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前文对电视剧《清平乐》中出现的一些地名、行政区划做了一个名词解释,这方面相对好理解,但宋代官制尤其是元丰改制以前的官制繁杂多变,总是不想碰,但看在这部剧对宋代官制相对“认真”的份上,还是决定做一个梳理。

在根据剧情中出现的官制信息进行解释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下北宋官制的来源和特点

北宋官制继承自晚唐、五代的体系,宋本身是一个通过政变而来的继承性政权,未经如元末明初这种“重新洗牌”,因此需要进行权力“赎买”和重组,省、台、寺、监等原来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基本只存其名,职事十不存二三,成为高薪养人的虚设部门,而另以一套完整的差遣机构取代省台寺监的职事。简单来说就是另起炉灶,以优待、架空原有的官僚,实现新政权的集权,久而久之省台寺监的“官”也成为了北宋官僚的“本官”,实现了阶官化,只表示官员的级别,对应官制的基础———薪酬

于是就形成了两宋特有的官、职、差遣分离现象,官(本官、正官)如前文所述;职(职名)为差遣职事人员所带荣衔,就是所谓的“文学高选”,用以提高文臣的资序和威望,包括

诸阁学士以下、诸殿学士/大学士、学士院翰林学士承旨以下、崇文院馆阁官等;差遣即名义上的临时委派职务,实为真正的权力所在,常带有判、知、管勾、勾当、权、直、提举、提点、签书等限定词,如“知枢密院事”、“提点刑狱公事”、“权御史中丞”等动宾结构一般就是差遣

如晏殊贬知应天府,是以刑部侍郎(从三品)为本官阶,和刑部没有关系,这里连刑部侍郎一道免了,相当于让人家无偿劳动,显然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据记载晏殊是以刑部侍郎守本官,免枢密副使(差遣),出知宣州、应天府(差遣)。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晏殊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了解了以上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剧情中出现的一些官制方面的信息进行解释。

两府、中书、中书省

北宋中前期,三省虚置,以两府对掌大政,两府指的是中书门下(东府、政府)和枢密院(西府、枢府),即前文所述的另起炉灶的差遣机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非中书省简称),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副长官为参知政事;枢密院为最高军令机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亦有并置情况),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资序浅者又有签署/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

。另外,中书省虽然虚置,却仍有覆奏、考帐等无关权柄的职事,容易与中书门下的简称中书混淆。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这里就混淆了


宰执

中书、枢密院对掌大政,两府长贰官合称宰执,除了宰相同平章事之外,副相参知政事、枢府长贰官合称为执政,元丰改制以前俱为差遣,枢密院长贰官等改制以后成为有正式品级的职事官,参知政事等南宋复设以后亦是职事官。

仁宗聘后这段,吕夷简自报家门“使持节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这一段,“使持节”大概是剧组放飞自我了,门下侍郎(正三品)、吏部尚书(正二品)即前文提到的虚置三省官,是吕夷简此时的本官阶,以表示他的级别和薪酬待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他这时候的

差遣职事,也就是宰相,昭文馆大学士是职名,表示他是首相(昭文馆即三馆秘阁之一,北宋制度,同平章事加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加监修国史为次相,加集贤殿大学士为末相,实际上很多时候以昭文相监修国史、集贤相监修国史)。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使相

因继承唐制,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等带宰相官称(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使相,使相不参预朝政,只是用于优待勋旧老臣、宗室及宰相罢任者,如这里提到的“淮安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耆”,张耆作为宋真宗潜邸旧臣,属于无出身人员,宋代家法,潜邸旧臣授军阶是通例,淮安节度使(应为淮南节度使,节度使为政和改制以前武臣最高阶)加同平章事就属于使相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应为淮南节度使,扬州为其名义治所

判州、知州、知永兴军、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

官制与行政区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是州/府/军/监,其中以州为主,由于唐、五代的历史遗留影响,州有州格,由高及低分为大都督/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刺史)州,州格可以升降。一方面作为武臣官阶的载体,比如节度使作为武臣最高官阶,就要对应某个州,实际上除了挂名之外没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各州实际长官转迁的载体,这就有实际意义。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王曾卒于郓州任上

如宝元元年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出判郓州,本官左仆射为从一品,郓州州格是大都督州(二品)、节度州(三品),本官阶高于州格,因此称郓州军府事,如果本官阶下州格一品或者资序差一任则称权知,再低则称权发遣,至于资政殿学士,属于殿学士之一,是宰执离职或者外任时所带职名

知永兴军,永兴军为京兆府的节度军额,宋代与地方行政区划有关的军有三种,一种是与州同级,视为下州的(州除了有州格之外,还因幅员规模和地位分为雄、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名义上与军事没有多大关系,但由于多设于内陆要冲和边境地区,往往是军事重地,如剧情里提到的

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北宋三百多个州级单位中有五十多个;第二种是军事州的军,即刺史州,是州格之一,本事与军事没有多大关系;第三种是节度军额的名称组成,比如天雄军是大名府的军额,永兴军是京兆府(长安)的军额,夏竦、司马光曾知永兴军,即长安的长官,程琳曾知天雄军兼北京留守,三种“军”不能混淆。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陕西四路指的是当时陕西所置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个缘边经略安抚、招讨司,主责缘边军事。

右司谏、台谏

台谏制度是北宋中前期特有的一种监察制度。台指御史台,自然是历代传统的监察机构,为皇帝耳目,纠察风宪,肃正纲纪。元丰改制以前御史台是为数不多的“正规”职事单位,实际长官为御史中丞,或以他官判、权御史中丞为差遣
谏指谏院,设于北宋前期,职在谏诤朝政缺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凡百官自宰相以下任非其人、事有失当,都是谏正范围,相当于把唐代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的谏官职责独立出来,成为相权的重要制衡力量,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曾知谏院。

实际上左、右司谏、左、右正言

等字面上的言官在元丰改制以前为文阶官,也就是本官本没有实际职事,左右司谏、正言入职谏院需要特殊任命,范仲淹正是此例,以他官入谏院则称“知谏院”。仁宗以后,台谏官员由皇帝亲擢,台谏的强势存在,有效的防范了官员以权谋私情形的出现,成为了监督朝廷官员以及规谏皇帝的重要力量,台谏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
但台谏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蹬鼻子上脸,成为皇帝制衡相权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熙宁变法以后的种种党争把这一现象展现的玲离尽致。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台谏最风光的时期也就结束了。
元丰改制包括建炎以后亦有谏院或习惯称谏院,但无论是隶属关系还是影响力都选不如北宋中前期的存在。

翰林院、翰林医官院、翰林御书院、学士院

宋代的翰林院指的是一种“翰林供奉”机构,源自于唐代,是侍奉皇帝的

内廷服务机构,下设翰林御书院、翰林医官院、翰林天文院、翰林图画院等四个机构。掌供奉皇帝书画、捏塑、琴棋、医术、天文等技艺。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剧中出现的几种关于“翰林”的名词

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才是拥有类似明清翰林院职能的秘书机构,翰林学士拥有

“天子私人”之称,是“两制”之一,通常专掌内制的翰林学士须带“知制诰”(差遣),并作为皇帝顾问、参谋的存在,是宋代进入宰执团队的主要途径之一。

唐玄宗时期,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内廷供奉机构“翰林院”负责起草诏制,任职者称为待诏。后来又单独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院,翰林学士就从翰林院独立了出来,于是就有了(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并存的局面。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虽然有时候翰林学士院也简称翰林院,但和供奉机构翰林院是两回事

所以剧中的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还是没分的清。

著作郎、直集贤院、集贤校理、秘书省著作佐郎,馆阁校勘

这一串看似都与文字工作有关的名称中,有官、也有职。著作郎、秘书省著作郎属于本官阶,直集贤院、集贤校理属于馆职职名,馆阁校勘属于准馆职低级职名。

入内内侍省、都知、内侍黄门

北宋景德年间,原来的宦官机构内侍省分置出入内内侍省,分别掌殿中、宫中的后勤供奉,由于更接近帝后,地位逐渐高于内侍省,长官为入内内侍省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等等,低阶者为内侍黄门

从《清平乐》看宋代硬核烧脑制度——官制

初入省者为小黄门,黄门一词来源于秦汉时期宫门常涂成黄色。南宋绍兴三十年,罢内侍省,只存入内内侍省。


参考: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脱脱《宋史职官志》、王存《元丰九域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