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生态优化与经济发展如何兼顾

局地发展到连片开花

看临夏州如何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在发展优质林果、苗木种植方面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近年来,当地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一方面发展花椒、啤特果、核桃、苗木等特色林果产业,有力促进生态扶贫;另一方面强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新路。

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在积石山县银川乡鲁家湾村,每到固定的时节,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的技术人员,都会给村民们来讲授花椒树的种植、管理技术。

积石山县黄河沿岸干旱山区,自然资源缺乏,却是喜光,耐瘠薄,抗寒能力强的花椒树的适宜生长区,这里产出的花椒产量高、品质好、香味浓,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累计栽植量达256550亩。

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栽下花椒树,引得小康来。可是积石山县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花椒树的管护经验和技术,花椒的产量一直上不去。

为了解决花椒病虫害这一难题,当地林业部门申请了2019年中央财政林业技术示范资金推广项目,将花椒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到包括积石山县在内的临夏县、永靖县、东乡县4个示范区。

除了春季的病虫害防治、从花椒园夏季的修剪,再到秋季的采收、烘干,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的技术人员不断加强对椒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做为积石山县鲁家湾村、 阳坡村、柏杨树村的帮扶单位,临夏州林草局为当地无偿提供苗木18000株,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带动150户贫困户脱贫。

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花椒有了产量,但如何销售出去,却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为了扩大销路,当地建立了花椒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记者见到李建东的时候,他刚刚收购了满满一车花椒回来。

李建东以前是当地的花椒种植大户,每年自家就能产花椒2000斤,但常常丰收了却难以变现。

近年以来,临夏州各级政府和林草部门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突出区域特色,扩大基地模式,全州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93.5万亩,产量10.78万吨,产值6.5亿元。基本形成了东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花椒、核桃产业为主,西南部二阴山区以啤特果产业为主,川塬河谷区以大接杏、苹果、红枣、油桃等产业为主的三大优质林果产业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守好寸土,才有寸金。在临夏县坡头乡大浍水流域,一场自发的植树活动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当地群众将羊肠小道推成了道路,持续不断造林植树为山梁沟壑披上绿装。目前已种植啤特果等经济树种1500亩。

靠山吃山,还要护山养山,在经济林的不远处,是大浍水流域生态治理的二期工程,主要种植了抗旱的侧柏、沙柳等树种,既防止了水土的流失,绿化了环境,又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

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眼下正是绿化的高峰期,侧柏、刺槐、云杉等耐旱树种的苗木供不应求。借着这个势头,康乐县的苗木合作社也迎来了销售高峰。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田仲华还忙碌在装运苗木的现场。

为了扩大销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种植苗木致富,当地的苗木合作社也在积极寻找销售途径。

在和政县买家集镇牙塘村,提起康珍无人不晓。他用33年的坚持,将当地的“狼窝”荒地绿化成了鸟语花香的青山。如今,这里白杨树、柳树种植面积达600亩,啤特果种植面积达100多亩。一棵棵白杨,如一个个哨兵,陪伴着老人守护着寂静的山岭,别人或许难以体会到康老汉的艰辛和付出,但是满山的树木却见证了老人绿树青山的梦想变为现实。

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三年苗成木,五年木成林,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而培育壮大林业经济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临夏州各级林草部门已实现了单纯的种植生态保护向“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高质量转变。截至目前,全州销售各类苗木418多万株,销售额近5407万元。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生态林3.1万亩,经济林3.4万亩,绿色通道绿化美化504公里。临夏“山山水水绿起来,大街小巷靓起来,千村万户美起来”的绿色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因树而兴,因苗而富,临夏州以苗木产业为主,发展林果经济等方式,统筹生态优化与经济发展,既要保护秀美山川,又要向林果经济要效益,如今,临夏州的林果经济正在从局地发展到连片开花,为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构筑百姓的森林银行,打造经济林果扶贫“特色牌”。

来源: 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