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迪到韩商言,穷人家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做金融?


从安迪到韩商言,穷人家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做金融?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由李现和杨紫主演。

从安迪到韩商言,穷人家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做金融?

当然,我不是打算来谈这部电视剧的,只是看到里面主角的专业,突然发出了感慨。

女主角,也就是《家有儿女》中长大了的杨紫同学,大学的专业选择了计算机专业,里面男二主的职业也是计算机。

尤其是,电视剧里提到的各种AI、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现在最流行的词汇,电视剧里也说到,以后这个专业可以赚好多好多钱。

我顿时感觉时代真的在变化。

曾几何时,电视剧主角都会按一个高大上的金融,财会方面的专业,而且很多还是外企的,然后在各种甲级写字楼里面上演各种商斗,职场斗,同事斗,顺便再谈谈恋爱。

于是乎和同事慢慢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大火的都市言情剧,发现了一个小规律,就是现在什么行业火爆,赚钱多,那些都市言情剧里面主角就大概率会出现什么职业。

可能是因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方便谈恋爱吧,才能让主角穿各种好看又不重样的衣服啊。

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互联网还正在普及的路上,当时媒体是个好行业,所以就看到了很多什么杂志社的编辑啊,主编啊,记者啊这种高大上的职业。

当然,后来移动互联网出现了,媒体从业者的光环就已经不在。

再后来,都市言情剧中就频频出现金融相关的专业。

比如几年前火的《欢乐颂》,里面的安迪(刘涛饰)就是一个华尔街回来的外汇操盘手,后来是投资公司高管,CFO等职位,出场都是各种职业装,开的保时捷911。

关雎尔(乔欣饰),也是500强金融行业的实习生。

从安迪到韩商言,穷人家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做金融?

果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金融行业不景气,加上BAT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崛起,都市言情剧主角也都慢慢换成了计算机等专业的。

那么,如果家里穷、没资源,在当前的环境下,还适合做金融吗?

家里穷、没资源

适合做金融吗?

注意这里是“做”,不是学。

很多人会觉得穷人家的孩子不适合高大上的金融行业,我的意见,和大部分不一样。

大部分极其片面的言论,只能说真的不够了解金融行业。家境贫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足够有能力。

当然,如果说家庭背景不重要,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只能说能说是影响因素之一,绝不是唯一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来做金融吧,金融行业的一个核心就是“加杠杆”。

如果你来这个行业,那么很大程度上就是给你自己的人生加杠杆。

打交道的都是确实很多都是高管、行业专家、精英人士(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是装,没用),如果你只是接触到他们就沾沾自喜,以为你们是同一阶层,确实是没用。

难的是真的混进圈子,让别人认可你,帮他们摆平他们搞不定的事情,帮他们打点资产,帮他们挣钱...

为什么说是加杠杆?

比如说你这辈子都不会有需要用到10个亿,但企业需要这10个亿,你可以帮他融资,然后中间拿走了几千万劳酬。

比如说你这辈子都不会有10个亿需要打理,但有钱人需要管理这10个亿,这10个亿一年管理费就是2000多万,如果翻了一倍,还可以拿走一两个亿。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需要借助于平台,以及你个人的专业,客户的信任等等很多的必要条件及因素。

很多人认为金融这行当“二代丛生”,这个确实也是现实情况,恰好也因为这点,也成了贫苦阶层逆袭的一条光明之路。

“二代们”本身是有一定社会资源,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很快的变现。

如果你觉得他们抢了你的工作机会,那简直too young too naive了,你们公司和团队的业务很可能就是靠他们来的,你们压根就“不是一个工种”。

他们负责提供资源,你只是负责把事情做得漂亮。

同时,很大一部分金融机构里的高层领导,要么确实本身是二代,但相当多的还是能够比较好服务“有钱人”的人。(包括笼络二代为之所用)

如果在其他行业,家境贫寒的我根本接触不到和我社会阶层相差那么大的人,现在竟然能和他们做同事了,这些反过来也成为我将来的资源。

以小博大的最佳选择

所以,寒门子弟凭借高学历和高能力进入这行之后,就是得学会与“二代”为伍,跪舔伺候有钱人。

什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呵呵,全是放屁。

本来就是底层的穷人了呢,穷尽自己一生也就是想逆袭阶级,多挣点钱,所以无非就在金融业这个服务业,伺候有钱人呗。

干投行的,不就是帮发行人融资,然后挤出自己的承销费;

干基金的,不就帮金主爸爸们管理资产,从中取得拿管理费和carry。

那么多做金融相关的,自我感觉良好啥的,那都是陷入了自我的虚妄。

仿佛今天跟董事长、总裁聊天,自己就跟人家在一个阶层似的,实际上离开了平台,人家不会有空鸟你的。

那些说家境贫寒别干这行的,要么不懂,要么太有自尊了。

我本是穷人,到了这个资源密集的行当,评价高学历高能力,替有钱人当马仔而已,就图多挣点钱,怎么招?有钱人难道不需要马仔?

总之,我一直认为如果你足够有能力,那么来干金融可能是你最快的逆袭阶级的方式之一。

我们之前常常开玩笑说干投行有两大必要条件:第一,名校毕业 ;第二,出身贫寒。

毕竟不是因为家里穷,谁每天来干这些破事?

忙到没时间睡觉,都被列入高危职业了,哈哈哈~

我经常有提到:“逆袭阶级两大利器,一个是创业,一个是金融。”

为什么这么讲呢?

创业是小概率事件,是“以小博大的游戏”;

做金融是有相对高的机会可以追求到体面待遇和生活。

不过,别忘了前提,还是得你足够优秀,凭啥有钱人要找你为他做事情,还是你能摆平他搞不定的事情。

最终到了金融行业里,就变成了要最聪明最优秀的人,而且塔尖的人成为大鳄。

但是,最基层的不会比其他普通行业好多少,也就是充当分母,被平均的命运罢了。

所以,如果你能上名校,能毕业找到好的平台,能够很努力做出业绩,读金融专业以及从事金融行业,都是家境贫寒的人的一个好的选择。

反之,没背景,又不能出类拔萃到有资格伺候有钱人,那估计不是好的选择。

学金融怎么样?

前面说的都是做金融,不是学金融。

学金融确实太虚,基本等同于做金融最没用的专业之一了。

倒不是只有瞎吹,只不过你基本学不到任何有实质作用的技能。

我一直是极力反对大家去学金融的,尤其本科。不是家境贫寒的问题,是所有人都不建议。

金融这个行业,最需要的反而是其它多学科的东西。

又是个极其强调实践的行业,甚至学中文、历史、政治都好,你肯去实习、自学,一点问题都没有。

学学理工科,把实业、商业的东西多学懂点,金融行业大门向你打开。

见过无数的同学前赴后继的申请金融,为此放弃学校平台,就为了读金融学这个专业。

不好意思,这种行为,真的好SB,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今年,连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都表明风向变了,财经院校前所未有的遇冷。

我们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吗?

我想,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浪费就是,花了N年时间拼分数,到头来,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干啥。

*参考来源:

格隆汇:《来!来!来!说下你们是怎么走上金融这条不归路的》

知乎:金融小百科

从安迪到韩商言,穷人家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做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