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前阵子,看到一个特别感人纪录片,名字叫《爱迪生的一天》。

片子如实地记下了1岁8个月的小爱迪生一天的生活。

我看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可以自己吃饭,洗漱,穿衣服,喂猫,自己背小书包上学。可以帮父母做披萨,倒垃圾,洗碗,洗车。

所有我们中国家长觉得需要帮这么小的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事情,小爱迪生竟奇迹般地,几乎全部靠自己做到了。

看到片子前几分钟,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每一帧第一秒,都那么令我感动。感动于孩子自有的生长力量;感动片中的父母带着爱放手的平和,笃定。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爱迪生的一天,从无拘无束地,好奇地探索蜗牛开始。我看见爸爸微笑地引导更正孩子错误的发音,而非充斥在孩子耳边的“脏,放下。洗洗手,别弄了。”等等嫌弃和禁令。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之后,孩子爬上婴儿座椅,自己使用刀,刷酱,倒牛奶。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当不懂或需要帮助时,他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吃完饭,他喂猫,归置物品。

然后淡定又欢悦地刷牙……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一切显得井井有条。与我们常见的养育观念相比,刀是危险的,酱是会弄一身的,牛奶是会洒得到处都是,东西会被翻得乱七八糟不同。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孩子的父母在点滴中放手,取代我们常见的种种担忧和包办。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正面管教养育工具》一书中,有一章特别触动我。那就是,带着爱放手,而非放弃……

我所知道以及所见过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对待孩子上,常常容易走极端。要么就是溺爱孩子,过度包办;要么就是不给孩子提供一点帮助,不考虑孩子感受,撒手让孩子自己来。

这样两个极端,造成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只知索取,毫无能力;要么是孩子心无归属,沮丧泄气。

但在这个片子里,孩子在自立的过程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也能从自己的能力中体会到价值感。

譬如,我看见孩子在母亲的环绕下练习穿衣服。

这使孩子在拥有充分的安全感之下,能及时从引导鼓励中学会自立。

当孩子在穿上衣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请求帮助。母亲会帮忙,但只是协助一点点,比如轻轻提一下,拉一下。同时加上“有爱”的提示,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尝试。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母亲眼里满溢的爱和由内而外鼓励的眼神话语,尤其打动我。这让我想起,我在鼓励孩子时,有时是言不由衷地。

程式化地去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跟,我看着孩子的眼神,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自然地说出一些鼓励性的话,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前者只是在使用工具,后者,无论是微笑,还是言语,都有爱在流动,情感在流动,而孩子是捕捉这些感受的高手,他们很自然地就能接受到爱的讯息,得到最真切的鼓励,然后主动地尽力做得更好。

当爱迪生顺利地穿上衣服,他朝母亲很有成就感地喊了声“嗨”。

母亲的回应也是轻轻地“嗨”。

而非我们所想像或者惯常脱口而出的,你真棒,你太聪明了。

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常常被放置在这种浮夸的赞扬中,体会不到具体的自我价值,而是严重依赖外界的评价体系。

在穿衣服这一段,我注意到爱迪生因为穿不上而有些气急败坏,妈妈除了保持一惯的平和从容,也转换了另一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妈妈说:我可以帮助你吗?这句话,比起“我来帮你吧!”,或直接上手去帮,不仅让孩子迅速摆脱孤立无援,急燥烦恼的状态,也让孩子感受到和善,尊重。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反观身为人母的我,有时在鼓励孩子独立,不是近在孩子身旁,而是站得远远的,站得高高地,然后对孩子说,你行。你可以的。

语气中带着敷衍,应付,为了说而说。或者是带着预设。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许时,会对孩子流露失望,说出质疑和责备。

这时,所谓的放手,其实是放弃,或者冷眼旁观。

孩子需要在自立和被帮助之下找到成就感,确立价值感,而不是一上来,就遇到不可攻破的难关,继而灰心沮丧,拒绝再次尝试。

这使我想起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到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在帮助孩子独立之前,要去看到孩子的学习区域在哪?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为孩子提供带有难度但又是他能够得着的内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配合恰当引导,使他不会轻易气馁,而是能够在他人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达到目标。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片中,孩子的自立,还体现在外出玩耍,会友上。

这个可爱的小boy才20个月大。

你看他,外出时独立背上书包,拿上小箱子。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在外玩耍时,当他需要帮助,大人会帮忙他背上书包后,问他:那你的箱子呢??孩子便会主动拿起。

记得言言刚上小学那会,我注意到上下学的路上,会有很多替孩子背书包的大人。当我拎着娃沉甸甸的书包,也总会下意识地想替她扛在肩上。幸亏想起一位家长的提醒:现在孩子如若还得不到锻炼,将来去到社会,他们会为自己的“无能”付出更多代价。我才放下替孩子承担的念头。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会友时,两个小家伙熟捻而愉快地分享食物。没有大人在旁边做任何干预。

自己决定怎么吃,吃什么?

而我们呢,总会围在孩子身边,做各种自以为是的指导。

再往下看,洗车,挑水果,洗餐具的场面,尤其富有生活情趣。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孩子帮助做家务,空气中没有那种因为担心害怕焦虑,而弥漫着的紧张,戒备,防御,束缚。

而是,生动,感人,和谐,美好的画面。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在帮助父母做家务时,片中的孩子没有我们想像的,会乱搞胡来。

通常我们所担心的胡来,是因为孩子被限制束缚得太多了。

所以,当他一逮住时机,便会尽情释放。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视若平常,理所应当时,孩子也会如同自己玩耍一样,意识到这是有边界的自由,会模仿大人,正确做事。

还有,我看到小爱迪生有很多自由探索的画面,无论是走独木桥,还是抓小虫子。大人都是在确保安全之下,不干预,不限制。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这使我想起两件事。

其一是,有一阵,连日降雨,路上有很多小水坑,尽管会厌恶脏脏的地面,但言言还是抵御不了对水坑的向往。终于,在我没有阻拦的情况下,她用运动鞋去踩了黑黑的小水坑。当想把脚伸到更深处的地方时,她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为了保护小白鞋而放弃继续踩。我看到,当没有大人的干预和控制时,孩子懂得自己把握分寸。

其二是,有一次,在某超市。一个坐在离游乐区远远的只顾看手机顾不上看女儿的妈妈,看见女儿和小伙伴在地上玩儿噌来噌去的游戏,马上暴跳如雷,当众喊起来,脏死了。你再这样我就走了。。我看到,虽然孩子最终没有再玩儿,但其实并非自己意识到脏,而是屈服于家长的命令威胁,责怪。说不定,下一次,趁妈妈不注意,她还会玩,并且玩得更带劲儿。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将孩子视为附属,而没有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

孩子是在经历,探索中发现和成长的。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我们理念,价值观,而忽视了孩子内心探索的需求,剥夺了他们体验的权利。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说道:

成人是在用大脑学习知识。

而儿童,却是在一种心理能力的作用下,直接地吸收知识。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儿童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们的这种心理类型,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从这个片子当中,我看到孩子是在充满关爱和鼓励之下,在用“有吸收力的心灵”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突破~

让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鼓励,以及带着爱的放手吧,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富有能力,充满智慧!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注:本文内容为言言妈妈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母这么做,给了孩子创造奇迹的可能!

#聪明孩子养成记#

#家庭教育#

#生命早期1000天#

#每天聊点育儿经#

#教育大家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