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美味话“同羊”

原创 | 周纪合

千年美味话“同羊”

千年美味话“同羊”

原创/周纪合

任何美食,都离不开个“鲜”字,而鲜字又从鱼部羊部,可见早在仓颉造字之前,人们就已经认识了羊肉的鲜美,诗经里亦有《羔羊》篇。而说到羊肉的鲜美,不能不说说我们古同州的“同羊”。

“同羊”又名同州羊,发源于我们大荔县,是肉皮兼用的优良品种。自古以来以皮毛柔细、肉质细嫩、羔皮洁白、花絮美观及角小如栗、耳薄如茧、肋细如著、尾大如扇、体如酒瓶而著称。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同羊”肉味细腻无腥膻之气,经过细心烹调能发出独有的鲜味,是羊肉之中的上品。宋代文学家,同时也是美食家苏东坡曾向好友推荐:“蒸烂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亦大快事”。

“同羊”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同州独特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开天辟地以来,同州就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沙苑。沙苑内沙丘纵横,水泊随地可见,水草树木茂盛,从盛唐起,就是皇家的御马监。沙苑内放养着麋鹿、同羊和西域进贡的汗血宝马,皇帝定期带领皇室成员和百官来此狩猎,同州刺史每年也要向宫廷进贡一定数量的宝马良骥和数万只“同羊”。

“苦泉羊,洛水浆(《全唐诗》)”。双泉镇古时叫苦泉,苦泉羊是“同羊”的又一称谓,主产于双泉镇及周边村子。双泉镇除有甜水泉外,还有神奇的苦泉。在苦泉周围放牧的羊群饮苦泉水后,不但体型肥美,肉味更加鲜嫩无腥膻。隋代曾在苦泉建丰羊牧,唐代置牧羊庄,专为皇室放牧进献苦泉羊。

大荔还具有广袤的黄河滩、朝邑盐池洼,都是牧放同州羊的理想场所,从古至今都有以放牧为生的人群出没。

牧羊业的旺盛带动了制皮、制作皮衣业的发展。以苦泉街、安仁街、羌白街为龙头的熟羊皮、制皮衣业十分发达。同州羊皮制作的“轻而暖”、“九道弯”、“萝卜丝”皮衣畅销全国各地。熟皮产生的副产品熬制皮胶也成为一门致富产业。

历代帝王都喜食羊肉。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宴请吴越国君主钱俶的第一道菜是“旋胙”,是一道用羊肉制成的佳肴;而仁宗时禁止宫廷半夜饥饿时进贡“烧羊”,可见羊肉是宋代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又载因冯翊(同州)出产的羊肉“膏嫩第一”,“御厨岁费羊数万口”都来自于冯翊(同州)。随着王朝的传续,宋代宫廷这种嗜食羊肉为主的肉类习俗有增无减,到宋仁宗、英宗时御厨账本上购买羊肉的记录到了吓人的地步:一年中“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在宫廷饮食之风的引领下,羊肉成为宋时矜贵而美味的象征,而“同羊”的牧养也在此时达到顶峰。

“同羊”作为皇室贡品,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到了明末,苦泉泉干凅;清末,民族矛盾上升,国力衰微,民不聊生,沙苑地区又发生“回乱”,多个村庄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同羊”的养殖急转直下,到解放初,只是民间散在的圈养,不成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同羊”的养殖逐渐恢复,作为拳头产品,成为古同州一张靓丽的品牌。

受历史的传承影响,同州人非常喜食羊肉。走进大荔的每一个城镇,最红火的食坊要数羊肉泡馍馆。每天早晨,大街小巷的羊肉泡馍馆人头攒动,上至白头老翁,下至总角孩童,都把吃羊肉泡作为一天的开始。

同州烹调羊肉与其它地方有别,香料以茴香打头,讲究汤清、汤宽、肉烂、味厚。一家煮羊肉,整条街都弥漫着香味。一碗水盆羊肉,肥瘦相间,佐以香菜、糖蒜、泡菜、沙底辣子、月芽烧饼,醇香扑鼻,大有未从动著心先醉的意境。羊肉具有温阳暖胃的功效,最适宜于阳气虚弱、畏寒怕冷的人食用。特别是寒冬腊月,一碗羊肉泡吃完,全身温暖通泰,每个毛孔都洋溢出舒坦的感觉。羊肉泡又戏称“通天饱”,出远门的朋友,清晨吃一顿羊肉泡,可至太阳落山也不觉饿。一个小小的大荔县城,羊肉泡馍馆就有近百家。最有名的要数老管家、老吴家、老李家、得月楼……,这些老字号都是靠“同羊”肉支撑门面,以质量求发展,个个也都赚得瓢盆钵满。

近悉,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干凅多年的苦泉又开始汩汩奔流,重现了水草茂盛、鸟语花香的自然现象,人们把养“苦泉羊”作为致富产业大力发展。沙苑地区有着大量的红苕蔓、萝卜缨、花生蔓、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的副产品,有饲养“同羊“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我们相信,风靡千年的”同羊“又会在中华食谱上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千年美味话“同羊”

来源: 吃在大荔服务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