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經常會聽到這種說法:掌握外語的最高境界是將外語等同於母語一樣精通,擁有外語思維。這是很多外語學習者夢寐以求的目標。

但究竟什麼樣的水平可稱為“外語思維呢”?

在一般的概念裡,它應該是這樣的:

不僅可以用流利的語言滿足日常溝通,還可以把它作為學習和考試語言;

不僅能看得懂該種語言的書刊報紙,還能用於大部頭的專業學術文獻研究;

不僅聽得懂標準新聞口音,還能分辨出不同的方言俚語表達;

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有道理,但個人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融入語言的文化肌理之中,能品味出語言的言外之意、言下之意、來龍去脈。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學語言的實質是學文化

今年元旦,Mäx到德國文理中學入讀9年級。客觀地說,他的德語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出國之前,他已經通過了歌德學院的C1考試。

本來學校要求所有的外國留學生都要進行額外的補習,強化德語寫作和演說能力,但經過測試之後,Mäx免於參加,我們又省了一筆錢。

學校裡一共有5名中國學生,除Mäx外,這幾個中國孩子不太喜歡說話,所以經常和Mäx聊天的是那些德國本土或者其他國家的留學生。

有一個來自烏克蘭的男孩,德語特別棒,基本上等同母語,可以自由切換。用Mäx的話說,同樣是第二外語,他們倆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差不多,但論語言的深度理解方面,他比烏克蘭男孩差了一大截。

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烏克蘭男孩特別會講幽默笑話,Mäx經常聽得一楞一楞的,儘管字面的意思都懂,但就是不知道笑點在哪裡。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笑點高低固然與情商、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但如果是文化積累不足所引起的笑點高,這並不值得人們一笑置之,反而應該心生隱憂。

文化是一個內涵深厚、外延寬廣的詞彙,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形成量化的指標。但人們可以通過某些日常小事,順藤摸瓜,找到根源所在。

比如,這個幽默笑點的問題,看似無傷大雅,無關緊要,其實它體現了一種語言文化的性格。

幽默是任何語言文化中都有的現象。任何嚴肅的文明史都是在幽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段子手”級別的人,無論學歷如何,背景高低,無不是把該種語言的思維切入了骨髓。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幽默,說的是外國人面對一個公交站名暈了,“北京西站南廣場東”,這裡麵包含了好幾個方位。如果對漢語的語言邏輯理解的不夠透徹,常常會不明所以。

離開了文化的語言,猶如魚兒離開了水,花草離開了泥土,不僅沒有了靈氣,更失去了生機與活力。

所以,要想把一門語言學到骨子裡,嵌入思維中,就必須深入理解它的文化機制,建立文化認同。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外語思維的入門嘗試

林語堂對幽默的解釋是:只有一個冷靜超脫的旁觀者才能對人生給予同情和理智的理解,以寬容的態度笑對人生的博謬。因此,幽默常被看作是一種從容不迫的人生觀。

我們暫且不討論人的幽默表達能力與性格類型或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但從思維拓展的角度來看,它的確可以啟發人們:外語學習是件嚴肅的事情,但我們不要把它學院化、高冷化。

一種語言首先屬於文化和生活,其次才屬於考試和學習。

萬事開頭難。對一門外語的文化積累是個漫長的過程,培養外語思維更沒有捷徑。

Mäx自己自學了英語、德語、法語,他的同學們也都是多語種學習者。從大家的普遍經歷看,當無法實現母語環境裡的浸泡式學習時,強行啟動外語思維的確是對大腦處理信息能力的一種挑戰。

但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方法讓孩子大腦的潛能充分調動起來,使之在另一個語言體系內建立一個獨特的信息反應鏈,通過一點一滴的文化積累,從小培養他們對於外語思維的感知力。

我們親歷的外語思維訓練包括三個階段。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起步階段:建立聯繫】

看圖識字是小朋友學習語言的常用方法,無論母語還是外語。

Mäx的英語起步於Rosetta Stone和一套美國加州的點讀版教材,德語和法語則是從Rosetta Stone開始零基礎的接觸。

這些教材或學習軟件的共同特點在於:通過語音、字形與圖片(動圖或靜圖)、實物之間的對應,讓孩子在自己可以理解的情境範圍內,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語音與語形、語義之間的內在聯繫。

孩子通過看圖、聽音、跟讀、模仿的方式,自己去猜測,去對應,去感受其內在的含義及表達規則,不用通過漢語的中轉。

當然,學習的難度是循序漸進的,由簡單遞進到複雜:由單詞過渡到短句,由短句演變為長句,由長句到段落。這種做法與傳統的解釋、引導、灌輸不同,它更接近於孩子學習的天性或本能:從具象思維入手,眼見為實,耳聽不虛,手腦並用。

由於不用記筆記,不用聽老師說教,不用抄單詞、背單詞,孩子的興趣點反而比較高,如同做遊戲一樣,積極性很強。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入門階段:摸索領悟】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詞彙基礎(比如300+)之後,就可以引入原版的分級有聲讀物,從聽讀開始逐步增強對於這種語言的輸入。專門針對兒童的慢速新聞、動畫節目也是非常好的渠道。

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重複性朗讀、背誦或模仿,也會逐漸總結出一些詞語表達規律、句型句式的適用場景特點。

當孩子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在教材的語法體系中得到印證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從而產生極大的自信,也更強化了學習這門語言的能動性。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提高階段:堅持鞏固】

這個階段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瓶頸期。此時,初學的新鮮感和成就感業已過去,學習的難度和廣度都在加大,直觀可以感受到的進步幅度沒有以前那麼明顯。

孩子要克服心理的失落,去應對新的挑戰:不帶音頻的複雜讀物,多種文體的寫作嘗試,常速新聞的綜合練習,不同情境下的對話與溝通等等。此時需要廣泛涉獵該種語言的人文傳統、歷史、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知識,以增強對語言的理解。

如果說起步和入門階段的學習中具象化手段運用較多,那麼提高階段的學習更偏重於抽象化,需要在腦海中講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綜合在一起。比如聽一段新聞,不僅要能聽明白,還能把它速記下來,把它用口頭複述出來,這對於孩子來說絕對是個難點,也會特別辛苦。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在不斷的輸出中鍛鍊外語思維

建立最短的口語反射弧

無論哪個階段,運用外語思維來自學外語的核心在於,無需通過大腦翻譯處理器的中轉加工,儘量減少外語與母語之間的直接對應或交織干擾,讓外語學習的反射弧最短。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幾點需要留意:

l 不管學習什麼內容,雷打不動從“聽”開始。如果沒有現成的錄音音頻,也要自己讀出來,讓耳朵聽到。

l 不要將外語翻譯為漢語來理解。在語言的輸入方面,不要使用漢語和外語的雙語對照教材或讀物,在語言的輸出方面,不能在心裡先用漢語打腹稿,再翻譯成外語。

l 不要背單詞。詞彙是在句子或語境中自然而然理解並積累起來的。背單詞不是學習外語的手段,它只是某些時候需要完成的一種作業。

l 不要刻意研究語法。先有語言的大量積累,再有語言規則的總結與提煉。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不能顛倒。

l 不要逐字逐詞地閱讀,要用“掃視法”,眼到心到。這一方面可以提高閱讀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語感。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為什麼口語最能體現外語思維能力的高低?這是由於口語表達時,留給大腦的處理信息時間很短,外語思維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語言反應速度和使用語言的地道程度。

Mäx在去德國之前,除了寒暑假自助遊學,其他時間的自學只能見縫插針,每天堅持聽新聞、口頭複述和閱讀,以保持德語水平不致下降。由於缺少實際的語言情境,口語能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弱化現象,經常出現語言卡頓。

這種語言卡頓的表現有:經常忘詞,或者用詞不當;容易顛三倒四,重複羅嗦,導致語言不暢;語法錯誤。尤其是某些基礎語法;情緒低落,不那麼自信。對自己的語言能力產生懷疑。

為了應對這種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毒攻毒”。越是卡頓,越要多說,強迫自己張開嘴,主動尋找話題和機會。突破了這一關口就豁然開朗,如醍醐灌頂。唯一的代價就是非常疲勞。因此,要保持大腦清醒,反應靈敏,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像母語那樣用外語寫作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通過閱讀來提升寫作能力,永遠都是王道。但妙筆生花不是自動形成的,必須要有持續的訓練。

與口語相比,寫作要將思考成果轉化為書面的文字,所以留給大腦的反射弧較長,讓人們有時間去檢查、修改、潤色。

要想自如地運用外語寫作,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外語思維基礎之上,並且對語法的掌握足夠紮實和靈活。這固然很難,但並非做不到。

母語為漢語的外語寫作者很多。著名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林語堂就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才子,一生共出版了英文著作36種;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也是用英語寫作的,他的代表作《蒲公英王朝》獲過星雲獎和雨果獎,他還為《三體》和《北京摺疊》做過英文版翻譯。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學習外語的動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內部的興趣動機與外部的成就動機。有興趣才能恆久堅持,而以名人為榜樣,從每天的點滴進步中感受自信,則屬於外部動機。

Mäx的英語寫作是從幼兒園時期畫繪本起步的。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很受小朋友的喜愛。等到他自學德語時,已經是小學4年級,漫畫繪本已經不太適合,這時候的寫作形式和題材就非常廣泛了。

我們的做法是把寫作與聽力和口語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服務。Mäx喜歡聽新聞。對於那些話題感比較強的新聞,他都是聽懂聽熟之後,進行聽寫和複述,然後再根據裡面的關鍵詞,進行延伸寫作。

這種寫作的方式很靈活,有時候是一段話,有時候是一篇短文,有時候是一篇帶PPT的報告。

事實證明,這種從聽到寫的全流程任務很燒腦,花費的時間也很長,但通過精聽來深耕語言對提升表達能力有奇效。因為這裡面體現了思維的連貫性,而不是把外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割裂開來。

獨家親歷:沒文化真可怕!孩子外語思維的培養,要從這點做起

總之,一個人最終的語言能力是由語言應用、邏輯思維和文化積累三種要素構成的。

語言學習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謂正確起步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可以通過科學方法的運用、良好習慣的養成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度過了外語學習的提高階段之後,便可以向增長階段和勝任階段邁進。此時,不論是母語與外語,各自都已建立起相應的語言框架模式,彼此不再互相干擾或混雜。

當然,要想形成真正的外語思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語言系統的維護成本很高,人們需要不斷地吸取新的知識,鞏固已有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