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和塔林

走出少林寺常駐院的山門,繼續向少室山的深處走大約400米,就抵達了塔林。

這裡一定是李連杰最難忘的地方之一。1982年電影《少林寺》臨近結尾,有一段李連杰和對手在塔林內躲閃追逐的鏡頭。實景拍攝顯示出,塔林,就像一個迷宮。

少林和塔林

其實,今天的少林寺塔林,作為全國最大的古塔群之一,僅餘從明清到現代的塔,大約240多座。

但因為分佈在少室山的緩坡上,規劃的不算特別整齊。所以,稱之為“迷宮”並不過分。

相比常駐院的規整,塔林似乎隨意了許多。雖然不少塔都是歷史留下來的精品,但很隨意地分佈在山坡上。遊客可以近距離地參觀,連門票也不需要重驗。

佛教徒往生極樂之後,都是用佛塔來安葬。塔有三層的,五層的,七層的。根據佛教徒生前的功德而定。功德越高,塔的層數越高。

少林和塔林

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是梵語“塔”的意思。少林寺塔林裡,安葬了不少救國安民的高僧大德,七級的塔很常見。

少林和塔林

年輕的素喜塔

這座最年輕的佛塔,安葬的是少林寺素喜大和尚。

素喜大和尚是少林寺解放前最後一位出家的僧人。2006年圓寂之後,葬入塔林。這座塔,也是塔林內最特殊的一座。

剛才說過了,塔林內的塔,大部分都是古塔,唯獨素喜塔,最具現代化的設計風格。

走進細看,在塔身上赫然雕刻著汽車,火車,筆記本電腦這些現代化的元素。這座塔不僅不古,而且很現代,很有生命力。

很多遊客到此處,都會哈哈一笑。你看,這就是少林塔林的魅力。原以為是莊嚴肅穆的地方,卻讓人從內心深處滿生歡喜。

這也是我他別喜歡塔林的一個原因。

在這裡,僧與俗,生和死,歡笑和落寞,如此協調地匯聚在一起。圓寂的人彷彿從來沒有遠離過紅塵喧囂,更談不上被世界遺忘。

少林和塔林

功德牆彰顯功德

塔林內還有兩座塔,塔身周圍被矮牆圍了起來。

十幾年前,我當實習導遊的時候,常聽當地人講,這個牆,叫“女兒牆”。老和尚不近女色,所以女人是不能走進這個牆裡面去的。

當時我就不信。所有的和尚都不近女色啊,為什麼只有這兩座塔有“女兒牆“呢?再說了,對於功德特別大的僧人,世人都要尊陳一聲”大和尚“,叫”老和尚“,多少有些大不敬的意味。

後來,我終於知道了,這個牆,叫”功德牆“。只有對國家和寺院,做出過特別大貢獻的僧人,除了建造七級佛塔安葬外,還會再修功德牆以示敬重。

塔林內,有功德牆的塔有兩座。

一座屬於元代的福裕大和尚。被忽必烈授予元代的”都僧省“一職,大概類似今天的佛教協會會長一職。總領全國佛教。

另一座屬於現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的師傅,行正法師。

行正法師幼年就在少林寺出家,戰亂時期為了保護少林寺做出了很大貢獻。

解放後又為少林寺的光復奔走於北京和登封之間。

我個人倒是覺得,行正大和尚最有眼光的是,為少林寺選了釋永信大和尚為接班人。

師徒兩代人,接力帶領少林寺一路走到了今天的國際地位。其間有多少波折不易,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辛,不用細想也能推測出幾分。

少林和塔林

明代小山禪師塔

小山禪師塔,明朝的。外形就像一個大花瓶一樣養眼。

除了外形,我還特別喜歡跟遊客講述小山禪師的故事。

因為講起來特別過癮。

明朝末年,東南沿海一帶遭遇倭寇侵擾。明世宗命小山禪師率軍出征,抗擊倭寇。

小山禪師第一次率領50名少林僧人奔赴沿海,聯手戚繼光大敗倭寇,得勝而歸。

兩年後倭寇再次進犯,小山禪師再率36名少林弟子奔赴前線。倭寇得知小山禪師趕到,不戰自退。

像極了曾經看過的一則新聞,說國外兩個混混攔路搶劫,看見一箇中國人過來一說”GONGFU(功夫)“,立馬屁滾尿流地逃命。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是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將士,用熱血詮釋的家國誓言。

240多座塔,每一座都深埋著一段獨特的歷史。每一座曾經都是鮮活的生命。

在塔林,看的是建築是風格,講的是歷史故事,回味的卻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相信我,你一定會在這裡,感受到不一樣的人世風景。

下次,我將帶你走進少林寺的絕唱,《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喜歡的期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