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太火,銀行也按捺不住了

銀行業金融機構正颳起一股試水區塊鏈的浪潮.

據《財經國家週刊》瞭解,大部分大中型銀行都在重點領域發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實現快速突破.例如,郵儲銀行在資產託管業務場景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中間環節縮減;招商銀行深耕於區塊鏈在清算場景下的應用;浙商銀行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應收鏈平臺”,幫助企業盤活應收賬款,等等.

相對而言,中小銀行則抱團佈局.贛州銀行、貴陽銀行、廊坊銀行等十多家城商行於2017年共同發起成立銀行區塊鏈技術聯盟,併發布首款產品“票鏈”.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該平臺註冊用戶數已超過5萬家,累計為數百家中小微企業提供了2000多筆銀行承兌匯票融資服務,票面總金額超過7億元.

對於“不競爭則死”的銀行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在市場、客群、渠道、風控等與新金融機構相比均不明顯佔優的當下,加速區塊鏈的軍備競賽無疑是佔取先機的明智之舉.然而,區塊鏈炙手可熱的另一面,卻是市場對其實際落地效果的質疑.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一直高度質疑.從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開始,他就反覆提出:如果一項技術鮮有實際落地效果卻人人說好,不能排除這裡有炒作的成分.“從推出至今,並沒有聽到哪個國家或者哪個公司,真正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實際問題,創造出了新價值.”

“準確地說,已經開始解決實際問題、落地實際應用,但要談規模效應和商業效果為時尚早.”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峰表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新技術所需的人、才、物的匱乏,使得部分銀行對區塊鏈的試水暫時只能淺嘗輒止.

央行帶頭

近幾年,區塊鏈技術已成為全球銀行業最熱門的創新領域之一.這種技術被寄予厚望,期待其能改變固有的交易流程和記錄保存方式,建立互信機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業務效率.

帶動這股潮流的,首先是包括中國央行在內的各國央行.早在2015年,央行體系的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團隊就開始重兵佈局區塊鏈技術,並在2016年正式組建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

2017年央行動作頻頻.去年1月29日,央行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旨在研究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發展,確保區塊鏈技術的潛力能夠被最大限度地用於我國金融行業;2017年6月,央行在《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宣佈推動區塊鏈發展.另據媒體報道,僅2017年一年,央行就提交了近70項基於區塊鏈的專利,中國或已成為全球提交最多的基於區塊鏈專利的國家

央行的佈局仍在進行中.2018年3月26日,央行宣佈成功建立區塊鏈註冊開放平臺(BROP).

“除去看好技術本身,央行對技術研究的帶動效應也非常明顯.”一位國有銀行科技部門人士說,該行從前年起就花大力氣研究區塊鏈,原因之一就是央行佈局數字貨幣研究等舉動的帶頭作用.

據《財經國家週刊》梳理,國內多家銀行均已試水區塊鏈應用.工商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完成了金融產品交易平臺的原型系統建設;建設銀行的區塊鏈系統完成了首筆集團內跨境國際保理業務;農業銀行與趣鏈科技宣佈打造基於區塊鏈的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並完成首筆線上訂單支付貸款;中國銀行上線區塊鏈電子錢包(BOCwallet)的iOS版;招商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管理業務等等.

總體上,區塊鏈技術當前主要聚焦於多方參與的信用交易、信息傳遞領域,如國內信用證(銀行根據買方的請求,開給賣方的一種保證承擔支付貨款責任的書面憑證)、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票據交易、直聯清算、資產託管、聯合放貸等場景.

“但這些應用還相對粗淺.”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張哲宇認為.各家銀行大多基於區塊鏈的技術特性,相對簡單地採用既定的私有鏈和聯盟鏈開展業務,在具體實踐中較難實現技術創新.此外,區塊鏈技術在相關場景中的應用基礎還不成熟,配套措施和法律法規也還欠缺.“銀行大規模開展區塊鏈應用,還需要較長時間.”

小步慢走

“主要問題在於,目前的很多區塊鏈項目侷限在某一個垂直領域,而只有多行業多領域連接,才能真正產生價值.”張一峰說道.

多位受訪者均表示,票據有可能是區塊鏈最先在金融業實現突破的領域.但即使在票據領域,目前發展也頗有侷限.

早在2016年12月,央行主導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的全生命週期登記流轉和基於數字貨幣的票款對付(DVP)結算功能就已全部實現,意味著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原型系統開發成功並達到預期目標,顯示數字貨幣在數字票據場景的應用驗證落地,並與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數家試點銀行進行了網絡試聯通.

這一由央行牽頭並自主創新研發的重大金融科技成果,曾被市場評價為“中國央行將成為首個研究數字貨幣及真實應用的******銀行”,並率先探索了區塊鏈在貨幣發行中的實際應用.

三個月後的2017年2月,該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2018年1月25日,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團隊承接並組織開發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平臺在票交所成功進行實驗性生產.

但2017年至今,這一“根正苗紅”的區塊鏈票據試點卻進展較緩.

“現在只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杭州銀行等幾家銀行中做小範圍的嘗試.未來設想中,所有銀行將處理票據的過程上傳到鏈上,企業登錄APP就可以查詢到票據流轉的每一個動作.”知情人士介紹,“金融行業的創新普遍比較謹慎,通常在小範圍內反覆測試、應用之後,才能大規模推廣,以防止意想不到的風險.”

換句話說,在******高度重視嚴控金融風險的當下,銀行普遍選擇謹慎前行.

比如,先與另一家銀行同業協商達成跨鏈互聯,進行小範圍嘗試,比如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合作打造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微眾銀行與華瑞銀行聯合開發區塊鏈應用系統,用於微粒貸聯合貸款的結算和清算.然後再根據嘗試效果定奪下一步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