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对真正得“道”之人是怎样描述的?

老子在这章中对“古之善为道者”做了描写。所谓的“道”,也就是真正懂得“道”的人。老子在前面几章中,已经对“道”进行了反复的阐述,他认为“道”是深奥恍惚、难以捉摸的超体验存在,人们无法直观地把握“道”的形态。既然如此,那么真正懂得“道”的人必然不同于人世间那些为名利所限制的俗人。在老子看来,懂得道的人显得沉静幽深令人难以看透,即所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因此只能勉强去形容它。像解释“道”的内涵一样,老子接下来用人们经验世界中的直观体验来说明得“道”者的状态,由此可见,人与“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合的,但老子也提出“保此道者不与盈”,得“道”之士对于“道”的探索永无止境。今天看来,这也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动力所在。

“道”是深微奥秘、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常人难于捉摸,但懂“道”之人的精神境界远超一般人的理解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庄严、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敦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故而能窥测世人“嗜欲深者天机浅”的“道”。

得道人士因深谙道法,精通天地间微妙玄通之理 ,所以静密幽沉、难以识别。老子之所以在本章勉强对这些得“道”之士进行一番描述,旨在让我们知晓体会“道”之后的人会有怎样独特的风貌和品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道的存在与玄妙。

在老子的描述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得“道”的先贤们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着“道”的特质。他们深谙“道”之严谨,所以凡事三思而行、诚惶诚恐、谨小慎微;他们深晓“道”的深远,所以心怀敬畏,不妄自独尊、藐视四邻;他们对“道”深为崇敬,所以表情庄严肃穆;他们深知“道”的广博,所以行为随和变通;他们深悟“道”之不可欺,所以待人以诚;他们自惭于“道”之无穷,所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他们形愧于“道”之完美与自然、尊崇自然的大智若愚之像,故而锋芒不露、混沌迟疑、不弃污浊。

“道”之所悟所得,无穷无尽,淬炼出得“道”之人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这种人格正符合老子的理想,更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附《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