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不再是“親兒子”了?買房邏輯已變,紅利不到10年

房地產不再是“親兒子”了?買房邏輯已變,紅利不到10年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01

最近關於房子的新聞很多,很多人鼓譟房價大漲,搞得人心不定。

有些事情連起來想,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邏輯。

4月20日那天,對於房地產來講,還是很重要的:

1、早上降息了,5年期LPR降了10個基點,房奴們喜大普奔;

2、上午,湖北開始“救市”了,建築業11條,房地產業5條17款,支持的力度還是很大的,荊州直接出了一套政策,6條20款的通知,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

公積金貸款額度從45萬提升至50萬,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20%、二套不低於30%,優惠期內購房契稅由財政部門全額返還。

3、同一天,深圳的“房抵經營貸”火了,此前深圳的豪宅被搶瘋了 (詳情請戳:《政府給企業的救命錢,都被搞去炒房了!炒房客不放過每一次危機

》),房抵經營貸被認為是重要的推手。

降息了,救市了,房地產應該開始變熱了吧?只不過沒多久就反轉了。

LPR雖然降了,但與房貸掛鉤的5年期LPR還在高位,首套房的平均利率在5.43%,二套5.74%,依然不低。

荊州這套政策怎麼看都是奔著“闖關”來的,結果呢,跟之前諸多城市一樣,都是“一日遊”,當天發次日撤回。

房地產不再是“親兒子”了?買房邏輯已變,紅利不到10年

救企業可以,緩交錢也可以,但是松“三限”不行,這大約是中央可以忍受的“救市”底線了。

深圳的“拿給企業的救命錢炒房”這個就更惡劣了,央行要求金融機構緊急自查,一時風聲鶴唳。

02

這些事持續了好幾個月,聯繫來看,結論很明顯:“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別覺得經濟下行了就要啟動房地產市場救火,這一次很難了。

換位思考一下就更容易理解,現在的難題是什麼?重啟經濟。要比慘,還真輪不上房地產。

● 製造業、外貿很難,開始有訂單沒工人,後來有工人沒訂單;

● 旅遊就更別提了,三個月基本沒收入,就差全員轉戰微商了,本來指望五一回回血,專家們又建議大家儘量在家;

● 航空、餐飲、汽車,哪個說起來都不輕鬆……

這些都是政府一直鼓勵的行業,而房地產在過去幾年屢屢被調控,現在都遭災了,搶救的順序不用說也清楚,就在肯定先緊著慘的來,如果救災款都分給了富戶,其他人不罵街才怪。

從宏觀來講,至少有4個問題,都比房地產重要太多了:

● 1、匯率,各國都放水,怎麼穩?外貿怎麼救?

2、利率,流動性怎麼釋放?怎麼拯救企業、家庭的資產負債表?

3、就業率,這是重中之重,畢業生人數歷史之最,企業招聘大幅縮水,公務員都開始大規模擴招了,不裁員的企業返還失業保險金……光看這些措施你也知道不樂觀;

4、通脹率,這個更麻煩,在個人端通脹,一季度cpi同比增長4.9%,在企業端又表現為通縮,供應和需求雙雙不足…….

這些問題更有全局性,相比之下,雖然房地產每年的直接貢獻15萬億,能帶動幾十個行業,但旅遊、汽車的體量也不小,房地產肯定不是眼下最急迫的,而且一鬆更容易出問題,更何況,“房住不炒”定律沒看到任何鬆動的跡象,每一次的闖關失敗,都印證了這背後的意志有多強大。

都說房地產是“親兒子”、“大兒子”,但是“廢太子”的大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03

說到這,很多人質疑了,那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報復性買房”?

別聽風就是雨,富豪天天吃米其林餐廳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咱們天天去,只有破產一個結果。

高淨值人群是另外一個物種,頂端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和其他99%差不多,你盤算下自己哪個陣營的吧。

其實,受調控措施影響最大的是中產,對富豪基本無用,對一個隨時可以全款買房的人調高首付比例有什麼用呢?他們關注的永遠是享受生活,併為此不斷的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

資產過億的富豪中,60%的資產放銀行,在一個理財達人來看,這不有病嗎?收益那麼低,這背後的決定因素是資產量級和預期。這一輪搶購豪宅,有很大部分就是保值需求,豪宅的保值性非常不錯,當然也有抄底的因素,有些項目去年3400萬,現在2500萬,算算單價,是個入手的好時機。

所以別被口號式的標題忽悠了,看到趨勢也要看細節,中介為了賣房什麼謠言都敢編,你要真信了就麻煩了。

確實有一些價值千萬的“中高端”豪宅被瘋搶,但同期開盤的“中低端”普宅,卻遠遠沒有那麼高的熱度。為啥呢?因為經過疫情,有的中產沒錢了,有的中產因為對不確定性更為恐懼,不敢花錢了。

中產真是一個尷尬的階層,他們是怎麼來的呢?

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買了房。貸款買了房,幾百萬、過千萬資產讓他們進入到中產的行列,但是這個中產成色咋樣,大家心裡是有數的,所以很多人調侃是“被中產”,房貸佔家庭總負債的比重已經達到70%以上,他們是被房地產深度綁定的一群人。

疫情改變了很多,包括預期。收入大減甚至失業的人不在少數,房貸讓他們這段時間過得很艱難,是最大的支出負擔,如果再遇到“原油寶”這樣的黑天鵝,每個人心裡都要掂量掂量,自己抵禦風險的能力有多大?

以前不少人覺得這種劇情不會出現,這三四個月想法變了,怎麼保持合理的資產負債表,怎麼保證現金流很現實,活下去是第一要務,買房沒那麼急迫了。

04

如果大家心態變化了,那麼“房價一直漲”的信仰會被打破嗎?

其實,已經開始起變化了。

1、短期套利越來越不容易,“偏門”的套利風險越來越大了。

比如深圳的房抵經營貸,“先全款買房然後申請經營貸”的套利模式在經過爆料之後,就開始被嚴查了。

一旦被查到的呢,面臨的就是抽貸了,“偷雞不成蝕把米”,已經有銀行開始這麼幹了,要求客戶全額還款了。

套利的規則在變化,主因就是原來那種加槓桿買入——房價瘋漲——賣出獲利的條件沒有了,稍不留神,被套進去的概率很高。

2、2020年,棚改的紅利馬上就要吃完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不僅是啞火了,還有回落的風險。

最懂行的開發商,太高代價的棚改已經不接了,更大的市場已經轉向了不再大拆大建“老舊小區改造”了,以“裝修”為主了,家裡的老房子在裝修過後,還能再撐好多年,因拆遷而來的暴富會機會越來越少。

一直以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動力就來自於此,現在馬達要拆了,房價也跑不起來了,成交越來越少了。那有地方房價咋還漲呢?刨除地方性因素,漲就是風險所在。

收縮型城市的房價有的本來就沒漲起來多少,會有越來越多的也開始向“鶴崗價”靠攏了,這樣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要避開,而人口流入負增長的城市,也是警惕的對象。

3、城鎮化的紅利,但這個有時限嗎?還可以吃多久?

肯定是有的,大約10年左右。

2019年的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6%,提前實現了2020年的目標,一般來講,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在70%左右,還有10%左右的空間。

如果按每年1%的增速來算的話,那麼就剩下不到10年的時間,這10年間,一線城市的目標達成後,二線城市在自身擴張之外還能承接部分一線城市人口的外溢。

但在那之後呢?

王健林曾經講,“沒有一個國家的房地產行業能興旺超過50年”,這話雖然是為萬達向文化行業轉型鋪墊的,但也是多年曆史經驗的總結了。

50年,正好也和城鎮化紅利期結束重合。

如果房地產仍不是“親兒子”,那時候,房價憑什麼一直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