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的困境:我抱你就無法養家,要養家就無法抱你

做媽媽最幸福的事,莫過於看著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從蹣跚學步到咿呀學語,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不想錯過:

孩子第一次叫媽媽,孩子第一次爬,孩子邁出的第一步......

都是媽媽們10月懷胎日夜煎熬的禮物,可孩子出生後,面對進一步加重的生活負擔,寶媽們愁容滿面。

要知道在中國,女性的工作率也是在世界上排名較前的,達到42位。

由此可見: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這句婚前誓言在現實面前大多時候只是奢望,大部分家庭的女性還是需要在生娃後負擔起一部分養家的職責。

全職媽媽的困境:我抱你就無法養家,要養家就無法抱你

大家說社會鼓吹要女性獨立,而寶寶則渴望媽媽時刻的陪伴,家庭需要媽媽分擔責任......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努力奮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還是陪伴孩子讓他成為心理和身體更健全的孩子,媽媽們左右為難!

只想說這種狀態下的女性依然是幸運的,因為事實上,在中國,有太多的媽媽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如果家裡只依靠爸爸的收入,根本沒有辦法維持生活。

所以她們不得不出外謀生,於是,隔代帶娃就成了逼不得已的最佳選擇。

很長一段時間裡,留守兒童和隔代帶娃是個沉重的話題,大家都很清楚隔代帶娃的問題,很多留守兒童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筆者本身也是留守兒童長大的,對於這其中的利弊和無奈,是再瞭解不過了。

隔代帶娃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1. 孩子內向,自卑,不喜言語。

由於上一輩的人在學識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經歷不同,爺爺奶奶輩的人多數存在比較守舊的觀念,加上爸媽長期不在身邊,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失落和被拋棄感。

全職媽媽的困境:我抱你就無法養家,要養家就無法抱你

2. 育兒觀念不同,引發家庭矛盾。

這是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隔輩帶娃最容易出現的矛盾便是育兒理念的不同。

朋友小歡生娃後,公婆過來幫忙照看孩子,最近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差點導致婚姻破裂,比如爺爺奶奶喜歡用口嚼碎食物餵養孩子,小歡看了非常擔心,忙說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感染大人的一些病菌而生病,誰知公婆認為她在故意找茬,說:那你老公也是我這樣喂大的,怎麼不見有毛病,不一樣好好地,你看不順眼你自己帶啊......

3. 孩子與父母關係生疏,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孩子嘛,誰帶跟誰親是最正常不過的了,由於嬰兒到幼年期是兒童與父母建立依戀和親密感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段時間內,誰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長,孩子就跟誰親密。

很多職場媽媽辛苦在外工作,孩子慢慢長大後,發現不但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慣,且跟自己的關係很疏離,不免悲從中來。

那麼,職場媽媽真的沒辦法兼顧育兒嗎?

很多媽媽都在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讓孩子跟自己親密,信任自己,並且儘量減輕隔代帶娃的負面作用?

首先,媽媽們要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最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是個事業心很重的媽媽,或者你被逼無奈不得不外出工作,及時調整心態就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媽媽不是超人,也有無法兼顧的時候,如果放手讓爺爺奶奶帶娃,就要充分信任他們,溝通的時候多采用建議,而不是命令。

全職媽媽的困境:我抱你就無法養家,要養家就無法抱你

要知道,全職媽媽也可以通過更多努力,參與到育兒的環節中去,將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我們需要做什麼?

1.分離期,做好過渡。

大多數媽媽會選擇在孩子1-2歲時重返職場,而這時候的寶寶對媽媽的依戀已經形成,他們對分離很敏感,那麼在準備要分離之前,就可以讓後續的接任人先多接觸孩子,漸漸形成跟孩子的互動和依戀關係。

當強度加大時,可以嘗試短時間的分離,比如一個上午,一個晚上,可以在離開前告訴寶寶:“媽媽將要去做XX事,你在家裡乖乖聽XX的話喲,媽媽會帶蛋糕回來給你吃喲(獎勵)”。

這時的寶寶有可能產生抗拒的心理,或者太小了還不能理解你的話,沒關係,當你回家見到他們時,請注意安撫他們的情緒,並允許他們有一段時間的黏人、哭鬧等行為,並不斷告訴孩子:“媽媽只是出去工作了,媽媽每天都會回來!”

接納孩子的情緒,是讓孩子接納分離的第一步。

2. 儘量讓開明有學識的長輩幫忙帶娃。

由於直接撫養人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所以在將帶娃任務轉移之前,應該與直接撫養人來一次掏心窩的談話,儘量將自己的擔憂和感激都說出來,有必要進行一些錯誤撫養方式的建議改正(注意語氣和溝通)。

有些女性看見公婆帶娃的各種弊端後,直接怒火中燒,缺乏溝通,陷入爭吵,這不但給婚姻關係造成不良影響,且反覆無常的教養也會導致孩子思維混亂,引發焦慮和情緒問題。

全職媽媽的困境:我抱你就無法養家,要養家就無法抱你

3. 出門在外多跟孩子聯繫。

80-90年代的留守兒童問題是尤為突出的,國家高速發展期導致很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尋求發展,子女們在老家一般由爺爺奶奶代為撫養。

而那時候的通訊發展還不發達,加上不懂溝通和表達的原因,有些孩子甚至兩三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而這些父母也慚愧焦慮,他們不懂如何跟孩子溝通,很多留守兒童都有輕重不一的心理問題,其實這跟爸媽的表達不無關係。

現在通訊發達,可以經常跟孩子打電話或視頻,讓寶寶經常能見到聽到父母,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將大大減少孩子內心的孤獨感和“被拋棄感”。

4. 低質量的撫養不如高質量的陪伴。

如果不能經常回家,那就注意陪伴的質量,好多父母覺得陪伴就是孩子在自己身邊,其實不然,你好好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寶寶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同樣的,低質量的陪伴,帶來的只會是負面效應,當寶寶不能感受到你“獨特”的關注,他將很受傷。

全職媽媽的困境:我抱你就無法養家,要養家就無法抱你

5. 常給孩子製造驚喜。

沒有人不喜歡被愛,孩子也一樣,經常給孩子製造驚喜,能極大地彌補你無法常陪在身邊對他造成的心理影響,也能讓孩子更瞭解你,同時學會反哺和感恩。

驚喜不一定要很大,對孩子來說,一次突如其來的陪伴,一個渴望已久的禮物,一次說走就走的親子旅行,都能給他滿滿的安全感和被愛的幸福感。

父母皆修行,願我們在這條路上,都做好自己, 生活或許充滿無奈,但最起碼我們能盡己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