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三十六計走為上是一句老百姓口中朗朗上口的一句俗語。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打不過就跑,沒有什麼多說的,打不過了不跑那就是傻。但是在中國的戰爭中還有一句話,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是因為這樣一句話,讓走為上這個中國戰爭中最為古老的計策讓許多戰爭的執行者根本不敢說出口,歷史上也實在是沒多少人願意把這條計謀拿來津津樂道了。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兵書,但是具體到底是誰寫的,沒有記載,也許是集合了許多古人的智慧吧。古書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只是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三十六計走為上。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中敗戰計裡面最後一計,也是三十六計裡面的最後一計,通俗點講就是以上的三十五計都不行了,打不過就跑。當兩軍對壘,戰場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的時候,逃離戰場是最正確的選擇。《三十六計·按語》中說敵人實力肯定是打不過了,只有三種選擇,分別是投降、求和、撤退。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是都被敵人打的連連撤退了,為什麼逃跑還能成為上策呢?投降代表著徹底認輸,求和也是代表戰敗,唯有逃跑不算失敗。撤退是為了在與敵方對抗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儘可能保存自己的實力,甚至有的時候,主動撤退還能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地形,便於在合適的時候對敵人進行反擊,甚至可以扭轉戰局。所以,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撤退便是最好的選擇。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在抗日戰爭中,許多軍閥各自為政,在對抗日本侵略的時候,每個軍閥的態度截然不同,許多軍閥投降了日軍,被後世唾罵,鬧得個遺臭萬年。有的打不過就跑,也只是被稱為敗軍之將,將來還有反擊的機會。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在宋朝時候,金軍數次南侵,兵馬疲弱的趙構沒有對抗的實力,他選擇了逃跑,一路跑到海上。後來,趙構遷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站穩了腳跟。南宋與金朝周旋了一百多年後,終於在1234年,宋理宗聯合蒙古軍親手終結了金國皇帝金末宗,徹底滅了興風作浪多年的金國。走為上計看似是無計可施,其實是為了日後的捲土重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打不過就跑恰恰是最正確的選擇。但是很多人經常說成王敗寇,其實那是不理解三十六計走為上的精髓。打不過就跑就是戰略轉移,以圖東山再起。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紅軍時期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就是一次戰略轉移,是對走為上的最好的一次應用。1934年10月,由於博古等人錯誤領導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漫漫征程。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如果沒有長征就不能拯救中國革命,沒有長征的戰略轉移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團結抗日,簡單的說是這一次正確的決策改寫了中國的歷史。

三十六計中,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一計,走為上讓很多兵家不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