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水东地区

水东地区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特有的地名,区域在陇海铁路以南,黄泛区以东,腹地包括河南东部的睢(县)杞(县)太(康)一带,又叫睢杞太抗日根据地。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为迟滞日军进攻,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沿贾鲁河南下,形成南北带状黄泛区,时谓新黄河,在黄泛区(新黄河)以东的睢杞太一带称为水东地区。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处在日、伪、顽、匪多头盘踞之下,成为相对独立的、长期孤悬于敌后一块抗日根据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9月,彭雪枫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率领部分武装挺进水东,与吴芝圃、萧望东领导的队伍在河南西华县的杜岗胜利会师,组编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后编为新四军四师),转战在水东,开辟了以睢杞太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2月,吴芝圃率新四军游击支队独立营和特务连,再次回证睢杞太地区,并接应护送延安干部南下豫东的八路军杨得志部。

1939年4月,吴芝圃、杨得志先后率部离开睢杞太地区,留下马庆华、王介夫等领导地方武装,坚持斗争。

1939年5月,豫东特委改为水东特委,马庆华任特委书记。马庆华牺牲后,韩达生接任特委书记。水东地区抗日斗争经过十分艰苦和曲折的过程,睢杞太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伪、顽进行了极为激烈艰苦的斗争,并战胜灾荒,保住了根据地和抗日政权。

1941年6月新四军四师和豫皖苏区党委转移到津浦路东,水东地区党组织和上级失去了联系,同年12月,中央军委批准水东地区有冀鲁豫边区代管。

1943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水东地区正式划归冀鲁豫边区建制,冀鲁豫边区不断派党政军干部充实加强水东地区的领导。

1944年7月,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派袁振、余克勤率南下大队挺近水东,先后建立了宁(陵)柘(城)商(丘)县、克威县(杞县、民权两县交界地区,具体为杞县、睢县以北,民权至兰封陇海铁路以南,开封以东、宁陵以西,包括睢县、杞县、民权、兰封、陈留、宁陵6县的部分地区,为纪念唐克威烈士而命名的共产党地下县)、睢县等我党政权。

水东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在严酷曲折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地扩大,先后建立了专县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成为连接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跳板和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