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為本…

修身為本…

《大學》第一篇,是大學的總論,講述和概括了儒家的“三綱八目”。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仔細研讀和理解,又會覺得三綱其實只是一綱:明明德,八目只是一目:修身。

先說儒家的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教育綱領是:顯明先天固有的美德,革除不好的習性,達到完美的境界。顯明先天固有的美德就是完美的境界,就是革除不好的習性。“明明德”是目標,“親民”是手段,“止於至善”是終點。

然後《大學》又提出了個人達到“明明德”的具體方針: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事萬物都有本末輕重,也都有先後順序,儒家認為先要確立目標,而知道這點,也就差不多掌握了《大學》的要領,明白了《大學》的道理。在這樣一套實行的方案中,“知止”就是本,唯有先知道要到達的境界,才能夠有所得。

然後《大學》又提出了“欲明明德於天下”的具體方針: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但是《大學》是先用逆推的方式來求得這一個方針: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因為採用這樣逆推的方式,更能夠說服人,這也反應了一個“知止”為本的思想。

為何要修身,是因為要“明明德”或者“明明德於天下”,修身是“明明德”的方式,也是唯一正解。所以,接下來一句又加以補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明明德”是每個人要做的事,知道它最為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修身是最重要的。修身就需要正心,正心需要誠意,誠意需要致知。從本末來講,致知是八目的根本,致知在於“教化”。在《中庸》裡: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修身的過程,就是明的過程。

《大學》認為一切不以修身為本的“明明德於天下”都是本末倒置:其本亂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根本混亂而末節卻得到了治理,這樣是成不了事的,達不成目的的。修身,是為了“明明德”,“明明德”必須要修身。這個本末倒置的道理,放在無論哪個時代都是通用的。

很多人都將《大學》視作為政治哲學,因為這個通俗的“政治哲學”比較狹隘,所以我不認同。而廣義的政治,是包含所有關係,不僅僅是狹義的“政治”,還有小到家庭、夫妻、朋友等關係都是政治。雖然很多時候,無論什麼時候儒家的思想總是被認為“迂腐”;而道家和佛學的思想被認為“佛系”,但這裡面的思想確實還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修身是為人之本、不可本末倒置、事有先後,這三個道理至少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修身為本…


作品尺寸:136cmX35cm

紙質:長纖維宣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