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01


唐太宗有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歷史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面,還能提升我們的眼界和格局。


近年來,國內歷史界出現了一股“西風東漸”的潮流。2014年夏,由日本歷史學者撰寫的十卷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首次被引入國內後,這套標價568元,全書厚度超過5000頁的大部頭歷史書就登上了暢銷書榜,在國內的銷量超過10萬套,創造了歷史類書籍銷量的神話。


而這並非個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海外學者撰寫的中國史,就一直被學術界和普通讀者青睞與追捧。例如,《哈佛中國史》《劍橋中國史》這樣的“大部頭”中國通史,在國內的銷售數據都不低。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西方歷史學家撰寫的中國通史,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西方學者善於解釋新史料,有機地運用於自己的敘述;它們不同於中國久已習慣的歷史觀念、敘述方式和評價立場,讓那些看慣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讀者感到了驚奇和興味。


然而,在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裡,普遍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否認中國上古時期的存在!如果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那中國歷史就不是我們常說的“上下五千年”了,而是隻有區區三千年。


在中國人的歷史觀念裡,“夏商周”這上古三代,是再普通不過的先秦歷史。然而在西方人眼裡,就連商朝的存在,也是剛剛得到認可的,至於夏朝,那根本是不存在的朝代,商朝才是中國歷史的開端。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就炸了:外國人憑什麼不相信夏朝的存在?


其實,這主要還是史學觀念的差異所致。西方人在研究早期歷史的時候,主要基於考古發現,由於西方史學界沒有任何成系統的史書可供參考,例如我們老祖宗留下的《二十四史》這樣的資料,因此,他們對古代歷史的態度是是“寧可信其無”,不敢在沒有充分資料的確鑿證明下,輕易得出任何結論。


而中國人的史學觀念則正好相反,我們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自《史記》以來,我們的歷史就被史官們記錄在冊,儘管歷代正史都難免受到官方意識形態的干預,但大體上還是可信的。所以,我們自小就背誦過“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這樣的朝代歌,而且,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我們也事先預設了夏朝的存在。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說,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夏商周王朝,都是我們五千年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套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通史》,來論證夏王朝的存在,並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底蘊不容動搖!


由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擔任總撰稿,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就是這樣一套正本清源的歷史著作。由於此書包含史料極為豐富,研究價值極高,因此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認可和肯定,還被央視製作成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通史》。


這套《中國通史》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為主線,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和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用一百個專題敘述了從中國境內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中國歷史,並向我們揭示了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大趨勢、大線索、大走向、大波折,真可謂是“一書出,四海平,論華夏,五千年”!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02


夏朝的存在,一直不被國外歷史界認可。1990年,美國洛杉磯舉辦了“夏文化國際研討會”,讓國內學者深感意外的是,大會的中心議題竟是“夏朝是否真正存在”。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在這次研討會上,國內外歷史學者對夏朝的觀點大致分為三派,第一派對夏朝持否定態度,不承認其客觀存在,認為夏朝是中國人編出來的神話傳說,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幾乎都來自歐美。第二派則充分肯定夏朝的客觀存在,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基本上都是中國人或是有中國血統的美籍華人。至於第三派,對夏朝抱有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是日本學者。


在國外歷史界看來,中國歷史學家正在進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只是在做無用功,“方法不科學、不符合國際標準、試驗數據不夠真實可靠。”


國外學者認為,要想證明夏朝的真實存在,目前還缺乏可信的文獻資料。例如,英國曆史學家艾蘭就指出,中國學者往往默認史料的真實性,並據此給出夏朝存在的結論,然後再往回倒推,去尋找佐證材料,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


鑑於目前現有的文獻資料對夏朝的記錄大多語焉不詳,艾蘭猜測說:“無論是大禹創立夏朝,還是堯舜禪讓的傳說,都是由商代的神話發展演變而來的,如果夏朝僅存在於神話傳說中,那考古學意義上的夏文化就難以成立了。”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雖然中國考古學家在二里頭發現了疑似夏朝國都的遺址,但美國曆史學家索普卻提出,將一切出土的大型夯土基址都判斷為宮殿,是不妥的,他認為:“二里頭的宮殿只有一個單一空間的前庭,無法容納覲見的百官,不符合西周對於廷的描述,它可能是某種類似宗廟的建築。”


而且,對於中國學者根據二里頭墓葬規模的大小,來推導夏朝社會結構的做法,索普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二里頭遺址大型厚葬墓只是少數,只有在大範圍內發現更多大型墓葬時,才可以證明其王室貴族的屬性。更何況,二里頭的富墓在規模和隨葬品質量上,也遠不及陶寺或良渚的大墓。”


總而言之,外國人認為中國目前掌握的證據還不夠,無法斷言夏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政權,是不是足以和商、週一樣,能被算作一個朝代。


正如顧頡剛先生在《夏史三論》中所說的那樣:“好在夏代都邑在傳說中不在少數,奉勸諸君,還是到這些遺址中做發掘的工作,檢出真實的證據給我們罷。”為了讓外國學者認可夏朝,中國考古界一直在努力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03


1959年4月11日,徐旭生在日記中寫道:“繼續蒐集史料。上午九點到北京飯店聽陳毅副總理作報告。決定十四日啟程往河南。”


生於1888年的徐旭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史學家。1959年,這位已經71歲高齡的老人接到一個重要的任務:找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留下的都城遺址,即“夏墟”。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夏代是文獻記載上中國第一個王朝,因此,對夏文化進行探索與研究,實際上是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進行解答。


徐旭生曾經對別人說過:“據古代傳說,商代以前有一個夏代,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還是一個空白點,這豈是應該有的現象?”在接到這個艱鉅的任務後,徐旭生沒有推辭,欣然前往河南進行考察。


關於夏朝的史料,主要來自《史記·夏本紀》和《竹書紀年》。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夏朝從大禹開始,共傳了14代,經歷了17個王,總共存在471年。因此,在國內的歷史教科書裡,把夏朝的範圍定為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從《史記·夏本紀》和《竹書紀年》裡,我們可以知道,在夏朝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幾件大事,如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然而,在1959年之前,國內沒有任何一項考古發現,能證明夏朝的存在。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為此,歷史界名宿徐旭生才臨危受命,接受了尋找“夏墟”的任務。


位於河南登封的玉村,原本只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小村莊,但它卻因為徐旭生的考察結果,成為了中國考古學上著名的“二里頭遺址”。隨後,偃師二里頭、鄭州羅達廟、洛陽東干溝等屬於同一文化的遺址,陸續被考古學家們發現,其中玉村的二里頭遺址範圍最大、堆積最厚,學者們將其整體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此後,一代代學者的發掘和研究,漸漸揭開了蒙在“二里頭文化”之上的那層面紗。


目前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主要分佈在豫西、晉南地區,這同文獻中記載的夏人所居地域基本吻合。而且,通過碳十四方法測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建造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395年-公元前1625年,這也與史書中關於夏朝的紀年相吻合。


在玉村的二里頭遺址,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規模較大的“一號宮殿”、“二號宮殿”,以及陪葬豐富的“奴隸主墓坑”。因此,很多學者認定,玉村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傳說中的夏朝國都——斟鄩。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經過四千年的漫長歲月,雖然夏朝的遺蹟隨著風雨的侵蝕、王朝的更替,早已垮塌殆盡,然而,作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夏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不論是大禹治水還是禹受舜禪,其中所體現的人格魅力、文化價值與道德精神,都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斗轉星移、時光流逝,大禹治水的精神永遠不會消失,而夏朝這個古老王朝所蘊含的精神源泉,也永遠不會枯竭。


外國專家不認可夏朝,認為中國歷史只有三千年,幸好咱發現了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