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失哈密表面是因為政治鬥爭,深層原因是控制成本大於收益

大禮儀之爭早已變了味,它已經成了雙方的權力之爭,張璁一夥已經陷入瘋狂,他們不惜一切清除異議人士。嘉靖為了掌握權力,在張璁、桂萼的幫助下,以一批新的官僚替換舊的官僚,大明王朝似乎在永樂之後重回專制。但時代已經不同,無論皇帝此時多麼試圖控制權力,但始終是力不從心。張璁也由於跟皇帝保持合作而被視為奸臣,我們的儒家歷史觀認為跟皇帝保持合作的就是奸臣,因為群眾跟領導的矛盾是永恆的,跟領導合作就是對大多數人利益的損害,一般人都是這麼認為。

明朝失哈密表面是因為政治鬥爭,深層原因是控制成本大於收益

明朝大禮儀之爭

嘉靖元年到嘉靖七年的事情跟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三年是如此類似。洪武三年李善長致仕,近二十年後朱元璋還是不願意放過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擅權不滿,但他們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微妙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對於嘉靖和他的跟隨者來說,這場鬥爭還沒有結束,因為他們還沒有進行一個總結。那個楊廷和雖然已離開朝堂,但還沒有明確他的罪名。在一般人看來,政治鬥爭講究的是趕盡殺絕,或許人們得出國人殘忍的結論,但政治講究的是明正言順,這才是我們的政治鬥爭看起來那麼殘酷的原因。

最終的矛頭還是要指向那位退休在家的前任首輔,而此次對這位首輔的再次發難卻是從遙遠的西部邊陲開始的。

明朝失哈密表面是因為政治鬥爭,深層原因是控制成本大於收益

明朝哈密衛

哈密是我們這個帝國西部最遙遠的邊鎮,位於新疆境內。歷史進入宋代,由於造船技術的發展,加之後來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絲綢之路就這樣沒落了,帝國對於西部再也發生不起興趣。哈密對於帝國的意義就在於迎送西域來的使節,另外對西域諸國起到震懾作用。明初哈密控制在蒙古貴族手裡。因為蒙古人阻擋西域的朝貢使節,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發兵攻破哈密城。後來朱元璋封蒙古人為哈密王,承擔為帝國守衛邊陲的義務。

哈密過於遙遠,帝國對於它的控制始終是無力的。從成化年間起,明廷就跟吐魯番圍繞哈密展開反覆爭奪。到了正德年間,帝國已經疲憊了,對這個西部邊陲小鎮失去了興趣。

成化年間的王越、弘治年間的馬文升都是對吐魯番採取強硬態度。馬文升致仕後,正德皇帝對哈密失去了興趣。楊廷和擔任首輔後,重新對吐魯番採取強硬態度。嘉靖年間,哈密仍然控制在吐魯番手裡,而此時的吐魯番首領是一個叫滿速兒的人。陳九疇是楊廷和任用的甘肅巡撫,在吐魯番、哈密問題上,陳九疇遵循了楊廷和的政策。從正德晚期到嘉靖初期,甘肅地方跟哈密之間不斷開戰。1523年,陳九疇在上報朝廷的戰報中宣稱滿速兒已經被他打死了,此時朝廷正陷入禮儀之爭中,對於哈密問題實在是提不起興趣,一個外藩首領的生亡並未引起過多的關注。但幾年後,人們發現這個首領還活著,事情就不一樣了。

人們普遍認為陳九疇虛報戰功,更為重要的是陳九疇是楊廷和的人,到了此時哈密問題終於引起了帝國的關注。因為它跟李福達一案一樣,又是巧妙的與政治聯繫起來,成為肅清政敵的工具。

陳九疇被免職,發配邊疆,主管邊境事務的官員有四十多人被免職,一些低級官員剛剛踏入仕途就此失去仕途。在這場已經持續9年的大禮儀鬥爭中,沒有人知道皇帝究竟要走多遠。我們的皇帝已經日益偏激起來,他是一個牙眥必報的人,顯得有些孩子氣,少了君主的氣魄。

雖然此次哈密事件並沒有追究楊廷和,但隨後朝堂上對於哈密的存廢的問題展開了一番爭論。那些仍然支持楊廷和的官員認為應該發兵奪回哈密,張璁一派的官員認為應該將哈密交到吐魯番手裡,然後通過與吐魯番互貢來換取吐魯番對大明的朝貢。對於他們來說蒙古人鎮守哈密和吐魯番人鎮守哈密並無本質區別。此時,大明朝這塊昔日的邊陲已無人關心它的生死,它對於帝國來說已經成了無關痛癢的東西。張璁一派對它的看法並不是內心真實的看法,只是為了與楊廷和的對哈政策以示區別而已。敵人支持的,我們就要反對,這已經成了永恆不變的真理。哈密最終的失去表面上看是因為嘉靖朝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但深層的原因乃是哈密已經處於帝國控制範圍之外,控制的成本大於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