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很佛系的小诗,可能有些不合众口,却能让心情豁然开朗

​中国是诗歌大国,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诗词的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代诗人中,有一部分诗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们远离红尘,一生清心寡欲,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视角,他们在艰苦的修行中将自己的心灵变成的纯净而又空无。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非与我们格格不入,相反在我们被生活困扰,被现实的重负压得难以喘息时,他们的精神往往能给予无形的力量,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

一首很佛系的小诗,可能有些不合众口,却能让心情豁然开朗

今天就与您一起来品读一首很佛系的小诗,这首诗的宗教味道很浓,可能有些不合大众的胃口,却能在您郁郁寡欢时,让心情豁然开朗。这首诗出自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慧笔——《菩提偈》。全诗如下: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共四句二十字,简简单单,通俗易懂。如果你这样去解读,只是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就无法感受到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本诗的作者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禅宗的奠基人。他的出生地广东新兴县(古称新州),也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岭南禅宗文化的中心。

一首很佛系的小诗,可能有些不合众口,却能让心情豁然开朗

《菩提偈》原载惠能大师的《坛经》,是六祖惠能创作佛教教义的歌偈,全篇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在禅宗的思想里,这世间万物,人情冷暖,无论怎样变化,都逃不过一个“空”字。你眼睛看到的,手能触及的,甚至耳朵听见的,也许都不是事物的本真,或者在下一秒就会有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谁都无法掌控的,所以你感知的世界不过是上一秒的幻象。

诗的开头两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大师便告诉芸芸众生,菩提原本就没有树,那明明是人的觉与悟,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那是每一个人纯净的心灵。可是,即使这样也要把他们看成什么都没有,诗的三四两句接着写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大师说,我的心与思想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本来就是虚无空无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我的心不就清净了吗?

一首很佛系的小诗,可能有些不合众口,却能让心情豁然开朗

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禅意很深。它既释义了高深的佛法又告诉了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如何去寻找一颗平常心,平静地面对生活。如果结合到现实生活中,对于常人,我们便不能把惠能大师“空”,简单地理解为“无”。这里的空指的是心中的“空”,而不是眼中的“无”,人间万事自然的发生与消长,又有哪一件事是自己可以随心改变的呢?既然这样,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如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时时去想它,它也不会困惑到你了。

读完这首诗,再回头想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烦恼与伤心的事,实际上都是那么地渺小,不过是这宇宙瞬息万变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你若计较它,它就会被放大,你若忘记,它其实等于根本没有发生过。你的心若浑浊了,它也将欺骗自己的主人。

一首很佛系的小诗,可能有些不合众口,却能让心情豁然开朗

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回归纯真,拥有身心自由非常重要。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去勉强,你的内心自然会获得安宁,生活也会有乐趣,这也是惠能大师禅学“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主要思想纲领。

惠能大师出生在唐朝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俗名姓卢,原籍范阳(北京大兴一带),父亲原在北方做官,后来被贬官流放到了广东。惠能三岁时,父亲病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年纪稍大,便上山砍柴割草,挑到县城去卖,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幼年时,惠能经常跟随母亲去庙里烧香拜佛,便对佛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惠能很孝顺,直到二十四岁那年,有能力安置好母亲后,他才告别慈母,步入佛门。

一首很佛系的小诗,可能有些不合众口,却能让心情豁然开朗

惠能出家后,得到禅宗五祖弘忍赏识,并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惠能禅学里倡导的“顿悟”,他的“见性成佛”、“定慧一体”观,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坛经》是惠能大师撰写的佛教典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的追求真善美、扬善抑恶等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崇尚和谐、净化人心等精神,都是相融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