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经典语录,受益匪浅!(二)

31.好剧本难找,我从来不知道下一步要拍什么。历史的、当代的,商业的、文艺的,大片、小片……不分什么形式或类型。好电影就是好电影。

32.中国早期的老电影其实和欧洲的新现实主义等已经接轨了。上世纪50年代后,电影脱离了这个轨道,开始为政治服务。文革后,才恢复了艺术的本质。

33.我文体不错,想考美院,但不会素描;报考体院,又没练过专项;当时还想过报考西北畜牧学院,因为比较好考。我就是乱找,志愿跟电影完全无关。

34.黑泽明是我最爱的电影大师,至少是最爱之一。他80多岁在戛纳领取终身成就奖,却说:我至今还在学习如何拍电影。这是我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

35.艺术性和商业性确实是个老问题,我觉得这是大家永远讨论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必须结合,如果不结合,单纯地从一方面,都不行,因为今天观众的口味提高了。

36.我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天才的因素。我在我们同代人身上还没有真正发现什么人是天才:他的创造性远远领先于我们,让我们所有的人震惊和折服,带动了一个时代。

37.谈商业:到了今天,每个导演都把市场、票房、体制、电影产业链之类的放在嘴边,我是和大家一起与时俱进的。《英雄》之后,我开始认真考虑票房,人人都谈,票房也就热闹起来了。

38.《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用了很多偷拍的镜头,如果是现在恐怕不行。中国讲法治了,老百姓莫名其妙发现自己出现在电影里,估计会告我们。那时还不太有关于肖像权的讨论。

39.你不能说,我艺术家坚持个性,我不理你们,那不行,如果成为一个大赔本,老板破产了,我呢,也没第二次了,没有这个商业信誉了。那你没有商业信誉的话,你这个电影的艺术是个空想。

40.如果你要往前算,我自己认为我对“文革”题材是比较情有独钟的,因为那是我成长的年代。所以,我的《活着》虽然受制于某种限制,但还是表达了我的某种感觉。可惜它没有在国内上映。

41.尽管宁浩是从西方的一些电影中,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方向。但是我觉得他本土化的非常好,他结合自己的特点,自己对这个地域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国情、民情的认识,我觉得《疯狂的石头》做的很好。

42.我看电影也是先看商业片,是个人喜好,先看热闹的。我也是我觉得就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所以这种看热闹,看大片,看这种话题制作的这种心态,我自己也是这样。所以我很能理解普通观众对这种东西的看法。

43.谈奖项:作为一个导演,我不能说不在乎,因为这些奖项可以提高电影的被关注度,可以提升导演的江湖地位。中国电影不一定需要这个奖(奥斯卡),但是参评这些奖项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是大有好处!

44.我早就想拍武侠片。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的小说都看了。结果发现,这些都被香港的导演拍了十八遍了。我不想拾人牙慧,只好自己写剧本,剧本刚写好,《卧虎藏龙》就出来了,还得了奥斯卡。我扫兴死了。

45.第五代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得感谢那个时代,那时的文学非常厉害,有很多优秀的小说。文革后发达的文学创作和当时全社会如饥似渴的学习氛围成就了第五代,让大家喷薄而出,一鸣惊人,拍出了很多有力量的作品。

46.你想到如今了,你不可能变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你的所有都不能改变了。我不仅很健全,我还很坚定。我自己要拍的电影,我要说明的那句话,我都很清楚。我从来不作辩解,更不作委屈的辩解。我倒觉得这就是电影。

47.我们是赞同电影分级,分级只是一个手段,不意味着分级就允许某种事情出现。因为国外电影都有一种分级审查制度,不意味着要放纵不好的现象,它只是界定某种受众群。就像产品都有不同的受众群一样。所以,我是赞成分级制度。

48.我们那一代人成长经历是比较独特的,因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经历了许许多多与我们其年龄不符的事情,这些丰富的阅历都是我们的财富。实际上我没有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没有想过的,更没有想过去做电影。

49.我希望下次做类型片的时候能做得更好。如果每个人的动作就是他本人,完全和他的身份和设定的东西相符合,这是难度最高的,这需要在剧本里就给人物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个可能更复杂,我们这次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觉得比《英雄》好。

50.谈女人:我的电影里一定要有女人。我挑选演员时首先看重的是长相,尤其是女演员,第一是形象,第二才是能力。我比较欣赏中国式或古典式的形象,不是那种艳丽或俗称长得比较洋气的。像我这种民族化的电影,当然不能选择那种长得洋气的。

51.因为《活着》,我受到很多指责,很多人的眼睛都盯着我,有些人不怀好意,鸡蛋里挑骨头。而我又不是一个能勇敢地站起来跟别人斗争的人。我们这个国家很大,事情很多,也不是你一个人斗争得过来的。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我只能采取躲的态度。

52.拍《英雄》与拍我以往的电影有些不一样,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与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这些港台演员合作,而且是一部商业片,感觉是又累又有点新鲜。不过我对自己和李连杰他们在拍戏中的沟通与合作还是感觉挺满意的,大家都很敬业、而且专业,这种感觉很好。

53.1978年我入学的时候,我确实还不懂电影是什么东西,没有打算以电影为职业。我们那时候入学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找出路。我能进入这个学校,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我上了大学,是大学生,地位好像不一样,所以说我自己上大学来读书,是为了谋出路。要是体院收我,那我就进体院。

54.谈宣传:就像种萝卜和卖萝卜,我是种的,但是种的再大卖不出去还是烂在地里,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卖比种重要。在《英雄》之前,我的每部片子就是“走四方”,到哪里都是新闻发布会,分头访谈,电影院跑场……走到最后呢不光是身心疲劳,还觉得挺没劲的,现在这样做感觉挺新鲜的。

55.将来想当导演。当摄影师太被动,你的主意再好,技术再精,也是替人家拍,体现人家的思想。不成,得自个儿干。不过现在还得老老实实地当摄影,拍好每部影片,不管大片子,小片子,都得一丝不苟,活儿要细,因为只有把摄影上的活儿干好干地道,没个挑的,人家承认你了,才谈得上第二步。

56.一个人的爱好是永远的,很简单,这是我的爱好,我喜欢浓郁的颜色。在不影响故事的基础上,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设色浓郁,这算我的招牌。至于我这个东西是落伍了,还是新潮,我根本不操心,我不往这方面去想。(想那么多的话)我要累死了,连个人爱好都要考虑是不是走在世界最前沿?

57.土或者说俗,和雅或者说洋的区别是什么呢?你觉得你玩一个情调就很雅,那都是后来才会的东西,是舶来品,那不是洋,那只是鹦鹉学舌。艺术是不分等级的,我想要的风格是扎根在我们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俗的,不对,不应该说是俗,而应该说那些东西是民俗,民俗的,才是最雅的。

58.我这次最大的体会就是我学会了、深深地了解了为投资人负责的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投资人和导演就是一对搭档,这对搭档就是两条腿走路,它就可以使你的创作活动继续进行。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地互相负责任地往前走的话,我觉得这个所谓游戏规则就慢慢形成了。

59.我记得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在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当中那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希望任何大学都是一种选择,只要能让我上就行了,能拿个文凭就行了,那个时候我想过考体育学院、也想考美术学院,后来因为农学院分数比较低,我还曾想过考农学院。后来就进了电影学院。

60.确实已经很难拿第五代过去的观念和要求来看我们这些人。不是因为我们渐渐在老去,而是因为时代在进步。我们生活在交界的地方。我总说中国会有真正的好的商业导演、大导演产生,中国年轻人将来会有流行文化的领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全世界第二位,甚至咄咄逼人要做头一位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刮目相看了。(文字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