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下丁家精神

登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上世纪60年代,下丁家村在老书记王永幸的带领下修路治水治田,硬是把粮食亩产只有200斤的穷山沟,改造成粮食亩产稳定在800斤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来粮食亩产又冲破2000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自那时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下丁家精神一直在传承。如今,下丁家人秉承下丁家精神,齐心合力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搞红色乡村游,用勤劳的双手描绘新时代美好生活新图景。

日前,山东省散文作家进百镇走进下丁家创作采风,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人民日报》数字网烟台站主编焦红军和范雅琳深深的被下丁家先辈们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伟大壮举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所感动,写下《下丁家精神与张炜的文学星座》和《下丁家精神是什么》,刊发在《人民日报》数字网;同期《重温下丁家精神 做好时代传承人》的新闻也刊发在《人民日报》数字网,为弘扬下丁家精神、学习下丁家精神、传承下丁家精神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丁家精神与张炜的文学星座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焦红军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草莽生英雄,东莱出能人。今日龙口,古为东夷,文明远兆,初民早慧灿於石器青铜。商末建国,蕞尔莱国横空出世,蚕桑海捕,农耕狩猎,平原逐鹿,独霸一方。历史绵延五百余年方为齐灵公所灭,其莱文化至今流布胶东各处,遗韵流芳於方志史书。居龙口老城十余公里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城城址,文物佐证;秦定天下,齐人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五谷百工”,乘船泛海东渡扶桑,导中日交流文化之先河,据考证,西周时期黄河营古港为其东渡日本的启航地,城北有徐福故里,文物遗迹丰富,该地以徐福命名,建有徐公祠;至有清一代丁氏家族昌盛六百年成为山东首富,号称“丁百万”商贾一方;淳于髡、太史慈,志士仁人,降至近代,丁佛言、徐镜心,俊才节士,名人轶事,竟数风流;以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第十位之硬实力,享誉大江南北。龙口,被称为胶东文化之根脉,半岛经济之高地可谓实至名归。

国庆节之日午后,天空格外干净,仿佛把70年的瓦蓝齐聚于当下,秋阳便惬意地一览无余拥抱着山川大地,给举国欢庆的节日一片温暖。我们一行七人在下丁家镇党委书记单承瑞的陪同下,前往下丁家村。车行十几分钟,停在河东,四排小瓦房组合的四合院立在我们面前,门顶上挂着“下丁家精神展馆”的牌子,朴实而温馨地与我们对视。

展馆并不宽敞,原为低矮的四个库房,依次贯通。库房的院子里弥漫了秋阳,木槿花、月季、芍药等沉醉在阳光里。小院不大,方方正正,经过收拾,恰是吻合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本色。凝望着参观的沙盘,一下子将你拉到那个火热久远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一个往日的下丁家在脑海里显现,心便肃然。在单书记详尽的饱含激情的解说中,我们心情澎湃,思绪全在展厅中。在主题为“艰苦创业”的墙壁前,满满的图片,配以文字表述,展现了整地改土、兴修水利、修环山路艰苦创业的典型事迹,一个个英雄模范,一个个普通的农民,在当家人王永幸的带领下,汗落泥土,血染大山,手握钢钎,高举铁锤,怀抱巨石,手推肩挑,垒堰堆土,挖沟修渠,都是响当当的活生生的愚公呀!站在每个黑白图片前,不用音响,你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敲石声,车轮滚滚,炮声隆隆,嘹亮的《东方红》歌曲,土广播里鼓舞的消息,哼吁的劳动号子,那不屈不挠的创造精神,依然在屋子里回荡。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我们在“闪光的足迹”照片前驻足。这里为我们展示了当家人王永幸的英雄事迹,伴着单书记的讲解,崇敬地凝望着王永幸的大幅照片,一顶蓝色帽子下,那温和慈祥的眼睛,高耸的鼻梁,憨厚的面相,给人既仁慈又顽强不屈的印象,一个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原有着舒适的公职生活条件,可他却辞去公职,硬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生命去改变这穷山恶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为民为国为党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他拖着残疾的身子,带领社员,“攻坚克难,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用几十年的时间,硬是把一个贫穷的下丁家建成了“看山山青,看水水平,看人精神焕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越野车怒吼着,七扭八转,把我们带到了高山水库。两山出平湖。湖面面积大约百十余亩。很难想象,这个湖是日积月累、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在用掉了十几吨的钢材之后人工建成的。三面环山的深谷,全是石头。1982年的隆冬季节,在走社会主义登录的铁柱子、老书记王永兴的带领下,全体社员靠着一双手、一副硬身子,遇石石开路,碰山山低头,硬生生整出一个蓄水30万立方米、坝高27.5米的高山水库,这个工程即便挪到现在全机械化作业,也要让人三思而行。而今悬在半山腰的高山水库,除了抗旱保收,且具美学游览的旅游功能。于此,你也许会明白一个道理:英雄也许会老去,但英雄的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此次下丁家之行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洗礼。

晚霞被西山遮蔽时,我们到了下丁家镇常胜村万松浦书院张炜工作室参观。低矮的农家屋,两居室里,东间靠东墙摆放写字台椅子,工作室的墙上挂有孟子、雨果、李白、杜甫、托尔斯泰、鲁迅、马尔克斯、索尔·贝娄等名家挂像,这些张炜主席眼里的精神星座,每一个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可以想象,张炜主席的《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长巨制篇,字里行间,汩汩地流淌着胶东大地上人们的那份荒凉、凄苦、沉重的生存苦难,感天动地,这一切都是源自对土地、对土地上劳作的人们爱的深沉。靠北书柜里上下几摞名著,西面一张睡床,一股书卷之气扑鼻而来,想象张炜主席在写作上的勤奋刻苦,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文化的洗礼。

书院东面是一个农村常见的水泥平房,站上去,几乎伸手可以够到房后北山的松树柞木。依山顺势而东的村子,从山根处,往上层层房屋,一幢接一幢,有序铺垫排列,三面郁郁葱葱的山林,饱纳了阳光,静默地释放着暖意,有草香,有油香,有松香,有蘑菇香,无尽的香尽可以缓释人们胸中的疲累。如今的下丁家八个自然村,隐在大山的怀抱,日子富足,吸引了许多背包客前往,成为乡村田园生态旅游胜地。

暮色渐浓,站在高坡上鸟瞰整个下丁家镇,苍茫中,半山腰一片瓦亮,山区的夜一如瓦蓝的宝石,熠熠闪光,一颗、两颗、三颗、四五颗,汇成了一片……

下丁家精神是什么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范 雅 琳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秋天喜欢用金色的笔蘸着五色的油彩把自己涂抹装扮。于是黄的、红的、绿的、褐的还有古铜色的,一个五彩斑斓的秋天,让人生出几多浪漫。

一路西行来到渤海湾畔,在龙口市南部山区下丁家镇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蜿蜒。像是揪了一撮抹茶随意地撒在了山顶上,绿色的山峰上是斑斑点点的岩,突然有了“食欲”,心旷神怡;一座座隐在绿色里的红瓦也不时地蹿出尖尖的脑袋,像顽皮的孩子一蹦一跳在跟你玩儿捉迷藏;一条银色的丝带一会儿高高地挂在山间,一会儿又掩在深深的山谷里,逶迤妖娆,让人不住地抻着头去寻去找;一汪汪碧绿的水湾像是大珠小珠落在了玉盘,亦或是仙女下凡时不小心将发环上的明珠散乱,遗落在了山间;一条小河一直相伴而行,葳蕤的芦苇栖于河中,顾盼若兮,摇曳着秋风。几只鸭子从它身边穿过,“嘎嘎嘎”地叫不停,又几只野鸟飞来只轻轻地拂了它一下,它就顶着一头毛绒绒的银发,摇个不停;河边大片的果园里红红的大苹果羞红了脸躲在枝头,惴惴不安地等着唢呐响起,花轿迎来;村头一个老大爷正坐在一块“居安”的大石旁,拐杖倚在河栏上,安详悠然…… 路边枝头上的那几个柿子,从头到脚一身金黄,最是惹眼,待白雪皑皑时它将一袭红装,把世界染红,就如“下丁家精神”的火炬,将我们的心照亮。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坐在下丁家村一座农舍的四腿长条凳子上,眼前正放映着弥足珍贵的老电影,一部上世纪60年代的记录片。除了斗室里发出阵阵的轻呼声,时间仿佛停止了,世界也凝固在了那一刻。十几分钟,我的眼睛没舍得眨一下,我的心也被带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与它一起跌宕起伏,激情燃烧。

没想到眼前美丽富饶的青山绿水在解放前竟是一副穷山恶水的模样:“山是和尚头,光溜溜;地是一层皮,乱石窝”。36座山头连绵,数十条沟壑交错,枉一条泳汶河纵贯南北从山前流过。洪水如猛兽来临之时,挟着泥沙掀起巨石,涮空了山上的泥土,堆起了犬牙交错的岩石,这让人爱恨交加的泳汶河。山是石山,铁石心肠,水是孽缘,一去不回头,遇上旱季,颗粒无收,水如油,有歌谣为证:“有女不嫁范家村(下丁家的一个村),吃水挑到南山根,去时穿着绣花鞋,回来落出脚后跟!”贫瘠之地,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兵马如梳,下丁家哀鸿满地,满目苍痍,雪上加霜。百姓怎不颠沛流离,逃离家乡?那是如何也熬不出头的苦日子。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下丁家迎来了一个注定会立起一面光荣的旗帜,书写一段辉煌历史的领头人;一个在革命年代参加过百余次战斗,负过重伤,立过战功,留下身体伤残的退伍军人;一个被父母取名永幸寄予美好的愿望,却给家乡父老带来了永远的幸福的人;一个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他的名字就叫作“王永幸”。永幸,下丁家之大幸也!

从此,下丁家的乱石岗上,钎飞石裂,火花四溅,炮声隆隆,热火朝天。镢头、镐头、铁掀,柳框、水壶、扁担;老革命、老八路、老党员,新媳妇、大姑娘、壮小伙,男女老少齐上阵。挖石、填土、筑梯田,挖井、修路、建水库。夯声阵阵、尘沙飞扬,似江河奔腾如万马飞蹄,凝成无穷的力量,聚集在山谷里,惊山泣河。一个个自以为是据地为王的大石低下了它傲慢的头颅,乖乖地上了堤坝或梯田,当起了忠诚的卫士。泳汶河也像只乖乖的小绵羊顺从地爬山下坡沿着河道流入大大小小的水库,流进层层的梯田,带着水的灵性将大山玉带般缠绕。于是,山青了,水绿了,鸟来了,花开了。一道道石坝高悬在绿色舞台上,不时上演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篇。一层层梯田里的麦子、玉米也纷纷昂起它沉甸甸的脑袋、露出金灿灿的笑脸。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三十年间,21座水库塘坝,1.5万米的河道,25座扬水站,55眼大口井,7眼地下井塘,8条拦河坝,在乱石山上傲然立起,一座座伟岸的丰碑,让人震撼。“山顶塘,山腰水库,山根井”,完整的三级蓄水系统终结了靠天吃水的宿命,山顶栽林,山腰种果树,山根梯田种粮食,又制作了一个精美的三层蛋糕。秃头薄面的下丁家一下子变成了丰盈的女子和壮硕的小伙。下丁家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旧貌换新颜,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有人说,大寨对付的是黄土,下丁家啃的则是石头。大寨的领路人陈永贵亦慕名造访,发出“看山山青、看地地平、沟沟有水、库库相连”掷地有声的由衷敬佩和赞叹。

下丁家精神是什么?我踟蹰在下丁家村的红色展馆里,我行走在石板丁家整洁的石板路上,我站在常胜村张炜写作小屋的平台上,置身在层峦叠嶂的群山环抱里,望着那山顶上傲立的奇石,听着芦苇里的小河流水,闻着从高岗上贴着紫气东来的农舍里传来的带着松枝的高洁,玉米饼子的质朴,小鸡炖蘑菇和茄子熥虾酱咸鱼的鲜香,我豁然开朗:下丁家精神不就是忘我吗?

人民日报连续两次“点名”龙口,只为了一个事!

END

关注我们

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