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寶”碰上“大寶青春期”

現在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了,在我們諮詢過程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為了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大孩子頭疼不已,家裡還有一個小寶寶需要照顧,兩邊忙得焦頭爛額。


當“二寶”碰上“大寶青春期”

如何教養兩個孩子,首先需要我們對每個孩子有所瞭解,包括孩子的個性以及孩子的排行對他造成的潛在影響。個體心理學在討論孩子出生順序方面做了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出生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其成長處境也不盡相同。每個孩子為了適應所處的特殊環境,試圖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舉止,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

家中最大的孩子都享受過一段獨生子女的優待,但是隨著第二個孩子的降臨,他被迫立即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處境。最先出生的孩子通常會得到父母許多的寵愛和關注,他已經習慣成為全家關注的重心。但是,在他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他發現自己的地位已經被新生的嬰兒取代,他不再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他現在必須和這個新生兒分享父母的關愛。這種被剝奪幸福的感覺會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家裡排行老二的孩子可能不會有這麼深切的感觸,因為他們生來就不是父母唯一關愛的對象,所以不會有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對老大更是雪上加霜的是:每當和弟弟妹妹有衝突時,家裡老人卻常對他說:“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讓著弟弟妹妹。”“你是弟弟妹妹的榜樣。”的確,讓較大的孩子讓著較小的孩子這種做法對家長來說確實比較方便管理兩個孩子,但卻會對兩個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讓老大更心生不滿,用叛逆行為來抗議這種不公平對待,為渴求父母的關注而對自己對別人都過度挑剔;讓老二更不守規則,過度自我中心,為博得關注而譁眾取寵,更容易被家人寵溺。

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孩子會用各種方式爭奪父母的關注和寵愛。如果正巧大孩子碰上了青春期,我們可以預想,他會盡量不讓媽媽放心,和她爭執對峙,並發展一些讓她無法忽視的特性。媽媽此時已經焦頭爛額,對他忍無可忍,他卻變本加厲和她頑抗到底,最終媽媽對此心生厭惡,這時他才真正感受到不被疼愛的滋味。他的叛逆抗爭全是為了奪得媽媽的關愛,結果卻喪失了媽媽對他的疼愛。

比如我們之前遇到的一個案例,姐姐已經上小學了,妹妹還沒上幼兒園。姐姐的成績在妹妹出生前一直比較穩定,最近則出現了不愛學習,不願意寫作業,做事喜歡拖延等現象。媽媽自然很著急,她說:“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可她還是那個樣子,就是不想學習。”在我們和姐姐進行了多次溝通時,才發現姐姐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姐姐潛意識中想通過這種方式重新獲得媽媽對她的關注。因為妹妹出生之前姐姐的學習都是由媽媽輔導,妹妹出生之後媽媽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照顧小嬰兒那邊,無法像以前那樣關注姐姐的日常起居,更別提輔導姐姐的學習。姐姐由此產生了不適應的狀態,想通過不做作業這種行為來重新獲得媽媽的愛和關注。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妹妹的出生,家庭結構產生了變化,爺爺奶奶也搬進來和他們一起住,來照顧妹妹。奶奶在姐妹們起衝突時總是要求姐姐讓著妹妹,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讓姐姐特別在意“是否公平”這件事情。在姐姐的心中,她被要求做的每件事情她都會拿來和妹妹比較,看看是否公平。當她發現自己在獨自寫作業而妹妹享受著媽媽的陪伴在玩耍時,她心中自然忿忿不平,自然就不能靜心學習。

所以,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對家中的處於青春期的大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關注,多一些公平對待,也許改變就會悄悄地自然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