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他要和我争,我就和他争,看到最后穿哪个的心?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摆在面前的是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角色:满嘴脏话,斤斤计较,对老公颐指气使,两句话说不完就开骂讽刺;对孩子就一句话“作业做完了吗?”;对上门求住的婆婆,要撵出去;甚至打电话举报老公“卖/淫/嫖/娼”,最后导致老公跳河自杀......

故事前半段就是这样的一个李宝莉,一个好牌打得稀烂,处处“作死”的李宝莉。那时候我虽然恶心马学武(李宝莉老公)的懦弱行为,可也从心底里唾骂李宝莉,认为她有些咎由自取。

但看完整部电影,我内心却如同一只大手揪住,痛得难以呼吸。我开始思考李宝莉“作死”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可以说是她的内心需求。

因为同为女人,假若是我,实在无法堪负老公背叛,婆婆嫌弃,拼命养活了十八年的状元儿子要和自己断绝关系这一系列

打击。

这一切是李宝莉想要的吗?当然不是。

那么,她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当我想明白整个事件就发现,从李宝莉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出发,她的行为只能是如此,换做你我,都不会做的更好。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情感和归属需要]:我是个长得好的城里人,嫁给你个乡下人,凭什么我要先对你好?

90年代的武汉,菜农的女儿李宝莉,嫁给了乡下来的马学武,虽然马学武努力奋斗,终于坐上厂办主任的位子,也得到了单位分的房子,但李宝莉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搬新房那天,工人提出加钱,李宝莉大声吵闹。马学武非常不好意思,他觉得李宝莉丢他的人,所以给工人们烟抽,但也被李宝莉以“烟不要钱啊,汽水不要钱啊”的理由夺下。搬运工人展现的同情,鼓舞了马学武,当天晚上他就提了离婚。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闺蜜小景劝李宝莉:你对马学武过分了啊!你要想留住他,就得先对他好。

可心高气傲的李宝莉当年也是被人追着的“菜花儿”,凭什么要她先对马学武好?她老娘死的时候,马学武可是跪在地上哭着喊着要好好对她的!时过境迁,他出去找人,被堵在宾馆,闺蜜却让她好好对马学武?她咽不下这口气!

李宝莉看似不讲理,但她只是在表达自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情感和归属需要(社会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马斯洛指出这方面的需要由几部分影响:

  1. 生理特性。

宝莉作为90年代的女人,既拥有那个年代特殊的勤俭顾家、不怕辛苦和善良,也有女人面对男人被抢时天生的妒忌和怨怼,她逃不开女人的世俗。

2. 经历。

宝莉是菜农的女儿,这个身份决定了她童年的经历,只可能是与菜贩子、市场人员,还有农民打交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她帮助何嫂子(在市场用扁担帮人挑货物),帮她免除保护费,就是因为和收保护费的健健打得火热。

由此可见,宝莉是顶擅长在市场间游走的,但善良的本性使她愿意帮助何嫂子。而且在自己做了“扁担”后,还借婆婆的钱去帮助何嫂子(她的儿子被机器夹了手)。

3. 教育。

儿子:你除了问我作业做完没有还会说什么?

婆婆:你没文化就别说了,再影响了孩子心情(马上高考)。

宝莉:我是没什么文化,可我的心是好的啊。

宝莉:小宝,你有问题就问奶奶,奶奶以前可是初中老师呢。

由这个对话我们能看出来,宝莉几乎是没啥文化的,顶多也就是个初中毕业。而故事里的马学武,应该是个高水平,因为那个年代是包分配工作的,要不然他不可能进了厂子。

4. 信仰。

宝莉没有宗教信仰,要说信仰,那就是马学武和儿子都好,这应该是每个女人最基础的愿望和信仰。而在电影中段,宝莉将这份信仰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现在再来看宝莉这个人,她的性格就只能是大嗓门,脾气大,眼里不揉沙,要不她根本存活不下来!哪怕她打了举报电话,那也是为自己的婚姻谋最后一条“出路”。

那时候的她当然不会明白,这条路走到最后,自己会伤得体无完肤,一无所有。

她要的不过是老公爱她,把她当做掌中宝而已。这仅仅是每个女人嫁人后最基本的情感需要啊,所以,我无法责难她!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生理、安全需要]:他一死,小宝和奶奶还不是靠我罩?我要一个人把家里撑起来。

别提他了,我现在就是要一个人把家里撑起来!

就是这句话,宝莉开始转变,因为摆在她面前的不再是背叛,捉/奸,而是生存!

马学武在被告知下岗后,又得知是宝莉打电话报警,生无可恋(也可以说软弱逃避)而跳河自杀。

儿子因此记恨宝莉,婆婆也怪宝莉,明里暗里地说那房子是他儿子留下的,她是遵照儿子的遗愿,把孙子抚养成人,不是要赖着不走。

而宝莉这时候已经没有工夫和娘俩计较了,她也下岗了,面对未知的生活,她想到跟何嫂子一起做“扁担”。何嫂子有句话说得好——

你不娇气,做得来的!

做扁担这十年是宝莉最让我感动的,她把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付出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当看到她凌乱的头发,我都觉得心疼。可当她看到儿子的成绩单,那种由心而发的笑容,真是太美了!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这是宝莉最辛苦但是内心最为充实的一段,因为有目标,所以活着有劲儿。

她的目标就来自生理和安全需求。

生理需要: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安全需要:指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和工作职位保障。

宝莉要借钱给何嫂子(上文已提),跟婆婆说这个月的生活费不够就让她先垫付,婆婆是这么回答的:

你别以为我的钱都没去处,小宝的学费,辅导书,复读机哪样不是我买的?你赚来的钱只够生活的。

吃饭(生理需要)变成一个问题,一切都不重要了,宝莉面对的正是这种困境,她要给儿子最好的,所以她不能也不敢停下。

扁担”就是她的安全需要,因为那是她赖以生存的工具(职业),她自然是比别人跑的更快,有时候不得不杀价抢单。

如果不是宝莉,还真做不出那种骂人抢单的事儿。也是这一段,让宝莉身上那股子“韧劲儿”被激发,她活成了每个观众心里伟大的妈妈!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尊重需要]:我怎么早没想到去卖?早想到也不至于混得这么惨!

健健是个二流子,在小商品市场收清洁费,他觊觎宝莉的美色,对她有所关照,后来因为打人坐牢十二年。

再出来时碰见宝莉和何嫂子,何嫂子借故离开,但宝莉没有。这也是宝莉的真性情之一。

一次健健半路碰见她说送她回家,却开车到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强迫了宝莉。对此宝莉是不甘的,她后来装作不认识健健,直到儿子高考。

宝莉打算在家照顾几天儿子,可婆婆却说:你在家晃来晃去的,再影响了他的心情就不好了!

我当时心里呐喊:我是他妈,我在家里就是影响他心情了?真是替宝莉难受。但宝莉就这样硬生生被撵了出来,她没地儿去,恰逢听说健健摔了,所以就住到了那里。

结果那天晚上婆婆病了,儿子把奶奶送到医院后来找宝莉,他是要让宝莉去照顾奶奶,因为第二天要考试。可当他看到宝莉正给健健擦身体时就憋不住了,两人打在一起,宝莉无奈,拿酒瓶子砸了健健的头。

事情过去后,宝莉拿钱给健健说:那天晚上实在是没办法了,现在手里没钱,只能给他这一点。

可健健说:你别给我钱啊?我睡了你,也不吃亏啊!

这时候的宝莉被刺激到了,她拿着钱淌眼泪:我傻是不是?我是不是真的傻?这是买卖!我早该想到去卖,早这样也不会混到今天这么惨!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作为一个“扁担”,宝莉从没有觉得自己低贱过,一开始小景都心疼她,要资助她,可她自己说:我没事,你不能帮我一辈子吧?我觉得这样蛮好的。

打了健健,她心里是愧疚的,因为她虽然谈不上爱健健,但健健总算是一个关心她的人,她是打心眼儿里感激的,即便她没说。健健的话,伤害了她的自尊

到这里我们能看出来,宝莉已经在慢慢升华,她已经破除了前三层的需要,正在往金字塔顶端冲刺。

这样设置符合一个人物成长的特点,由低到高,但又不完全是直线上升。宝莉在这个受挫的过程中也愈来愈得观众喜爱。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自我实现需要]:我想通了,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小宝,他想要,就拿去,只要他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玩儿,那样高兴,我怎样都行。

十年“扁担”换来儿子的状元,宝莉热泪盈眶,更让她欣喜的是,儿子主动提出要敬她。只是没想到,儿子一出口就是:从此以后,你就不再是我妈妈!

任何母亲听到这句话都会“万箭穿心”,在此之前,宝莉经历了丈夫背叛,婆婆嫌弃,现在又要经历儿子与自己断绝关系!

虽然一开始说了是房子处的位置,有七八条路,在风水上称为“万箭穿心”,但那绝不是电影标题的意思,它的寓意就在于对于宝莉来说,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万箭穿心”的痛!

然而经过这些痛的宝莉怎么样了呢?

她想过死,是,她已经坐到了江边。

儿子知道了是她报的警,爸爸是因此而自杀,十年来,宝莉拼命供养儿子,而此刻在儿子心里,她就是害死马学武的凶手!她想不通!是真的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就在这时,一群少年在庆生,让宝莉给拍照,宝莉看着他们又蹦又跳,突然释然了。

小宝从来没有如此开心过,他像心里压着个事儿,如果我走了,他也能那么高兴那么玩儿,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其实到这宝莉完成了自我救赎,一个半辈子身处漩涡的女人,终于有了“接受现实的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宝莉平静地收拾东西,拿上结婚照(那代表她原谅了马学武),还有三口照(她原谅了儿子),这一切说明——她原谅和放过了自己。

跟自己和解,这是宝莉最终的路。

她爱马学武,所以愿意委曲求全,她爱孩子,所以十年如一日挑扁担,这爱太沉重,因它饱含控制,可这爱又太纯粹,因它是巴心巴肝地为别人。

豆瓣8.6《万箭穿心》李宝莉:谁来关注我“作死”背后的内心需求?

结语:生活就是辆破车,时常熄火儿,但推一推,还是能走的。

宝莉是宝莉,又不仅仅是宝莉。

她之所以戳人心,就是因为她身上有你我的影子。她那么不完美,她犯的错就像生活中你我都会犯的一样,可是她又那么认真,执着,看得你我都惭愧。

宝莉无疑是悲惨的,她吃够了生活的苦却被亲儿子逐出家门,从情感到物质,她一无所有。

但宝莉又是幸运的,她在有生之年能够活明白,生活就是辆破车,虽然时常熄火,但推一推,还是要走的。#我,无条件写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