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促学科发展,求索创新企医学领先——记民革党员、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归侨姬新颖教授

段少锋、翟远坤、魏建设、蒋恩社、马力、韩延杰、卫文强

整合资源促学科发展,求索创新企医学领先——记民革党员、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归侨姬新颖教授

在八朝古都开封有一群甘于清贫、寂寞,却不甘落伍,千方百计为河南大学医学事业默默奋斗的归国留学人员,姬新颖教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2009年从美国留学工作近10年之后,又在河南大学整整工作了10年。2018年他获得了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2年来姬教授又做出了新的成绩,简要介绍如下。

一、为抗疫工作建言献策。

2020年3月我校收到上级有关部门发来的感谢函,主要内容是:姬新颖教授提出的“关于把生物安全(感染病防控)作为国家安全工作重要任务的建议”被采纳。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1.强化生物安全地位:将生物安全(感染病防控)列入国家安全的内容之一,把生物安全法列入国家安全法的框架之中;

2.突出感染病防护意义:建立国家感染病防护安全委员会;

3.做实生物安全管理;

4.界定生物安全职责;

5.落实生物安全资金;

6.稳定生物安全队伍;

7.提供优质生物安全知识;

8.做好感染病防护奖励;

9.设立感染病防控直通车;

10.设立感染病防控津贴。

二、健全抗疫学术组织。

身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和曾经的感染病专业医生,姬新颖教授始终不忘自己的专业使命,千方百计为河南省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事业服务。在河南省免疫学会支持下,2015年6月,他发起成立了河南省感染与分子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与感染病关联领域的教师、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加强交流、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019年8月,他带领河南大学相关人员成功获批“开封市感染病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为开展感染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了初步对接平台。 同年11月,他又再接再厉,联合全省业内人士成立了“河南省感染病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并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就感染病防控做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使全省医学微生物学和感染病专业人员获得了一次难得的防疫知识教育。

三、推动抗疫学术交流,普及抗疫知识

在河南省微生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姬新颖团队组织了全国知名专家进行了多场抗疫学术交流。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就他本人发表在Nature杂志的“蝙蝠与新发传染病”、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郭永军“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政策解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刘保池教授“HIV感染治疗”、 空军军医大学全军感染病中心主任连建奇教授“肾综合症出血热重症早期预警及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等最新的专业报告,对于普及疫情控制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组织抗疫捐款捐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姬新颖教授带领“河南省感染病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肿瘤精准诊疗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开封市感染病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通过微信接龙的方式,在2天之内即筹得来自省内外的善款14560元,转交给了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抗疫所需。他本人还为河南大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基金”捐款500元,为外籍留学生和其他研究生捐款1400元用于抗疫和寒假期间的生活补贴,他积极参加开封市侨联青年委员会组织的抗疫宣传活动,给开封市鼓楼区新华办事处捐赠价值3000元的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其中姬新颖捐款1000元。

五、坚持抗病毒药物研发。

多年来姬新颖教授克服多重困难,率领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持之以恒,终于在小鼠免疫细胞中发现一种新的抗病毒物质---新型核蛋白PCNP,它具有促进细胞抗原提呈的作用,能够促进机体对LCMV病毒的杀灭。另一项动物实验证实:PCNP的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明显,在小鼠攻毒试验中,PCNP蛋白可以部分保护流感病毒的攻击。在此基础上,与军事兽医研究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将进行PCNP抗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开发基于PCNP的DC疫苗和抗病毒药物PCNP,为未来新冠肺炎治疗提供新选择。

六、积极申报新冠肺炎科研和人才项目。

姬新颖先后组织“开封市感染病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专业人员先后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开封市科技局、教育部新冠病毒特岗、国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社会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研究的各类应急项目6个,展现出姬教授顽强的进取精神和专业情怀。

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培养来华留学生。

积极主动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13名,既服务国家战略,又解决了全日制研究生名额不足的问题。其中博士后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埃及、加纳、赞比亚等国家。这些留学生已经撰写多篇英文综述,其中接收篇,投稿3篇,获得河南省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

首创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

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每两周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4期,吸引了来自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等20多名外籍留学生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沙龙为日益增加的生物医学外籍留学生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开创生物医学外籍留学研究生和中国研究生知识交流的新局面。

整合资源促学科发展,求索创新企医学领先——记民革党员、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归侨姬新颖教授

八、核蛋白PCNP与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开拓者。

姬新颖长期致力于新型核蛋白PCNP(含有PEST序列的核蛋白)的探索,率先培育出PCNP基因敲除小鼠,动物实验证实:PCNP具有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作用,同时促进肺腺癌细胞的生长,二项成果均被肿瘤领域知名期刊BMC Cancer 和Oncogenesis发表,他是研究PCNP、发现PCNP与肿瘤关系的开拓者,初步显示PCNP具有和肿瘤抑制基因P53类似的双重作用。在此基础又撰写了第一篇PCNP综述,发表在Cancer Medicine杂志。这些文章均未见类似报道,开辟了一项新的研究领域,逐步增强了河南大学医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整合资源促学科发展,求索创新企医学领先——记民革党员、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归侨姬新颖教授

九、注重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与资源整合,打造核蛋白PCNP研究联盟。

姬新颖团队的PCNP研究获得了更多科研人员关注,展开了科研整合与合作。

美国艾莫瑞大学孙士勇教授、德克萨斯大学李光玉助理教授、佛吉尼亚共同体大学李宁军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峰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景德强助理教授已经开始和姬新颖团队合作,并合作发表了文章,使核蛋白PCNP研究得到了初步的推广,获得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同时河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吴东栋副教授、翟远坤博士、药学院段少峰教授、护理与健康学院蒋恩社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魏建设、王彦明教授、一附院李东航教授、淮河医院贺飞医生、省人民医院张清勇教授、马力医生、郑州大学医学院郭建成教授等,也自愿加盟,和姬新颖团队开展PCNP联合研发,增强了河南大学核蛋白研究团队的实力,为进一步打造核蛋白PCNP研究中心打下了基础,肿瘤精准诊疗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0.2)应运而生。

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外事负责人,成功组织承办了2019年生物医学全国博士后暨青年学者论坛。来自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神经疾病研究所、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名海内外青年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签订了初步的引进人才协议。

十、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目前姬新颖发表SCI论文43篇,总引用次数达到530多次(来源:researchgate,2020年4月19日)。其中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19篇:1区1篇,2区5篇,3区9篇。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项目12项,其中本人3项。他本人在河南大学医学学科ESI有贡献的2500人中,名列发文数量第9名。

结语:

2018年9月河南大学临床医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行列,成为河南大学第3个此类学科。姬新颖教授回国以来推荐引进的5位海归博士季少平(生物化学)、李伟(感染病学)、薛孟周(神经科学)、李彦章(生理学)、吉爱玲(组织胚胎学)等学科带头人在医学学科建设中发挥的领头羊作用逐步显现,这让姬新颖教授感到十分欣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正是姬新颖教授回国的初衷,也是他大力举荐人才的良苦用心所在。

附:姬新颖简介:

博士、教授、博导。民革党员、省侨联常委。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开封市感染病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肿瘤精准诊疗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始人、首任理事长。曾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2011-2018)。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科学普及教育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感染与分子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和首任主委、河南省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感染病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和首任主委、市校合作重点项目“河南大学王惟一针灸研究院建设项目”负责人、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创办人。1985年获河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90年获河南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硕士;1999年7月获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感染病专业博士。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乔治亚医学院、肯塔基大学医学院等担任博士后和助理教授职位近十年,2009年5月回国。带领课题组先后获批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本人3项。主要研究新型核蛋白PCNP(含有PEST表位的核蛋白),在PCNP与呼吸衰竭以及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申报专利10项,获批5项。发表SCI论文43篇,引用率达530多次;指导全日制研究生23名,先后招收了外籍博士生6名、外籍博士后2名和外籍硕士生6名,国际化科研团队初步形成。国际期刊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编委(2018.11.29-2020.11-29)。

责任编辑:弘文 雨泽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推广的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