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日本一直都是我國的近鄰,但在近代歷史上,這個近鄰卻對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其實,縱觀中日曆史上著名的大戰,例如唐朝的白江口之戰,明朝的抗倭援朝戰役,二戰時期的侵華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中國到最後都是勝利者。

但這些勝利的戰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戰役都是發生在日本境外,而不是日本本土。那中國有沒有提出過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呢?答案當然是有的,而且在日本明治維新,變得強大之前就有人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日軍侵佔長城

這個人就是劉長佑,他是湘軍的統帥,也是清朝最重要的八大總督之一。劉長佑可以說是靠著鎮壓農民起義而起家的。鎮壓太平天國、天地會、白蓮教起義都有他的參加。但他也體貼老百姓,幫助當地老百姓增加收入,解決老百姓生計的問題。劉長佑擔任過雲貴總督,抵抗過法國侵略,訓練新式部隊,正是因為和外國人打過交道,所以他也知道列強的心思,這也讓他成為了清朝高官中少數擁有國際發展眼光的人。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劉長佑

在日本吞併琉球群島之後,劉長佑就覺得日本這個國家日後必成大患,於是就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劉長佑提出的“滅亡日本”的計劃的原文是:“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其實劉長佑的“滅亡日本”的計劃一共是分為三步:

第一步就是宣傳攻勢,劉長佑建議朝廷用日本侵略琉球為藉口,向世界宣佈這是不合法的,以此來獲得西方列強的支持。第二步就是從東北三省抽調一部分兵力進入庫頁島,然後以庫頁島為跳板進攻北海道。然後,再選一員大將進入朝鮮,在日本的西側伺機而動。第三步就是用洋務運作中剛剛組建不久的海軍部隊直接登陸長崎,打一場登陸戰。隨後其它兩處的部隊也開始進攻日本,分散日本的兵力,一直打到江戶,最後達到讓日本亡國的目的。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當時的日本剛剛明治維新沒有多久,可以說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比不上清朝政府,尤其是軍隊裝備上,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十分可行的計劃為什麼沒有被清朝統治者所採納呢?其實這當中原因很多。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擔心漢人強大

在當時的清朝統治者眼中,他們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世界列強,而是漢人。因為像慈禧太后這樣的清朝統治者都認為列強最多隻會要點錢,割一些領土而已。而當時的清朝只有區區幾十萬的滿族人,

清朝的統治者害怕像劉長佑這樣的漢人將領會因為進攻日本而變得更加具有統治力,軍隊更加聽從於漢人將領,這樣會危及到清朝統治的根基,所以慈禧太根本不可能同意讓一個漢人將領帶著強大的軍隊出兵日本的計劃。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清朝歷史上最大的旱災

1877年到1878年,中國的洋務運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清朝卻發生了被曾國荃稱為“二百多年來罕見的大旱災”,歷史上把這場旱災稱為丁戊奇荒。

這場旱災導致一千多萬人餓死,兩億多人受到影響。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當時清朝的國庫早已空虛,以至於到後來李鴻章都把海軍的軍餉拿出救災了,這次旱災也讓李鴻章破天荒地接受了外國人的援助。正是這次旱災嚴重影響了晚清的統治,連救災的錢都沒了,怎麼可能還有錢去攻打日本呢?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軍隊外強中乾

劉長佑在1881年就提出了這項計劃,當時的日本剛剛開始明治維新沒多久,但中國卻早已經開始學習西方的技術,開展洋務運動。可以說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與武器裝備其實都是比日本強的。但戰爭並不是光看武器裝備的,那時候的清朝將領都獨樹一幟,自己擁有自己的部隊,誰都不想因為一個日本而打光自己的家底。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軍隊的後期供應不上,

都說“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剛剛經歷大旱災的清朝連地主家都沒有餘糧了,國家更是早就沒有了糧草儲備,所以根本不可能進行這種長距離的作戰。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明治維新下的日本

周圍環境緊張

當時,中國已經被列強包圍了,世界列強都想從中國得到一點好處。比如計劃中的庫頁島這個地方其實早已經被俄國給侵佔了,

據史料記載庫頁島最後一次進貢清政府是1873年,而劉長佑提出這項計劃的時間是1881年,所以想要通過庫頁島進攻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再加上清朝政府和列強打了幾次仗,都被列強打敗了,於是清政府也變膽小了,一心抱著能不惹事就不惹事的態度。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其實劉長佑的這個計劃還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如何把大量的士兵運到日本,日本國內地形如何,有什麼兵家必爭之地,這都是未知數。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都可能決定一場戰爭的結果,

蒙古大軍在古代就曾經進攻過日本,蒙古軍隊實力遠超日本,但就是因為天氣與海上風暴的原因而沒有打敗日本。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最終劉長佑也因清政府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便於1882年稱病辭官,回老湖南家去了。此後他整日憂國憂民、鬱郁不歡,1887年在憂慮中溘然長逝。1894年,清政府和日本就爆發了甲午海戰,清政府最終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劉長佑“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但只可惜當時的清朝政府是一個外強中乾的政府。但如果慈禧太后知道12年後,甲午海戰中會被日本打敗,慈禧太后也許就會舉全國之力先發制人了,日本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也許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但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其實,在甲午海戰海戰之後,有一個叫宋育仁的官員也提出了攻打日本的計劃。他計劃從國外購買戰艦,僱傭外國士兵,從菲律賓直達東京,在日本陸地上和日本決一雌雄。他的這項計劃受到許多洋務派的支持,甚至連張之洞都同意了他的計謀。但當慈禧太后知道這件事後,卻非常生氣,認為他惹事生非,還降了他的官位。

他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看起來十分可行,但卻沒有被採納

如果你是當時清朝的統治者,你會支持誰的“滅亡日本”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