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24小時,如何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第一次看《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是被書名後半部分吸引進來的,現在再看這本書,卻更想再學習一遍書名的前半部分:精進。

這本書是知乎作者採銅的作品,作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在知乎貢獻了900多個回答,獲得了49萬多個贊和11萬多個感謝,可見,這本書的寫作質量已經經過了許多網友的檢驗。但這本書又不僅僅是採銅在知乎回答問題的簡單合集,而是他將自己的思維和經驗,大量梳理和系統化後,形成了一份普通人在某個專業領域最大化發揮潛在才能的方法指南。

同樣是24小時,如何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全書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七個切面展開,每個方面對於希望突破自己,取得一定專業成就的人來說,都很重要。作者用手術刀一樣的文字,把普通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固化思維和慣性行為層層剖析,幫助我們客觀認識自己的思維定勢,然後設計出一套可以發揮內在潛能,不斷變優秀的路徑。

在七個切面中,第一個就是時間。時間是永不停歇無法暫停的,又是不斷失去無法重來的,時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這篇文章,我想結合採銅的觀點,聊聊對待時間,什麼樣的態度是好的。

01 三種時間視角,五種對待時間的態度

對於時間,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提出“時間視角”這一概念,是指人們對待過去、現在、未來的態度。

顧名思義,時間是流動的,每個人對已經流逝的過去、當下的瞬間,還有未來的日子,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喜歡懷舊,有人只管過好當下,還有人喜歡幻想未來,這便顯出人們對時間的心理偏向不同。

不止是時間,人們對待事物的基本態度,存在消極和積極兩種。將這兩種看待事物的本能反應(積極或是消極)與3種時間視角組合起來,便會出現5種對待時間的不同態度。

第一是:積極過去視角。喜歡懷舊的人,便是最明顯的積極過去視角。他們認為過去的事情是美好的,值得珍惜和收藏,常常懷念過去,對從前的快樂和回憶感到幸福,重視時間久的情誼和人事。

第二是:消極過去視角。他們對過去的事物總是感到遺憾,認為當時沒有把握好,沒有珍惜遇到的人,過去的無知導致現在的困境,往往埋怨當時錯過機會,一步錯步步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過去的自己,活在了當下,所以才困在了未來。

第三是:享樂主義視角。享樂主義的人是最瀟灑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與過去,重視當下,把每一次當下都過得十分自由,投入且快樂。

第四便是:宿命論視角。也許是之前的挫敗經歷太多,宿命論的人容易兩手一攤,順其自然。反正人生短短几十年,怎麼過也差不多,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總之該來的總會來,不該來的也強求不了。

最後一種便是未來視角了。持有未來視角的人,並不以眼前的收益為最終衡量標準,而是將目光放長遠,判斷當下的行為,對未來的自己有怎樣的影響。這類人目標感強,做事有計劃性,對未來野心勃勃。

五種對時間的態度,並不是割裂的,反而有一定的聯繫,而且有可能是一個人在一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的體驗。所以,在生活中,將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未來視角混合使用,能夠讓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些。例如,工作往往是目標導向的,就很需要未來視角,督促自己提高時間利用效率;而家庭生活往往是悠閒緩慢的,這時候保證不被打擾的當下陪伴時光,就是對時間最好的尊重了;而老朋友見面回憶當初時,積極過去視角,一定能讓大家感嘆不已。

同樣是24小時,如何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02 學會平衡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

過去的時間沒有辦法控制,但只要有心,未來的時間我們還是可以規劃的。人們常常喜歡做計劃,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若沒有落地,還不如沒有計劃。

面試時常被問到,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而到一件具體的工作時,上司問的是:接下來怎麼解決?小時候你的夢想是當科學家,正在讀研的你,想的一定是怎麼把手頭上這篇論文寫好。

面對期待的未來,大概可以分為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兩種。越遙遠的未來越抽象,越靠近的未來越具體。

之前網上有個段子:小時候糾結我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長大後發現我想多了。小時候糾結的事就是典型的遠期未來,而到了高考面臨選擇,就是真正的近期未來了。

遠期未來給人一種指引夢想的力量,但正因為太遠,往往不容易達到。所以為了達到遠期未來的夢想,我們必須一直不忘未來的目標,倒退自己現在的行為,並且在一次次現實的反饋中,調整自己的方向,以便將來達到最初的遠期未來。

關於平衡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最好的例子,其實就是成熟職場人的發展路徑。如果你想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那麼最好你要先進入這個行業,為了進入行業,你需要有相應的入場券:一個證書、一份學歷、一份經驗,或者是一個相應的機會。用遠期未來倒推近期未來應該做什麼,這其實就是未來視角的實踐過程。

同樣是24小時,如何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03 學會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對時間的利用效率,不僅取決於時間本身,還取決於花費時間的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花一個週末刷完一部電視劇,和花一個週末上了一次舞蹈課、見了一個朋友、做了一頓飯,兩者的長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時間其實很好混,畢竟現在手機和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放縱機會。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真正學到的內容可能還沒有高考之前多。

之所以出現這個結果,是因為我們把太多時間耗在不值得的事情上了。可是,怎麼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值做呢?

有兩個標準:做這件事情的收益值和半衰期。所謂收益值,就是做這件事情對我有多大的好處;所謂半衰期,就是這件事情帶來的好處能維持多久。

比如,打遊戲很爽很快樂,是一件收益值挺高的事情,但遊戲的過癮,隨著你遊戲下線很快就消失了,那麼半衰期就很短;寫一手好字,一生都伴隨著你,屬於半衰期長,可是在互聯網時代,寫字沒有打字效率高,收益值就相對較低。又或者在微博上跟人互噴一下午,實在是收益低,半衰期又短的不划算事情。那麼最划算的應該就是收益高、半衰期長的事情了,例如找到靈魂伴侶、學會一項謀生技能、掌握一種好的思維方式等等。

人生有時候不在於投資正確,而在於規避風險。對待時間也是如此,即便是浪費時間,也要浪費地更有意義一些。把自己從低價值、短半衰期的事情中抽離出來,讓時間花在更多能帶來產出的長期價值的事物上,這樣才會在未來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多讀經典、多交朋友、專精於工作領域,還有培養一項興趣愛好,都屬於收益高、半衰期又長的事情。

同樣是24小時,如何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04 學會區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時間管理一直致力於教人們如何管理時間,但實際上,時間不快不慢不停不歇,一直在向前流。因為,時間是管理不了的,能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還有我們對時間的態度。

現代社會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速度和效率是終極追求,我們已經在快速的生活工作中感覺到壓力和焦慮,但是仍然不斷有課程告訴我們要更快。

其實,與其追逐更快,不如分清什麼情況應該要快,什麼情況應該要慢。

當我們談戀愛時,是慢慢了解比較安心,還是上來就直奔主題更安心呢?當我們外出旅遊,是走走停停更快樂,還是跟著導遊馬不停蹄更好呢?當我們和家人一起團聚吃飯,是邊吃邊聊更開心,還是速戰速決更開心呢?

生活的事,我們需要慢一點,因為陪伴本身,就代表著對時間的鄭重。

可是換一下場景:項目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工作還沒推進到位,這時候只有加快效率才能不耽誤結果;考試日期越來越逼近了,但所剩時間不多,這時候越快開始複習當然越好了。

工作的事,我們需要快一點,因為既然是工作,就有明確的目標,越快做完,目標就越容易達到。

人不可能一直高速運轉,就算精神受得了身體也受不了;當然更不可能一直慢吞吞,因為那樣你永遠比別人慢一步。最好的狀態應該是,生活慢一點,工作快一點。

同樣是24小時,如何讓你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總結

關於時間,我們曾聽過太多的勸告,但是如何處理好跟時間的關係,讓時間為我所用,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

時間是個不帶感情的記錄者,同樣是一天24小時,我們對時間的態度,無形中決定了工作的高度,以及生活的幸福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