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六度核心奧義: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珍藏)

六度: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

佛家六度核心奧義: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珍藏)

般若為慧學 禪定為定學

忍辱、精進、持戒、佈施四度為戒學

皈依佛法僧三寶,修煉戒定慧三學

悟三法印: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

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為根,修習四攝法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六度度己,四攝度人

六度也叫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到彼岸”的意思,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智慧),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心、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邪見)。六度是三學的延伸和發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四度為戒學,禪定為定學,般若為慧學。

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理修”兩種。什麼叫做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著相與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這樣叫做“事修”,是修世間善法,可得世間善報,是不能出世間的。理修是指所做所為的善法,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是名為“理修”,這是出世間的。無相修的善法,能夠了生死,證涅盤的。

佈施

佈施就是施捨和給予。《大智度論》將佈施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以三施對治慳貪,除卻貧窮。” 凡以物質利益如錢財等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一切身外物稱為外財,同時受佈施者也解決了物質上(外在、非精神上)的匱乏,所以財施也稱外施;幫助眾生使他們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叫無畏施,由於無畏施是幫助受佈施者解除內在的痛苦,所以也叫內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來告知大眾,使人們修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盤,稱為法施。《大智度論》還將佈施分為淨施和不淨施。淨施就是隻求解脫涅盤、不為名利等世間福報而行的佈施;不淨施則是指以妄心求福報而行的佈施。

佈施是修行的第一步,作為六度之首,它是三學中戒的延伸,佈施是屬於戒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說佈施就是戒貪。在自利來說,可以治滅三毒中的貪、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在利他來說,則可以除卻貧窮,增長眾生的福德智慧。佈施與無相無為相應,即為解脫道,與菩提心相應,即為菩薩道。

持戒

持戒就是防非止惡 清淨身心。持戒是修學佈施、減少慳貪之心後的自然趨勢,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四度是三學中戒學的延伸和弘揚,佈施是為持戒做準備、忍辱是對持戒的要求,精進是持戒的結果或程度,而持戒則是這四度的核心。持戒能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持戒有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這些戒律是要防止做壞事,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都屬於律儀戒。律儀戒可以防止墜落,杜絕各種侵犯眾生的惡行,戒掉我們的煩惱,還可以度毀犯的惡行為。

攝善法戒,就是發願行一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犯戒和過失,可見,攝善法戒比律儀戒的要求要更高,不僅不做惡事、還必須要做善事才算不犯戒。善法有六度萬行,稱為菩薩學處。

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眾生之心,即發心行菩薩道、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來利益有情,如果有了不想利益眾生的心念,就是犯戒,應立即戒掉此噁心。可見,饒益有情戒比攝善法戒的要求更高一些,不僅要不做惡事、但行好事,還要時時有利益眾生的心。菩薩最根本的戒就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其餘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

佛家六度核心奧義: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珍藏)

忍辱

忍辱即安忍、安於忍耐,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飢寒等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忍辱可以自利利人、自行化人、消除業障、培植福德、修清淨心、有利於持戒、得定、“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最終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的彼岸。

一般將忍辱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

生忍(耐怨害忍),就是忍耐眾生對自己的怨恨、辱罵、侮辱等等傷害。

法忍(安受苦忍),就是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飢、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楚困境。與生忍相比,法忍不只是對人,而要對生理、自然、人事等各種各樣的苦難。如果生忍和法忍能做到,並安然不動,就叫忍辱地。

無生法忍(諦察法忍),就是徹底認識空相、實相的真理並能堅信、持守,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的道理能夠確切地掌握、堅守,“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可見,無生法忍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之忍,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對其堅信和忍耐。

精進

精進,就是為了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斷惡修善的事業而不懈的努力、上進,勤勤懇懇而不生懶惰、渙散、懈怠。勤斷一切惡叫斷精進,勤修一切善叫修精進,努力上求佛國、下化眾生叫求化精進。一個人的生命、體力是有限的,但卻能有無限的力量,這就是精進的緣故,聖嚴法師說,有精進心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即使身體有病,還是法喜充滿,沒有精進心的人,就算身體沒病,心理卻是有病的,因為他的煩惱一定很多。“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障礙修行的一切障緣都可以稱為魔,而破除這些煩惱魔障,都需要精進。

《成唯識論》將精進分為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三種。被甲精進就是說像被了寶甲一樣,不畏懼種種艱難,披荊斬棘,難行能行,願力無窮。攝善精進是指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修持各種正道善法全力以赴,永不疲倦。利樂精進就是利益和度化眾生永不疲倦,無邊眾生誓願度,為了普度眾生,利樂世人,不辭千辛萬苦。

三十七道品共有七類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精進的內容。《大乘莊嚴論》歸納出六種精進,一是增減精進,說明四正勤的精進;二是增上精進,說明五根的精進;三是舍障精進,說明五力的精進;四是入真精進,說明七菩提分(覺支)的精進;五是轉依精進,說明八正道的精進;六是大利精進,說明六度的精進。

精進也可表程度,是一種精神,所以說它通六度,比如有的佈施甚至連自己的生命、財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佈施,這種徹底的佈施就可叫佈施精進,持戒也是,一切微細地戒律都不犯的,就可叫做持戒精進。

當然,精進並不是用一種掉舉衝動的心態,過分地勇猛前進,著相地努力,就像琴絃繃得太緊容易斷一樣,只有在中道、不著相這兩個前提下的斷惡修善行為,才稱得上精進。

佛家六度核心奧義: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珍藏)

禪定

禪定,梵語禪那,就是靜慮、寂照的意思,專注一境,內心平靜,明心見性,不生昏沉、雜亂的煩惱。把心專注在一種境界上就是止,止在一個境界上,久而久之,就會得定。《壇經》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禪定能度脫散亂的心,消除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剎那剎那、念念不停的渙散迷亂狀態。“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念是正念相續,因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續,慧是智慧,有正定就能產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生起輕安,輕安是身心進入一種非常輕鬆、和諧、快樂的狀態。《大智度論》說,“菩薩因此發大慈悲心,欲以常樂涅盤利益眾生。此常樂涅盤,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會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遠在靜處,求得禪定,以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複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

禪定是六度中的樞紐,連接前四度和第六度般若,靜能生“定”,慮能生“慧”,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礎上生起,要獲得般若、證得菩提,必須通過禪定,這個環節把握不好,就無法獲得般若(智慧),最終無法解脫。

禪定和中國的禪宗不一樣,禪定是一種定學、從定入手,禪宗則是一種慧學、直接從慧入手,應該說禪宗是對禪定的一種違反。定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不是佛法特有的,像古印度的外道,中國的道家,還有現在社會上練氣功的人,也都修禪定,也能進入禪定狀態。禪定可以引發神通,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等等,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都能修得。

佛法所特有的是觀、慧。像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空觀等等,這些修觀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因此佛法所說的定,是止觀雙修,不可偏廢,修止的同時,還要修觀,修觀之後,才能引發智慧。如果光修禪定,而沒有佛法的觀,就無法獲得智慧和認識,雖然禪定功夫很深,但卻沒有用,不能解除煩惱。只有這種修觀得慧的禪定,才是佛教六度的禪定,才可以稱為禪定波羅蜜,慧、解脫涅磐、度化眾生是它的目的所在,如果為了神通、特異功能等而修禪定,那都不是佛道。

天台宗《妙法蓮華經玄義》則將禪定分為三種,“定聖行者略為三:一世間禪,二出世禪,三上上禪。”即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上上禪定三種。

世間禪有根本味禪和根本淨禪兩種。根本味禪就是四禪天、四無量心和四空定,名為十二門禪,是凡夫、外道和小乘共修之禪。四禪即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淨地;這四禪是根據尋伺喜樂的有無和多少而劃分的,若具尋伺喜樂就是初禪定,離尋伺但有喜樂就是二禪定,離尋伺喜三種但有樂一種就是三禪定,具離尋伺喜樂四種則是四禪定,四禪是色界四禪天所修的四種世間禪定。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四色界定與四無量心,皆以色法而修,只是離欲粗散,並未跳出色籠,因此稱為色界。此八門禪,悉由靜坐修得,故得禪名。無論修世間禪,或出世間禪,均以禪定為其根本,所以稱為根本禪。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有想非無想定,無色界。上面所講的色界四禪天四定、無色界四空天四定,以及他們所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十二門根本禪定覺觀等,是菩薩發菩提心,普度眾生,遊三摩地,在三界諸天之中,大權示現,修行禪定,總稱為世間禪定。四禪天人、四空天人,八種禪定,在用功時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為功用,沒有得到無為功用,對於煩惱之惑沒有斷掉,生死之苦不能脫離。天上福報享盡,還要輪迴六道之中,故稱世間禪定。根本淨禪。即修六妙法門,十六特勝,通明禪等,不生愛著,故名根本淨禪。智能多的人,修六妙法門。禪定多的人,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禪。根本淨禪,發無漏智,生無漏慧。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出世間禪定、就是羅漢、辟支佛、菩薩三乘聖人所修所得的禪定。阿羅漢、辟支佛、二乘人得證滅受想定,受想已經滅了,第六意識已不起作用。這種定力能斷除三界之內的見思二種煩惱,能破除我執,沒有破除法執。不能從空出假,入塵垂手教化眾生。唯有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乃是本來具足的自性本定。就象《楞嚴經》說的首楞嚴大定,以法界為定之本體,近具六根中間,遠遍一切萬法,即動即靜,事理圓融,沒有入定和出定與動靜的差別。菩薩與二乘聖人所修所證的禪定,都是無漏禪定,總稱為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禪:有觀、練、薰、修四種,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禪定。

出世間上上禪定,是諸佛如來,所修所證的那伽大定,即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任縱外境千變萬化,內心猶如虛空一樣,湛寂常恆,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有九種大禪,自性禪、 一切禪 、 難禪(難修之禪)、 一切門禪 、善人禪 、 一切行禪、 除煩惱禪 、此世他世樂禪 、 清淨淨禪。

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將禪定分成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以及最上乘禪五個層次,“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瑜伽》將禪定歸為四類,“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靜慮,“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舍念清淨靜慮。”解脫,“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等持,“謂三三摩地。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復有三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復有三種。謂小大無量。復有二種。謂一分修。具分修。復有三種。謂喜俱行。樂俱行。舍俱行。復有四種。謂四修定。復有五種。謂五聖智三摩地。復有五種。謂聖五支三摩地。復有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復有金剛喻三摩地。復有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等至,“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八勝處三摩缽底。十遍處三摩缽底。四無色三摩缽底。無想三摩缽底。滅盡定等三摩缽底。”

還有人禪定可分為三種靜慮,即安住靜慮(安住禪定)、引發靜慮(引發禪定)、辦事靜慮。安住靜慮就是通過修禪定使心保持輕安,消除昏沉與掉舉的煩惱業習,這樣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不被迷惑;引發靜慮,就是通過修禪定,引發神通力,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更好的度化、利益眾生;辦事靜慮,就是不論在什麼時候,行、住、坐或臥等,都要在定中,時刻處在定中,有這種定力就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

佛家六度核心奧義: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珍藏)

般若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度脫愚痴,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真實智慧。般若在六度的最頂端,總括了前五度,《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它是六度的根本,能攝導五度入“波羅蜜”,佈施等五度要成為度脫彼岸的“波羅蜜多”,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導向而修。對般若的功用,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表述,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般若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般若波羅密能生諸佛”(《般若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攝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令入一切智海” (《大乘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羅三藐三菩提”(《心經》),“是故菩薩求佛,當學般若波羅密”,“受持般若波羅密,則為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總之,般若是“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更無勝者。”

般若的相貌,《大智度論》說“世尊。何等是深般波羅密相。佛告欲界色界諸天子。空相是深般波羅密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所法。無相。無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密相。諸天。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羅密相。”

從不同的角度,般若可以有不同的劃分,從主體可劃分為凡夫般若、二乘般若、菩薩般若和諸佛般若四種。凡夫的般若,具正知正見,信因果罪福,聞正法能不輕毀;二乘的般若,了知四聖諦、十二因緣,能證聲聞、緣覺等果位;菩薩的般若,知緣起性空之理,不厭不離,行度眾事業;諸佛的般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空中映像,水中顯月,隨緣應現,湛然不動。

從修證佛法的程度次第說,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

第一、文字般若。是指從佛所說的經教文字,或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而引生的智慧。《般若經》中“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就是說的文字般若。因須菩提解空第一,最善說般若;般若是說一切法皆空的。這文字般若,就是解空的智慧。但文字般若的範圍甚廣,不獨指經典文字,凡能代表正當思想的文字、語言、圖表、符號等,藉以修學佛法的方便作略,都可以攝入文字般若。《大般若經》說:“般若波羅密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眾生根機,以世俗文字方便假說。”為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來大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其實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若人能出口成章,那文學境界達成很高,說明有文字般若。

第二、觀照般若。是觀察諸法事理的智慧。對於人生社會一切事理,加以深刻的觀察、分析、體驗,而能辨是非,別邪正,從而實踐修行的智慧。《大智度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名般若。”諸法實相,其性本空,實無有相,知這無相,便是大乘平等的空慧。菩薩知這空慧,加以觀照,而發大慈悲心,起大方便用,自行化他,就是觀照般若。所以這觀照股若是悲智和融的般若,既非凡夫利害參半的俗慧,亦非外道徒勞無果的邪慧,更非小乘沉空滯寂的偏慧,而是大乘菩薩觀照諸法空相而起的大悲方便的利生濟物的妙慧。《大智度論》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就是指這觀照般若,是從般若畢竟空的實智中所起的權智。權智,是從真出俗,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的殊勝作用。指清淨無漏之慧。此慧能照見諸法無相,悉皆空寂此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

第三、實相般若。即宇宙萬有之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理,即諸法如實之相,諸法之實相即是般若。是指法界諸法如實的本相。換句話說,就是人生的真諦,宇宙的理性。能從觀照般若的修持,證悟人生宇宙的真實智慧,呼之為佛;迷此不知,謂之凡夫。《大智度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 《法華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這就是說的實相般若,因這般若是契證諸法實相的本體,這本體的理性,常住不滅,法爾本然,牢不可破。《般若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而生佛的懸隔,僅在迷悟之間而已。

從文字般若而引發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契證實相般若,是人生修學佛位的次序;因文字般若屬聞慧,觀照股若屬思慧,實相般若屬修慧。由聞法而運思、而修證,成了自然次第的學佛程序。三種般若,以觀照為中心的主力。因觀照是因,實相是果,文字則為初心的方便。如無觀照的力行,則文字固然成了戲論,即實相亦空有其名,難以達到究竟目的佛果。

還有分為五種般若的,除了上面三種外,加上眷囑般若和境界般若。眷囑般若,是從觀照般若延伸出的,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在此指六度萬行,此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而其成就般若,為觀照慧性之眷屬,故稱眷屬般若。境界般若,是從實相般若延伸出的,指一切諸法,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無自相,由智顯發,故稱境界般若。

此外,般若還被分為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兩種。共般若,是三乘共有的般若。《大乘經》說“甚深般若波羅密多,通攝聲聞、獨覺、菩薩及等正覺”,《智度論》說“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說涅盤盤道,皆從般若得”,《華嚴經》說“諸法實性相,常佳不變異,二乘亦得此,而不名為佛”,般若以實相為體,是三乘所共的實相,所以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隻有菩薩享有,而不與二乘共有的。《華嚴經》說“菩薩雖入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果能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這就是與二乘不共證不共聞的不共般若。《金剛經》說“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也是在說不共般若。

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

世間智慧,就是世俗慧,古印度稱為五明,既是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聲明指世間的種種語言;因明指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等;醫方明指醫學知識,醫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等;工巧明指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內明指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即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其中內明稱為內學,其它四種稱為外學。這五種學問稱為世俗的智慧,我們以世間分析、聰明智慧,就可學習他。

聖義諦慧,是通達人、法二者無我的智慧,即佛陀所說的無我、無常、苦、空,一切萬法空無自性。這種智慧是世間最究竟、最優勝的道理,能覺悟此智慧者就可以解脫,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可以獲得此智慧,世俗凡人難以完成的。

饒益有情慧,是度脫眾生、利益眾生的智慧,它解決的是如何給眾生利益、如何消除眾生的煩惱、以何法來度化眾生、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的問題。這種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

出世間智慧,可分為一切智,道種智,及一切種智三種。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智,為達到涅盤的境界,應證知內外一切法體空無我,內即眼、耳、鼻、舌、身,意為內六處,外即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處,合為十二處,《大智度論》說“知是十二入故,名為一切智。”一切二字,指宇宙萬有一切諸法言,概括世間有情無情一切現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諸法現象,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深入諸法空性的智慧。

道種智,也叫道相智、道種慧、道慧,為菩薩智,屬於大乘菩薩的境界,是指為了度脫眾生成佛應當了知世間一切善惡業道之行相及其種類差別。道字,指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種是種性,指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性;智是能瞭解諸佛無量道法,及瞭解一切眾生無量根性的智慧。

佛家六度核心奧義:般若 禪定 忍辱 精進 持戒 佈施(珍藏)

一切種智,也叫一切智智、一切相智,為佛智,是指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體性,及盡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薩和聲聞一切道相。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諦理;種,指諸法種性,如法華經所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諸佛的般若智慧,不但能深達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差別相,以及諸法總相,還能以種種權巧方便,說種種不同的法門,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才叫一切種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