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往事之三《農家肥》

老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七八十年代,家鄉魯南山區農村的春耕備肥,往往從隆冬時節就開始了,上了年紀的勤勞農民,熟知家畜牲口的領地意識以及定點排洩的習性,幾乎每天的佛曉前和黃昏後,都會背起槐條子框,拿上長長的糞扒子,到村子周圍去拾糞,有的人都拾到鄰村去,冬天拾糞,不燻人也便於存放,勤快的人一個冬天能撿一大堆,足夠一畝地的春播底肥。

農家往事之三《農家肥》


那時的家鄉一帶,剛剛興起氨水、小白粒子化肥,雖然氨水便宜一些,但氨水的氣味特別刺鼻,使用時常常是燻的眼睛流淚,也不易存放、很難控制和操作,一般老百姓用不起、也捨不得用,絕大多數都是使用自產農家肥。

種地肥當家,不敢缺底肥。也千萬不敢虧待咱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地裡如果少肥料,莊稼任你再怎麼伺候也不會有好的收成。剛開春以後,地裡就要開始準備農家肥,種田的行家裡手們往往剛過完年,就選天氣晴朗的日子,將豬圈、羊圈、牛圈裡的肥料、冬天撿來的糞堆、草木灰等積攢了大半年的農家肥,用獨輪膠皮車子推到自家的地裡,這種車子是農家必備的生產工具,我以後還會專門介紹。

特別介紹一下農家草木灰的來源,主要是樹枝樹葉燒火做飯燃燒剩下的灰白色粉狀灰末,其主要成分是含鉀、鈣、磷較豐富的一種有機肥料,也含有少量的硼、鋁、錳等,是農村廣泛使用的一種農家鉀肥。另一個來源就是有的農民專門撿拾樹葉,進行燃燒,早在秋冬時節,就到村前村後的山坡上、溝窪裡砍枝子、拾樹葉,就近燒成草木灰當肥料,用钁頭鐵鍁在溝裡乾燥的地方,挖個圓形的大約40公分深的大坑,將樹枝、樹葉放在坑裡,一層層的摞起來,堆的高高的像座小山包,然後用火柴點火燃燒,就像炊煙一樣的逐漸升騰起來,在燃燒過程當中,要不停的用鐵鍁剷土,壓蓋燃燒異常猛烈的火苗,防止大火把草木灰揚起來、刮跑了,也要防止防火苗外竄,待完全燒盡、溫度下降後,用土完全填埋上,等改天用條子框挑回家裡,或者用獨輪車自推回家保存起來,只等來年春耕時,把這些草木灰均勻灑在地裡,就是最好的農家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