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到底是個啥?--轉載

2015年開始,供應鏈金融概念大火,各種機構跑步進場,業務突飛猛進,但也有各種人趁機猛蹭熱點,畢竟這個領域中真正懂供應鏈金融的人,真正做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人確實不多,熱度一高,濫竽充數的就多了。

可是,我就想問問那些喊的最歡的人,熱點蹭的最嗨的人,同志們你們可曾真做過供應鏈金融業務?可曾瞭解過供應鏈金融的由來?可曾坐下來讀讀供應鏈金融的著作?有的人和機構,看了幾篇文章和PPT,知道了幾個術語,就以為自己是供應鏈金融專家了,就能把任何業務都往供應鏈金融概念上靠。就連搞傳統保理的,搞消費金融的,甚至搞各種幣的,都改頭換面號稱自己做的是“供應鏈金融”。

結果呢,讓這些二把刀半瓶水有意無意的宣傳,把大批新人的思路都帶偏了,也把供應鏈金融業務幾乎搞臭了。

供應鏈金融明明是好東西,結果現在魚目混珠者太多,大有劣幣驅逐良幣之勢,例如承X之流,頂著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做著傳統金融的業務,既沒有傳統金融的擔保,又不使用供應鏈金融的專業風控手段,導致爆了大雷,還要供應鏈金融概念背鍋(對這個爆雷事件,將來會專文分析),這麼多年供應鏈金融的美名都被搞臭了,看著那麼多負面新聞,真正從事供應鏈金融的人心痛不已啊。

供應鏈金融到底是個啥?--轉載

供應鏈金融到底是個啥?--轉載

我剛參加工作就做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客戶經理,到現在做產品經理,幾年來都在研究供應鏈金融業務,對供應鏈金融的感情很深,實在不希望這個優質的理念像前些年的納米技術概念一樣,被蹭到無人再提。

我認為真正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只要根據供應鏈特點和細節設計專項方案,做好日常操作,風險將是相當低的,絕對不會變成不良業務和風險爆雷的溫床,之所以現在變成這樣,是因為大量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也就是傳統金融做的業務,為了弱化風控,為了蹭熱點,強行自稱供應鏈金融業務,導致爆雷,連累供應鏈金融概念。

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市場還沒有形成對供應鏈金融概念和範疇的準確認識,那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詳細分析——到底什麼是供應鏈金融!


一、“供應鏈金融”的源起

顧名思義,供應鏈金融得先有“供應鏈”,還要再有“金融”,金融是什麼大家都懂,供應鏈是什麼估計大家就沒有直觀認識了。

有人說買賣交易貨物就是供應鏈,錯!如果這樣,那供應鏈這個詞在幾千年前就該產生了,何必等到近代。

“供應鏈”的概念是隨著近幾十年企業生產力飛速發展產生的,這個概念本身就很複雜,是一門專業的學問,百度百科給的簡化定義為:“供應鏈是由物料獲取並加工成中間件或成品, 再將成品送到顧客手中的一些企業和部門構成的網絡。”

所以,供應鏈絕對不是一買一賣,而是已經形成一個穩定網絡的體系。

因為要把這個供應鏈網絡管好來服務生產,所以有了供應鏈管理。

在供應鏈的管理過程中,因為在鏈條中企業多,貨物品種多,交易頻率高,產生數據大,人們發現在供應鏈管理中剛好能夠控制物流和信息流,乃至結算的資金流,這些功能,恰好是控制融資風險的新角度、新工具,而且效果非常好,這才產生了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所以說,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是由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產生的,脫離了供應鏈,就不能叫供應鏈金融。

也由於供應鏈是上下游交易的高級形式,所以僅有上下游交易,但沒有形成供應鏈,也沒有現代化供應鏈管理的場景,就談不到供應鏈金融,只能算是一般貿易融資。

尤其是“一錘子買賣”型的交易,與供應鏈完全挨不上,基於這種交易的融資,則更不能算作供應鏈金融業務。

也有人說,供應鏈金融就是貿易金融,這也不準確!

向供應鏈金融同行們強調一句:不要混淆供應鏈金融和一般貿易融資,供應鏈中會有應收賬款,會有預付賬款,也會有存貨管理,供應鏈金融也就會以這些為載體,體現為應收款融資、預付款融資和存貨融資。

但反過來,不能把所有涉及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和貨物質押的業務當成“供應鏈金融”,這個概念的邏輯一定要搞清楚,因為真的供應鏈場景和真的供應鏈金融,其風險的識別和控制的角度是全新的,完全不同於傳統金融風險控制理念,混淆概念,生搬硬套,強蹭熱點,那肯定做出問題的。


二、供應鏈金融有特殊的風控理念

傳統金融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因為技術、生產力和生產模式的問題,沒有有效的手段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沒有有效的手段充分控制融資人的經營行為和資金。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風控的理念一直是“典當行”模式,即“如果不還錢,就找保人或賣押品”,於是直到現在,我們現在的對公融資授信,仍然主要看融資人有沒有擔保。

但現代化生產和商業模式形成之後,我們有了新的辦法和角度,就是供應鏈管理中形成的對貨物、信息和資金的有效控制,也因此,這個新模式只能用於真正形成了現代化供應鏈的行業和場景,而做不到放之四海而皆準。

供應鏈金融既是貿易融資的一種,也是場景金融的一種,但不是全部,也請不要混淆。


三、供應鏈金融概念理解

業內很多專家都給過供應鏈金融的定義,最近監管的155號文也再次進行了定義。說的都很經典,原文大家自己查詢,這裡給大家解析幾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供應鏈”,做對公金融業務的讀者很容易只關注“金融”兩個字,而忽略供應鏈這個大前提,然而供應鏈及其管理才是其中關鍵。

對於要開展金融業務的供應鏈,專家強調要“分析內部交易結構”、“面向運作全過程”、“根據鏈條關係和行業特點”,也就是說,要做供應鏈金融,針對每一個供應鏈,都要有一個單獨的供應鏈金融方案。

這就與傳統金融中,一個融資產品或模式給任何一個行業和場景都能用的特點,完全不同。

第二個關鍵詞是“核心企業”,一般只有核心企業才會形成供應鏈和管理供應鏈,大部分情況下,一個核心企業就代表一條完整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只是鏈條上的環節。

因此,核心企業不是隨便叫的,要當得起“核心”兩個字,就要對整個供應鏈有強大控制力。表現為,對上游供應商,核心企業作為買方要能夠管理採購、庫存和延遲付款;對下游經銷商,核心企業作為賣方要能夠管理渠道、市場和預收貨款。

做供應鏈金融業務,就現在來看,大部分還是必須依靠核心企業,要從核心企業出發來做,也就是常說的1+N型供應鏈,那麼沒有核心企業,或是沒有依託核心企業的,就不該納入供應鏈金融的概念範疇。

也有人反過來認為,給交易的賣方融資,對應的買方就是核心企業,給交易的買方融資,對應的賣方就是核心企業,只要有買有賣,就是供應鏈金融,我認為這種理解是不對的,是機械的,犯了“豬是黑的,則黑的一定是豬”的錯誤。


第三個關鍵詞是“三流”,現在懂不懂供應鏈金融的人,只要聽說過一點,就知道控制三流。

控制三流現在已經進化到控制四流,哪四流?資金流,貨物流,信息流,再加上商流。為什麼用“流”字呢?就是因為這些要素都應該是流動起來的,是動態的變化,這些變化中蘊涵著大量的數據信息,這些數據真實、量大、有效,既可用於貸前分析識別客戶信用資質,又可用於貸後控制融資風險。

第四個關鍵詞是“融資”,雖然各種定義都說供應鏈金融提供的是綜合金融服務,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仍然是融資,因為前文分析了,供應鏈金融的產生,正是因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風識風控手段,而風識風控就是服務於融資的。

供應鏈金融的興起,也是因其解決了核心企業鏈條上下游小微企業的風控難問題,進而給金融機構帶來新的客戶和業務增長。


四、供應鏈金融與傳統融資的區別

1、業務特徵方面

首先是業務特徵上的區別,傳統融資業務大多具有整金額、整期限、一次性的特點。

當前的對公業務,批授信也好,放款也罷,一般都會湊成整數金額,取整到百萬級,放款期限也都是整年或整半年,今天放了款,明年的今天就是還款日。

而且不論批了多大金額的授信,也基本是一次性或集中少數幾次全部放款,到期一次性全部還款。

我當初做客戶經理時,特羨慕其他客戶經理,每個客戶一年才做一兩次業務,其他時間清閒的很,而我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又多又碎,天天忙個不停。

這就是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特點:“小頻短急多”,即金額小、業務頻、期限短、用款急、客戶多,與傳統對公融資完全不一樣。


2、資金用途和流向

做過對公的人都知道,現在企業融資,必須要明確融資用途,一般僅是以“購買原材料”敷衍一下,到具體的控制形式上,也僅僅是要求放款時提供一個採購合同,至多要提供購貨發票,至於有沒有真採購,採購的是什麼貨,有沒有合理性,就沒有人在意了。

在實務中,絕大部分資金流回了融資人賬戶,至於迴流之後錢到底用於做什麼,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供應鏈金融中,融資資金的用途是非常清晰明確的。例如下游預付類融資,融資必須支付到核心企業,說是賣車的經銷商,錢就必須給到對應品牌的車企核心企業,就得變成對應量的車輛,而且銀行要跟車企核心客戶對賬,到底錢是否收到,車輛是否發貨,什麼時候發出,發了什麼型號,發了多少數量都要搞清楚。

借款人人想把錢通過其他人轉回來自用,那是非常困難的。

上游應收類業務理解要難一點,表面看,對上游供應商的融資,銀行可以不用管資金用途,但本質上,融資人一定是先拿了自有資金作為生產成本,生產完成後向核心企業提供了商品或服務,只要金融機構跟核心企業核實了對應商品或服務的品種、時間、價格等細節,那形成商品或服務的成本錢,就相當於融資用途。

那麼,既然融資人已經形成了對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說明錢用在了正路,用在了主營業務,是金融機構認可的用途,這就相當於控制了融資用途。

所以不論預付類業務還是應收類業務,供應鏈金融的理念都要求在實質上控制資金到底幹什麼用了,而且供應鏈金融可以做到了解每一筆資金最終轉化成了對應的什麼東西、哪個東西,十分準確。


3、識別客戶資質和分析風險

這點其實是說“如何做授信調查”,在授信審批環節,傳統金融的理念是識別客戶主體信用,即“不管他幹了什麼,反正他有能力還錢就行”的思路,具體就是看客戶的背景、規模、資產、收入、利潤等等靜態歷史信息,評出一個授信金額,這就逐漸形成了做大客戶,好客戶的理念,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就被排斥在外,但由於調查手段和信息來源的單一,經常出現被客戶用假報表、假材料騙貸的情況,導致識別失效,出現壞賬。

而供應鏈金融更多是看重“鏈”信用,具體月中使用債項信用,是把鏈條客戶放在供應鏈中去識別資質,對處於真正優質供應鏈場景中的客戶來說,這種方法的效果相當不錯,因為鏈條客戶的實際經營情況,一定會在供應鏈中有所體現,且其只是供應鏈中的一環,供應鏈的整體信息是難以被某一環節客戶修改的,所以真實性也比較有保障。

加之供應鏈中的信息是動態的現時信息,因此客戶的實際經營情況可以通過核心企業或供應鏈整體來識別和佐證,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新的客戶調查角度和手段,尤其是對於傳統金融方式難以識別資質的小微客戶,利用供應鏈來識別和分析客戶的資質和風險,效果是非常不錯的。


4、融資風險控制

第一,是還款來源,也指還款能力,這是做融資尤其銀行信貸融資時最看重的問題之一,傳統融資中一般認為融資企業的銷售收入是第一還款來源,所以下很大的力氣去核實真實歷史銷售和預估未來銷售,但並沒有辦法精確到哪些收入、哪筆收入用於還款,在整筆融資到期時,融資人從自己的資金池子中,拿出對應金額用於還款,如果融資企業出了問題,影響了這個資金池子,那一定會影響到融資的還款,即還款來源無法與企業其他資金進行隔離。

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模式中,是強調資金逐筆對應用於還款的,不論融資標的是應收賬款還是預付款的商品,都會把標的變現與還款嚴格掛鉤,也就是說,還款來源是非常精確的,在融資發放時,就已經明確了這筆融資在未來是拿哪筆應收的買方付款或哪個商品的銷售款來償還。

此外,供應鏈業務中的上游業務,還款來源是買方核心企業的正常商業付款。其中的下游業務,還款來源是金融機構控制的特定商品的銷售款,這兩種都是能夠隔離鏈條企業自身的經營和財務風險的。


第二,是還款意願,也就是擔保控制,為了解決“如果客戶不還錢,怎麼辦”的問題,絕大部分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時會要求附加擔保措施,一般是固定資產抵質押或第三方保證。

現實中,由於客戶主體信用的識別困難,授信審批中對企業主體信用及實際經營情況的識別往往流於形式,反而把企業能提供的擔保措施當成第一重要的識別點,即有擔保就有授信,就能融資,而擔保的形式又往往與融資無關,擔保品作為控制企業還款的手段,效果不佳。

但是供應鏈金融中,更重視的是用控制“三流”的方式來控制客戶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路徑,其中物流和信息流都是用於控制資金流的有效手段。

在供應鏈金融中,原本就不會產生“如果客戶不還錢”的情況,因為融資發放和還款在金額上是分次分散的,在時間上是頻繁多次的,如果客戶不還款,金融機構也能通過買方核心企業或出售標的商品獲得償還資金,也能及時發現客戶的風險問題,而不是面臨突然的集中的一大筆壞賬。

第三,是貸後監控,傳統融資也逐漸重視貸後管理和監控,制定了各種制度要求,核心是“實地檢查”,要求的頻率越來越高。

但大家都知道,實際情況中,沒有幾個客戶經理會按要求去檢查,就算去了,也檢查不出來什麼東西,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實務中經常出現,貸後檢查報告內容月月都一樣,都是經營正常良好,然後臨近融資到期突然說客戶已經無法繼續經營,也無力還款,就像是客戶一夜之間就隕落了,這種可能性太小,說明平時的貸後檢查沒有效果。

反過來,供應鏈金融業務就不一樣了,如上文所說,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特點就是小額高頻,客戶經營情況的信息會體現在日常業務中,供應鏈產生的信息數據能在日常獲取到並用於分析監控客戶經營情況。

所以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貸後是安全不一樣的,不用經常實地檢查,但監控效果反而要遠遠好於實地檢查。

這也是經典供應鏈金融業務1+N案例中,鏈條企業N都是大量的,分散在全國各地但仍然可以集中在一家分行做融資的原因。

說了這麼多,我的觀點很明確,供應鏈金融業務確實真香,但必須是真的供應鏈金融才香,那些蹭概念的,希望不要把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拐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