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讀書是什麼感覺

不是隻有「讀書日」才去讀書,讀書也不是用碎片化的時間去拼湊知識,填充時間。

讀書是一種品質,是為了尋找智慧。

我從淺層理解想讀書,就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得我工作中的靈感,所謂有輸入才能更好的輸出。

我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我需要深入的閱讀理解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來,領悟到作者深層次的表達,而後從我的角度加工、剖析、提煉,重新闡釋和賦予新的含義。

小時候讀書是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不是在老師和家長面前裝裝樣子,眼睛盯著書本,腦子早已經飛到了九霄雲外。

成年的讀書,更不能也不應該成為一種表演。

有位朋友是專門從事讀書行業的,就是向各色人員推銷讀書卡,舉辦讀書沙龍。

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她說過:“我扛著讀書的大旗,去向任何人推銷讀書卡,都不會被拒絕,因為大家都知道讀書是好的,不讀書會被人瞧不起”。

但是,“真正讀完一本書的人,不多

「我們算一下」

一本書大概25-35萬字。

一般人的閱讀速度平均為每分鐘200~500字,也就是12000~30000字/小時,35萬字大概需要12~29個小時, 如果加上理解,加上分析,加上對內容的吸收和提煉,再把時間擴展10-20%粗略算下來,取中間值估算,那麼真正讀完一本書大概需要47個小時

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我上中學時,一本語文課本知識的部分也就10萬字,但是要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讀,翻到快考試的時候,書皮都翻破了,書頁都掉下來了,可見這本書,在我手上來來回回翻了多少遍。

一個學期有4個月,一個周有3節語文課,一節課50鍾,就是40個小時,再加上每次課後寫作業,複習的時間,算一倍於上課的時間,就是80個小時。這麼算下來,一分鐘學了20個字。可能是一首短唐詩,也可能是一個物理原理和公式。

就是這樣讀書,考試成績下來,我也只得100多分(滿分120分),看來我的智商確實夠低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碎片化閱讀和學習成了時尚,年輕人標榜著自己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和學習了很多知識,美其名曰“我天天在看東西”。

特別是知乎上的短問短答,抖音上用一分鐘時間講的一個心理學原理,這些大師們終其一生總結出的觀點,被我們一分鐘學會。

到底是效率提高了還是知識被狠狠的壓縮了。

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白巖松激烈反對碎片化閱讀」

知道的再多,也是碎片式的!

千萬別把讀書當成了一種表演,朋友圈裡每天曬讀書截圖的,刷書單、刷內容大綱、刷核心觀點、刷經典語錄......這些我都不認為是真的把書讀進去了。

人有一種心流狀態,是說專注於某件事情(比如讀一本書),隨著傾向度的提升和內心秩序的穩定

,人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到了書中,幸福感湧現,會有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

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此刻才是真的人書合一了,讀進去了,通常在這種狀態下,人不願意被打擾,希望繼續保持這種心流的體驗,直至把書讀完。。

我在去年曾經參加過一個企業內部的讀書分享會。

老闆買了30本不同的管理方面的書籍,安排給5位高管,每人6本回去讀,每週一例會的時候分享。

我連著參加了三個周的例會,聽了三次的分享。

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❶ 一位高管給書包上了漂亮的書皮,除了老闆在首頁籤的名字,整本書一個字也沒留下。分享的時候,他對著目錄串了一遍書的內容,再結合自己具體分管的銷售工作,說說自己的想法,就算分享了。

❷一位高管,書的前二十幾頁翻過的摺痕特別明顯,留下了密集的標註,幾乎每一段的開頭都畫了重點符號。不是線條就是圈圈。分享的時候,他針對書中某一句話,做了重點分析,末了還加了這段話對自己負責的質檢工作的指導方向——細節。

❸一位女財總,讀了一本關於股權激勵的書,剛好我對這方面內容還有些瞭解所以她分享的時候我特別的期待。結果是她讀了其中關於在職分配的資金來源的一段話之後 ,說“這個不適合我們企業,我們財務沒有多餘的錢來發獎金”。

閱讀分享會這種形式很好,但是:

閱讀要有時間,高管們每天996,哪有時間讀?

閱讀不是完成任務,如果是“受迫的心態”,上面三位高管都完成了任務。

閱讀是快樂的事,需要整個的投入和享用,可惜我在他們臉上沒找到快樂的表情。

智商、情商、格局比你高的人,在你的手機裡嗎?

無用社交|娛樂社交|網絡社交,這些所謂閱讀的目的,正在侵蝕著每個人的閱讀習慣,誤以為碎片化的拼湊就能讀進一本書的靈魂。


瞭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更多職場乾貨。

4月25日最新推文:《閱讀決不是碎片化的拼湊|也不是表演》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