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擴張的培訓機構,還有多少不懂家長需求

從老家六安回南京等車期間,出於好奇,決定騎單車在附近探一探老家教培行業市場現狀。

不出所料,火車站到城北小學南校區,不到兩公里的路程,十多家培訓機構接踵而至,學校門口對面,更是瘋狂,原本經營賓館、餐飲的店面,都被培訓機構給“霸佔”。

期間,在一家茶葉店品茶、選茶期間,閒來無事,便於店員聊起天來。

她看出來我是在趕車,便問起我的工作。我說在一家教育培訓行業的軟件公司工作。大概她只關注到教育培訓,停頓一下,告訴我,她兒子上六年級,讓我幫分析下:“孩子每次做作業,拖拖拉拉分幾次完成,是好是壞?”

我沒有直接評判好壞;跟她說“孩子做作業,是一放學就完成,還是分幾次拖拖拉拉完成;看似都完成,其實區別很大;第一時間完成的孩子,學習上更主動,當他初中、高中學習任務更重時,這種主動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她認同,我繼續說:“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小時候學習的很多習慣,都會帶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中?第一時間完成作業的孩子,工作後,也能第一時間高效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你想他獲得的機會會不會更多?而拖沓的孩子,多數最終都會得“拖延症”,越到後面越發現事情永遠做不完。”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反人性’,是痛苦的。第一時間完成的孩子,他們懂得先痛苦後快樂,知道延遲滿足。這也決定他們更願意先付出和等待,再實現目標。”

顯然,她對我的分析很滿意。

“孩子有上補習班嗎?”我問她。

“之前上過,後來孩子說輔導班學不到東西,所以就沒上了。”

我說:“你孩子才6年級,這個階段,成績提升並非第一位;重要的是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與行為習慣,就拿作業來說,哪家輔導班能讓他積極完成作業,就是值得上的。你提到他們班有80個孩子、你和先生本身對他教育的不多,因此靠你們自己與公校老師,很難幫他養成好的習慣;而選擇這方面可靠的課外輔導老師,就能解決問題。”

我們聊了大約半個小時,解決很多她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困惑。我起身走時,她說非常感激;硬是要騎車送我到車站。

瘋狂擴張的培訓機構,還有多少不懂家長需求

你看,一邊是招生壓力巨大的培訓機構;一邊又是不知如何給孩子提供教育的家長。供需關係的不對等,其實中間隔著是雙方對彼此的不瞭解。

前段時間與當地一家規模不錯的課程顧問聊天,他每天需要打大量陌拜電話找家長,約試聽課;其實家長接到這樣的電話很多,機構課程同質化又很嚴重;好不容易碰到感興趣的家長,要麼對比品牌、要麼看價格,簽單彷彿就跟“中彩”一樣,全憑運氣。甚至某一對一機構課程顧問,介紹完課程,就立馬談報價,逼著家長打款簽單,簡直嚇壞了家長。

我跟他說:“你之所以感覺讓家長報班像中彩;是因為你只是一味推銷你的課程;不懂家長需求,更沒有突顯自身優勢。”

“在你眼裡,你們沒大機構知名,沒小機構個性化、價格低;而在我看來,當家長拿小機構跟你們對比時,你可以將你們課程體系完善的優勢展現出來;當家長拿大機構跟你們對比時,你可以跟他分析,大機構迅速擴張,集中培訓出來的大學生教師,經驗不足,而你們每位教師都有多年經驗,他們不僅學科教得好,而且更懂孩子。”

“談到需求,你知道家長都想提高孩子成績;但背後潛在的需求,根本沒有深挖,當然家長也不會輕易告訴你,因為他們本身都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因此你要‘降維打擊’,跳出課程去談教育。孩子現在面臨的問題,其實在你自己、在家長身上十幾二十年前都發生過,為何不好好利用你們的學習經歷與現在得到的結果,倒推到孩子身上,來解決孩子現在面臨的問題呢?要知道,提升成績只是階段性需求,能夠讓孩子受益終身的,是學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你跟家長說這個,他們一定感同身受,會跟你傾訴很多,這時再挖需求,還難嗎?”

瘋狂擴張的培訓機構,還有多少不懂家長需求

我說的這些,道理很淺顯,不過我相信仍很多數機構沒做過。

在練字機構待得那段時間,看過家長上門洽談的整個過程,先測試、然後拿著教材便談課程;雖然因為產品過硬,不少家長現場繳費,不過總有家長為100、200元的優惠元討價還價。我說;“你們只關注孩子字寫得好不好看,為何不看家長的字呢?家長寫得一手好字,你就跟他談一手好字對他學習與工作帶來的利;家長字很差,那他一定因此而吃虧與苦惱過;結合他們的字,再談寫好字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影響。當上升這個高度的時候,家長還會因為100元、200元揪著不放嗎?”

在這裡,倒不是教大家顛倒黑白、忽悠家長,而是希望如雨後春筍般瘋狂擴張的機構,並非拿教育當生意,而是迴歸教育本質。有人說,提升不了孩子成績的機構都是耍流氓,而在我看來,只關注提升成績機構更是耍流氓,倒推你們自己的教育經歷,分數早已不在,而學習時養成的習慣,才會陪伴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