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妈说你,都是为你好,她是刀子嘴豆腐心,不知道她有多心疼你呢。”在你小的时候是否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呢?或者在学校时,总是会听到老师说:“某某某,这个知识点你会了没有?你要是会了全班同学就都会了。”类似于这样的语言,无一不是在打击当事人的自尊、自信。

它可能会来自于你的长辈、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领导等等,他们当时对你恶语相加,但最后总是会给自己标榜上这样一句话:“虽然我话说的难听了点,但是我是为你好。”似乎只是“为你好”这三个字就足以掩盖掉他对你的“恶意”。

你的一句“恶语相加”,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在《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电影《万箭穿心》中,马学武在国企工作,但他是个乡下人,也正是这一点让李宝莉找到了所谓的“优越感”,经常会对丈夫施以语言暴力,虽然她自己本身只是一个买袜子的下岗工人。在一次搬家中,丈夫给搬家工人发烟,因为这李宝莉也开始了语言攻击:“烟不要钱?汽水不要钱?真是贱。”

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日子过得拮据,她想省下来点钱这没什么不妥,是个人就能理解,但她却选择用这种责骂的方式去表达,原本的好心却变成了对他人的伤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那种直戳心窝。

在影片中李宝莉除了刀子嘴、对丈夫嫌弃外,当然还有她为丈夫事无巨细的付出的一面,一边对丈夫嘲讽,一边又是在尽全力的维护婚姻。

因长期生活在语言暴力之下,马学武选择了出轨,而出轨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女同事的一句“生日快乐”而已。面对丈夫的出轨,李宝莉选择了去对丈夫举报,然后马学武也被降职、下岗,最终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这不堪回首的生命。

在遗书中他提及了母亲以及儿子,对同床共枕的妻子却只字未提。最后李宝莉独自将儿子抚养长大,但当儿子知道了父亲的死因后,也选择了和母亲决裂。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一部影片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但是有一句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虽然只是一部影片,但它反映的却是我们生活的现状啊。这种“刀子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也许正发生在你我身边。那些所谓的“都是为了你好”,不过是逞自己的口舌之快罢了,哪会管他人是否会受伤。

正如俞敏洪曾说:“没有刀子嘴豆腐心这一说,刀子嘴就是刀子心。”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个道理。


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父母对孩子的“刀子嘴”会给孩子带来些什么?

你无意中的行为习惯,都会是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来源。“暴力”能够带给孩子的也不单单会体现在某一方面,我们总会说“祸不单行”,而家长的“刀子嘴”却会对孩子造成心理+生理的双重伤害,最终孩子会变成和你一样的“刀子嘴”。

☆致使孩子模仿父母的方式,为社交带来阻力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不加以克制,总是会有意无意的说出一些会伤及他人的话来。也许是因为习惯还是怎样,在事后也总是会标榜自己为“性格比较直来直去”。

但是家长要知道,孩子是没有明确的是非观的,他们会认为父母正在做的事就是对的,他们就是要向父母学习,进而变得和父母一样出口伤人。在正常的与人交往中,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所以会对孩子以后的社交带来极大的阻碍,甚至会受到同伴的孤立。

☆父母的“刀子嘴”会让孩子缺乏自信

如果在生活中,处处受打击、招到他人的恶语相加,无疑会加重我们内心的压力,即便是成年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变得丧失自信心,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他们会慢慢地变得不自信,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进行否定。演员姜武已经很成功了,但他自己却说“我是一个不自信的人”,而这其中就是因为从小父母都不会去对他进行称赞,父母会认为做的好是必须的,不好的话就会受到一些惩罚,从来都不会去考虑他的感受如何,而正是这一切,会让姜武一度认为他自己的人生过得毫无价值可言。

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曾在他所著的书《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孩子自身是有希望能够完成好某件事,但是当他听到父母说的一些负面的话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是真的不行,最终选择放弃。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反自我”

反自我指的是:经常遭受到指责的那些孩子,会将接收到的指责安放在自己的人格中,致使在自己人格中,消极的那一部分被不断地滋养、肆意生长。

这些孩子即使已经到了成年,已经不会再有人去责备他们,但由于习惯已经养成,他们依然会把曾经接收到的那些指责当成是对自己的态度,进而继续责备自己。

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父母的“刀子嘴”从何而来?

第一:没有界限、不分你我。父母不懂得要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是你妈,你都是我的,怎么就不能说你两句呢?”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父母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沟通时,永远能够保持着微笑、笑脸相迎。但对自己的孩子时,却丝毫不会在意他们的感受,“恶语相加”,事后孩子对你说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第二:母子(女)情深、不会分离。父母对子女的叫骂,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为了发泄他们自身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再怎么吵,都无法割舍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即便是再怎么好的闺蜜、兄弟,都可能会因为某些事吵得不可开交,进而分道扬镳,所以对于朋友总是能保持以礼相迎。对于老板,那是给自己饭吃的人啊,怎么可能去吵。但是孩子就不一样了,完全没有心理负担,最多就是吵完了给孩子一点安慰。

现如今生活、经济压力呈现与日俱增的状态,自己如果稍以懒惰就很可能会被后来者居上,所以会无限的给自己施压。那么在施加压力的同时,带来的还有焦虑以及其他的一些情绪,这些情绪无处发泄,最后的焦点就很可能会定在孩子的身上,也许你不会承认这一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开始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围绕这一问题去“教育”孩子,但是过了一会好像就转到其他地方了。

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那么,家长该怎样去对孩子好好说话呢?

△首先要想清楚目的何在?

父母无疑都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变得更好,但是孩子真的特别简单,在他们眼里打就是打骂就是骂,不好就是不好,他们不会看到在你“刀子嘴”背后的潜台词。所以说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张嘴之前,要先想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何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否起到真正的教育意义?能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其次要让自己变得有同理心、给孩子以尊重

所谓的同理心就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感受他的感受。家长要懂得和孩子换位思考,在说孩子之前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被父母这样说,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足以让一个孩子掉入深渊再也爬不出来,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用爱去感染他们,要以德服人。

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刀子嘴”会导致孩子产生“反自我”的状态

△最后要保持耐心、避免恶语相加

就像前面说到的电影《万箭穿心》一样,虽然面对的人物关系不同,但其性质都是差不多的。一个长期生活在充满语言攻击下的人,即便是成年人都无法承受,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运转效率会逐渐变低,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跟不上,所以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可能有的时候会气氛到极点,或者家长本身脾气就比较暴躁,在面对一些无法让自己冷静面对的问题时,可以选择先回避问题,让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沟通。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好像一张白纸一样,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像在用刻刀进行镌刻,在不同的方式下所能呈现出的图案也不会相同。所谓的“刀子嘴”,通常都是会破坏最终成像美感的那一刀,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伤筋动骨。最后附上宗萨仁波切曾说过的一句话:大多数时候,标榜自己说话直的人,只是不愿意花心思考虑打对方的感受而已。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