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悲痛!湖北一名医生带着6岁的儿子跳楼,父子双双身亡。该名医生研究生毕业,2013年参加工作,之前曾支援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现在年仅35岁。

当地卫健委通报称,自杀原因为家庭矛盾,男医生与其妻子吵架后携子跳楼。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事发湖北宜昌马医生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表示都非常痛心。一个6岁的孩子,本该踏入人生的小学阶段,却强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更为唏嘘的是,这位付出极大努力支援抗疫一线的医生,扛过来疫情的重压,却敌不过鸡毛蒜皮。

有心理医生对此事件分析:认为该医生当时极有可能是抑郁发作的状态,而抱着儿子一起跳楼这一举动,在心理学上叫做“扩大性自杀"。

心理医生推测,该医生本来就因为某事出现了自杀的念头,可能跟孩子发生了一些冲突,比如孩子不听话,让他更觉得烦躁抑郁,最后产生了抱着儿子跳楼的冲动。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正如网友们的呼吁,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心理学告诉我们,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或为一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

由于经历重大灾害、战争、严重事故、暴力事件等创伤性事件,身心经受巨大痛苦,导致了这种精神障碍的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既然是病,就得去治

PTSD最具杀伤力之处,就是它会延迟发生。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后活下来的人们,看起来都在有秩序地恢复生活,当生活真的逐渐回归日常轨道,问题开始浮现出来。自杀事件的增加,是在灾难发生后一年左右。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自杀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心理专家肖劲松根据自杀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把自杀分为几类:妄想型自杀、抑郁型自杀、冲动型自杀、强迫型自杀和偏执型自杀。其中妄想型自杀是精神疾病的极端性后果,需要在精神科医生药物治疗下,把病情控制住才能尽量避免。而后两种属于认知偏执,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抑郁型自杀和冲动型自杀,应该占了自杀者中的大部分。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这次携子自杀的湖北医生,根据现有资料很难判断他是属于哪一种。但如果他患有PTSD的话,不论是否有演变成抑郁症,PTSD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与自杀的关系极为密切

随着近年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认为PTSD患者自杀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早期识别自杀并干预将具有重大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PTSD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创伤后的心身症状在一个月以上。经历创伤事件后一个月,也是PTSD诊断和确立心身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的最关键时期。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如何识别自己或亲人到底有没有患上PTSD呢?


也许有人觉得,创伤后应激障碍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例如亲人去世、离婚、失业、孩子离家等。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让你更好地关爱身边的亲人,帮助他们走出悲痛,也可以令你识别自己的状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及早重建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三个方面: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回忆起这些事件,在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情绪处在激惹或易发怒的状态,难以集中注意。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如何判断自杀的轻重缓急?


一个朋友问我,老婆刚生完二胎情绪很不稳定,动不动就说要抱着孩子一起死,她是不是产后抑郁?要不要带她去医院?

当听到身边有人提起自杀,通常我们都会害怕、担心、忧虑,很想有人指导自己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和如何才能避免悲剧。

心理咨询师在做自杀干预时,首先要分辨一点,这个自杀是属于自杀意图还是自杀行为。自杀意图就是TA只是想一想而已,并不是真的想死。意图不一定会发展为行为,有的人天天喊着想死,我们也不会太重视,就是因为我们知道TA并不是真的要去死。

真正要实施自杀行为的人,通常不会告诉你。想要依靠病人来揭示自杀意图是很困难的,研究表明,近

80%死于自杀的人在最后一次就诊时并未将想要自杀的想法告诉医生和治疗师

你也可以尝试跟TA探讨一下死亡这个话题,谈谈如果自杀的话,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将会是如何,从中观察一下TA是否有做任何自杀的准备。有人在具象化的表达后,会更清晰自己的想法,放弃轻生的意图。有人会让你知道,TA正在生命的边缘徘徊。


请不要责备湖北携子自杀医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嫌疑很大


请珍爱生命,保重自己。不再沉迷在受伤的世界中,走出来看看新的生活,和他人做简单沟通,做一些开心的事情,告诉自己:我很好。

参考资料: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自杀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岚,王学义(2016年)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作者:岳鹏飞 王梅 许远理(2016年)

【我是@卢柔向言心,陪你感受生命,向往美好,言说心理,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