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

半年了,又到了年中总结的时间,似乎今年的年中来的特别的慢,又似乎转瞬即至,有种莫名的恍惚与错觉感。和几个同事闲聊的时候,问他们怎么总结这半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大多只是摇头苦笑。

用一言难尽来总结这半年的经历稍显敷衍,对我来说,或许用辛酸有泪但无愧这几字来概括比较恰当。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一、2月:预警!

2月底复工复产后,”预警“成为了公司第一次管理层会议的关键词。

运营管理部门对订单存量提出预警,年前累积的订单量可能只够生产到4月底,如果这两个月没有新增订单的话,5月份可能就要停产了;

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流动性提出预警,年底各项结算后,所余流动资金已不多,为了顺利开工而采取的防疫措施也快将余量资金耗尽了;

而我们人资资源部门则对可能存在的过剩劳动力提出了预警。

在其他资源都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却成了唯一的富余,而这样的富余显得讽刺而又让人心痛。

正常年份里,在老板的信念中,多就是好,所以他支持扩建厂房,广招英才,批量拿单,三班运转,但现在,多显然已成了一种负担。

老板还是不错的,在听到各路预警后,并没有火急火燎的开始裁员节流,而是立即召开了几次专题研讨会,商量应对策略,前提是尽量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能不裁人尽量不裁人。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二、3月:难走的转产之路

最先推出的方案就是加入口罩生产大军,将部分工人和产能转到生产医疗防护用品上面。

看到新闻报道里频频出现的别人家的成功转产,还赚得盆满钵满,老板显得信心满满。

虽然我们从未涉及过这个行业,但是事在人为,尽早入行,尽早开工,或许还能够尽早盈利也说不定。

3月上旬开始,人力资源部门开始着手组织人员准备生产口罩,协调安排员工做转产培训。

员工对于转产培训是很抵触的,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里面,工资待遇未知,是否能够持续生产也不明,另外在培训期间的待遇也一直是议而不决。

为了劝导员工参加转产培训,人资部门穷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诱导、威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连哄带骗的拉了1/5,约200名职工参加为期十天的转产培训。

这边培训有条不紊的推进,那边的厂房已经腾出,设备也已调试到位,万事俱备,就差采购部门的材料到位,就能开工生产了。

可培训结束了一个星期,设备也空转了几天,生产用的材料还是没到齐,采购催着物流,物流催着结算,结算催着财务,兜兜转转,最后发现不是财务不付钱,也不是账上没钱,而是有些原材料压根就是有价无货,订单能够照常下,提货却得等,等,等,等。

转产的决心和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弄来两条口罩生产线,可见老板还是很有些人脉和手段的,可谁料到最终却卡在了核心的原材料——熔喷布上面。

为了避免前期的投入打水漂,也为了暂时稳定工人,老板该砸的钱一分没少砸,该疏通的关系也疏通的顺顺畅畅的,可几番折腾后还是没拿不到货。

直到月底,一位医疗供应链上的关键人物跟我们透露了实情:现在不是有钱、有权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总有更多的钱和更大的权在背后支配着原材料的流向,特别是熔喷布的供应,牵涉到太多利润之外的东西,像我们这种临时转产的,如果没有赶上二月份的那波应急队伍,想拿到原材料顺利投产,还是比较困难的。

投入了人力物力,也下定了决心,可最终还是折戟而还,自建口罩生产线,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路子没能走通,还把所剩无几的资金花在了购置机器、培训员工上面。

老板很郁闷,点头哈腰了一圈,却发现白忙活一场;

人资部门很倒霉,尽心组织,卖力培训,最后却发现毫无用武之地;

参加培训的员工很窝火,当初生拉硬拽的让参加培训,结果培训完了却没事儿干!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三、4月:退而求其次

既然自己的产线没法上,又培训了一大批的工人,如果让他们回家歇着,一方面工人肯定不愿意,另一方也着实是浪费了资源。

既然我们没法自建产线,能否把培训出来的工人借给其他厂家用呢?

为了解决这200来人的工作问题,也为了平息他们的怒火,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在4月份的决策层会议上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将我们培训出来的工人借给已经投产的医用产品企业用,只要让这批工人有活干,能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给他们支付工资就可以了,这些员工在出借期间的社保公积金费用仍然由我们公司出;

二是干脆从那些成熟的医疗用品生产企业租几条配套齐全的生产线,我们只出人工,不希冀能赚钱,能做到基本的收支平衡即可。

领导们对这两个方案犹豫不决,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是赔本的买卖,不过按照老板暂不裁员的要求,或许这是最省钱的方式了。

带着这样算得上良心的方案,公司老板亲自出马,几位副总也各显神通,半个月内跑了周边65家医用产品制造企业,结果不管哪种方案,应和者都寥寥无几。

并不是他们觉得这样的方案不划算,而是他们都不缺人手,只要出现了岗位空缺,不到半天就给补齐了,再说这时候的口罩机堪比印钞机,谁会随便出借呀。

最终,只有一家有军工背景的企业,接受了我们的第一种方案,陆陆续续接收了30人左右。

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过这两轮自救尝试,公司高管们也大多意兴索然,裁员选项开始变得越来越显眼。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四、5月:一切为了生存

经过两个月的苦苦挣扎,营销部门战绩平平,国内客户的订单只拿到了往年的50%,而国际业务基本上全军覆没,要么直接取消了,要么要求无限延期。

对于我们这样的传统制造行业来说,订单就意味着一切。

企业生存的压力陡增,公司也开始陆续推出新的自救举措。

为了维持生产,从5月份开始,员工开始轮休,生产工人月均出勤天数只有10天左右,而之前参加转产培训的员工依然处于待工状态,每月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发放薪资;

为了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公司暂停了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月度和季度的绩效工资,同时将所有行管人员的基本工资按照不同层级分比例下调。

即便如此,也没有解决燃眉之急,毕竟还有近200号人已经两个月没怎么开工了,人家也要养家糊口,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久了,肯定要出乱子。

多方权衡之后,公司还是下定了决心:裁员。这是我进入公司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裁员。

从转产培训到灵活用工,再到轮休轮班,最终还是躲不过裁员自救的道路。

说实话,最终出现这样的结局,谁都不能责怪,老板这几个月基本上都是找订单、跑关系,销售部门也是全员出动,折扣、返利,甚至都低三下四了,但是国内消费低迷,哪来的订单呢?国外疫情蔓延,谁还有心思下单呀!

政府部门也已经多次出面协调,降费降税的措施也是一波接着一波,甚至社保返还的钱也提前到账了。可是没有订单,靠外力救助终究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一个中等体量的公司的生存消耗。

不过裁员并非单单针对待工的职员,而是系统性的裁员,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全部涉及在内。

人力部门拟定了裁员实施方案,并作为具体的执行部门在全公司动刀了,一旦进入到了裁员的环节,就没啥人情味可言了。

没有人情味,但是得合理,依法依规是底线,该提前通知的提前通知,该补偿的补偿到位,在这个节骨眼下,能做到这点,已然很厚道了。

有能力的,明事理的,懂法律的,基本上都选择了拿钱走人,虽有惋惜但也干脆。

但还是有些无理取闹的,或者想狮子大开口的,堵门讨说法,到政府信访,或者走司法程序的,整个5月份闹闹腾腾的,让人身心俱疲。

公司十多年积攒起来的融洽与和谐也被一朝击碎,而我对人资工作的前景也再次迷茫。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五、6月:无可奈何的自裁

到了六月份,熙攘复归平静,或许该称为表面的平静。

绵绵阴雨让整个公司的氛围显得愈加压抑,生产还在继续,办公楼里各路身影依然奔走匆忙,只是不断空出的格子间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主人离去的悲凉。

生产工人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行管人员的精简,而人力资源部的所有人员都在行管的行列里。

说到底,裁员裁员,只要是员工,就属于被裁的行列,人资部门的员工也不例外,甚至很多时候,在整个公司的价值生产链上压根就排不上号。

只有被当做刀来使时,才会有那么一瞬间的锋芒和冷血。人力资源部门是一把刀,可是刀柄并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

算不上是过河拆桥,或许本来我们只是河的一部分,只要公司借助我们安然渡过了河,我们就该重归河流,再说,即使没有桥,公司趟着河水也能过河,只是会湿了鞋而已。

在其他部门的人员精简告一段落之后,公司的一位副总暗示我该动我们人力资源部了。后面又有其他部门的职工不断的吹风,凭什么他们部门的人员都裁撤了,人力资源部的还一个没动,这是不是不公平!

至于人力资源部要裁掉多少人,裁掉谁,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而人事总监和我却很在意,商量几次之后,也没能拿出什么完美的方案,只能相对苦笑。

从劝导员工参加转产培训,到协调借调职工给其他企业,我都是冲锋在前,本意也是想留下这些员工,同时保障他们的收入。

但是很显然,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儿,培训津贴、待工工资、裁员补偿,每一笔钱都存在争议,可是每一笔钱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这么看。

还未到秋后,有心人就开始给我们人力资源部来算这笔账了,很显然,这些支出在他们的所设想但未实施的方案里是能够避免的,这就平白的冒出了一口需要人来背的锅。

无奈之下,人力资源总监主动请辞,承担了或许不该他承担的责任,或许说是莫须有的责任。

看着熟悉的同事先后离开,有不甘的,有不屑的,有大吵大闹最后对簿公堂的,也有愤恨郁闷悄然而退的,这些人里面有为数不少的人是经我招聘进入公司的。

多年的同壕作战,转瞬的分崩离析,我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六月下旬的时候,我选择跟随总监的脚步,主动提出了辞职,或许想把留下的机会让给其他同事,或许是昔日同僚的敌意让我有些心寒,或许是因为感觉愧对那些信任我的职工,或许是因为觉得不该总监一个人来背这个锅,或许仅仅就是因为一时冲动,我并没有去反思和深究。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六、7月:幸运的重生之旅

今年复工伊始,国内几家大型的招聘服务企业就传出了裁员的消息,一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毕竟他们是一群帮着别人找工作的人,眼下疫情蔓延,找工作的需求应该更旺盛,他们的业务应该更好才对。

不过随着裁员的行动落地,大家才惊觉今年的就业形势变了。

很不幸,帮别人找工作的人现在也不得不出来找工作了,而我也在7月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在一个国企里面做行政主管,工资不高,到手5000左右,但是福利很好,她自己总觉得在国企里面混日子不是个事儿,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要是她是在同等规模的民企或者是外企,月薪过万应该是轻松自如的事儿,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嚷嚷着开年换工作,不过今年一直没听到啥动静,估计是消停了。

月初听到我辞职的消息后,她是一顿埋怨加惋惜。我还曾经想着约她一起找工作呢,看来没这个必要了,她的行动已经说明了,避险才是她现在最明智的选择。

休整了两个星期后,我开始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谨慎的态度,只在相关的制造行业内搜索,可是几天下来,成果寥寥,要么是岗位不匹配,要么是薪酬远低于预期。

传统行业的用工紧缩现状比我想象中的要严重,真正有空缺拿出来招聘的,多是些非核心的岗位,尝试着投了几份简历,参加了两次面试,结果相当让人失望。

我曾经一度排斥新兴行业,不管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大数据相关的企业,总感觉离实体太远了,有些飘忽,不太适合我,但是几次糟糕的应聘经历让我不得不转变方向。

试着投了几家初创企业和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几场面试,深入的了解和接触后,我对这些行业开始有了不同的观感,同时我也发现,这些新兴企业并不排斥我从传统制造行业中习得的经验和技能,或许我早该尝试着做些转变了。

有朋友说我这就是在折腾,辞职的时候我也曾犹豫,不过我并未后悔,我并不觉得这是在折腾,可能抗争更加适合我的心态,或许适合当下所有受到疫情影响的国人。

抗争的结果或许并不美好,但是我们并不会后悔,最起码我们为生存努力了一把,其实我们并没有陷入泥沼之中,可能只是步入了茫茫无向的莽原,暂时迷失了方向而已,沉着些,勇敢些,病毒很疯狂,暴雨仍肆虐,但路还在脚下,认准方向,没有过不去的坎。

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身处的社会要比我们看到的更加顽强,工作总会有的,不必灰心,或许只是换个战场而已。

昨天,我收到了一家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科技企业的入职通知书,岗位是培训经理。

行业是我未曾涉及的,岗位职责也是我并不擅长的,但是这样的挑战我还是很期待的。

从裁人到自裁:疫情下的艰难求存之路||职场•动态

七、题外话:有些目标还得继续

2019年年底的时候,我为今年设置了几个小目标,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及整个生存环境的变化,有些目标陆续被划掉了,还有些在苟延残喘,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居然提前并且超额完成了其中的一个目标:年内减重5公斤。

“减肥”这一项应该是从2014年开始加入的,自此之后,每年都在修改目标值,没有一次完成过,没想到在今年实现了突破,着实算是个惊喜,或许也是半年来最值得骄傲的事儿了。

2020年,很多人的目标已经从赚钱、升职、找到另一半,改成了活下去。或许年初的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当前的洪水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错杂与失控,我们的目标一再降低,现在都降低到了本能的水平,这是不是有些反应过度了?

疫情来了,防控就是,洪水来了,抗灾就是,失业了,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就是,生活还在继续,没有那么恐怖,天或许漏了,但是还没塌下来,我们总会找到地方栖息。


声明:该文章为头条号作者【青年杂记】原创作品,首发于今日头条,欢迎转载,谢绝不请自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