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金絲野犛牛,是一種非常稀有的野犛牛,研究人員估計大概只佔野犛牛的2%,估計全世界最多也就200頭左右。

在藏區,雪山是有生命的神山,而每當神山嫁女兒時,最貴重的陪嫁就是金絲野犛牛,象徵著好運、平安、幸福之意。所以金絲野犛牛一直被藏民奉為“神牛”,是藏區珍貴的“神獸”。每一個見到金絲野犛牛的人,好運會伴隨一生。在當地藏民都以見到金絲野犛牛為榮。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金色野犛牛主要分佈於西藏阿里地區和那曲地區西北部,營群居生活,不與其他色系的野犛牛集群生活、繁殖。1987年7月,根據當地藏族群眾提供的線索,劉務林和喬治·夏勒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發現了科學意義上的金色野犛牛,由此科學界才真正發現這一具有金色皮毛的野犛牛。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百年前首度被探險家發現

出生于都柏林的亨利·迪西(H.H.P.Deasy)上尉(1866-1947),或許是第一個記錄金絲野犛牛的探險家

1896年6月18日,迪西和他的駝隊——27頭驢、35匹矮馬、和50只綿羊——從班公錯北部區域踏入了藏北的“無人之境”。在經歷了接二連三的隊員患病和牲畜死亡後,直到7月下旬,迪西上尉一行才艱難到達阿魯盆地附近。

在這裡,遷徙回程的藏羚羊令見多識廣的迪西感到格外震撼。他後來在書中寫到:“盡望遠鏡之所及,東、北、南三個方向,但凡有草之地皆是大群的藏羚羊……”他感嘆羊的數量之多,已經到自己無法估計的程度,遂任性地把阿魯盆地命名為“羚羊平原”。

迪西在總結他歷時三年的藏地探險經歷時,首次提到了野犛牛的新色型:“一路上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野犛牛為黑色,只有極少數為棕色”。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明確描述發現淺色野犛牛的位置,也沒有提供更有科研價值的信息。

1988年8月,幾乎是沿著迪西上尉的路線,一位身材高挑、面容俊朗的美國人風塵僕僕地來到阿魯盆地。不同的是,這一次不再是西方人好奇的冒險之旅,這位叫做喬治·夏勒(George Schaller)的訪客是受中國政府之邀,來此開展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研究工作。第一次來到阿魯盆地的夏勒博士驚喜地發現,20世紀初的探險紀錄裡所描述的“野生動物天堂”依然存在於這裡

除了大量的藏羚羊令這位生物學家著迷外,高大神秘、令人生畏的野犛牛使夏勒博士聯想到復活島上的石頭圖騰。很快,夏勒博士便開始著手研究野犛牛的分佈、種群結構和生活史。就在這一年,在阿魯盆地向西北至邦達錯附近的區域內,他注意到了金絲野犛牛的存在,這些淺金色巨獸在黑色同伴中十分顯眼。

1988年、1990年和1992年,夏勒博士在阿魯盆地做了三次抽樣調查,他發現金絲野犛牛佔當地所有野犛牛的比率很低,小於2%,相當稀少。夏勒博士同時觀察到,金絲野犛牛並

不僅和同色型的野牛成群搭夥,它們也會和黑色野犛牛雜居;所生育的小牛也是黑色、金色均有。在1998年出版的《青藏高原的生靈》一書中,夏勒博士認為“金絲”可能是野犛牛的色型突變,他並不認為金絲野犛牛應區別於“普通”野犛牛而被列為亞種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國內團隊首次出發尋找它

羌塘高原是西藏野犛牛的主要棲息地,除了身披黑色長毛的普通野犛牛,在羌塘高原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區,還生活著一群渾身淺金色的金絲野犛牛。由於金絲野犛牛的數量只有數百頭,所以人們很難在野外捕捉到它們的身影。金絲野犛牛和黑色野犛牛的關係在學界一直眾說紛紜,整個青藏高原野犛牛種群的生存狀況也牽動著很多人的心。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它們僅僅遊走於西藏阿里地區的日土縣和革吉縣海拔4000至6000米的特定高海拔地點。因為這裡極度嚴寒,植被稀少,食物有限,金絲野犛牛幼崽存活率較低,加之雪豹、狼等對小牛的獵食,金絲野犛牛種群數量難見增長。

2013年9月,由國際著名野生動物風光攝影家鄭義、自由攝影師鄭剛組成《無人之境》拍攝團隊前往西藏無人區尋找金絲野犛牛。歷經60天,行程7000多公里,經歷了高原翻車、沼澤陷車、物資匱乏、無人區迷路等艱辛,最終在日土縣境內發現了金絲野犛牛群,並拍攝到迄今為止最清晰、最近距離的活體金絲野犛牛高清影像,這些影像對於研究金絲野犛牛的生態習性有重要意義。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阿里日土縣古老巖畫資料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金絲野犛牛群,其中也有黑色野犛牛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攝製團隊在搭建帳篷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金絲野犛牛的未來

通過攝製組的鏡頭,我們看到了它們艱難的生存狀況。根據他們多年的觀察估計:羌塘金絲野犛牛的數量很可能已不足100頭。

盜獵、過度放牧、偷採礦產,甚至私自穿越無人區等行為正悄無聲息地蠶食著這片野生動物最後的棲息地,環境的波動也都牽動著羌塘脆弱的生態系統。

但我們同樣能看到希望

為保護金絲野犛牛在內的大批野生動物,國家於1993年成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後,政府成立了巡護隊,培訓了大批野保員,在廣大區域內進行巡邏,防止損害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行為。

為了保護這些珍惜的高原神獸,藏民也主動配合政府縮小了自己的放牧區域,下圖藏民就讓出了5000畝牧場。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也有藏民機緣巧合收養了一頭金絲野犛牛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瀕臨滅絕的高原神獸,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金絲野犛牛,僅存近200頭

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儘量減少人類的影響,讓我們讚歎生命的壯美的同時,共同保護好羌塘,留下人類的這片淨土,與生靈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