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凱從武昌前線車馬勞頓但精神矍鑠的回到了北京,擔負起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履行起為國負責任的擔當大任。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袁世凱審時度勢,決定和平解決武昌起義,以免生靈塗炭,避免把國家陷入戰火之中。

袁世凱做出了南北和談的大計。怎麼談,談的最終目標是什麼,袁世凱高屋建瓴,運籌帷幄,成就了談判史上劃時代的經典案例。

和談的第一步:打,把武昌義軍打到談判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漢陽、漢口聞風而動,10月11日夜、10月12日連克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1911年10月31日,袁世凱由彰德抵信陽,正式接任欽差大臣。1911年11月1日,清軍佔領漢口,起義軍退守漢陽與清軍隔江對峙。雙方經過十幾天休整後,清軍的兵力增至約3萬人,起義軍兵力約1.3萬人。義軍戰時總司令由黃興擔任,義軍在漢陽防務準備就緒後,決定反攻漢口。

袁世凱深知武昌義軍雖然丟卻漢口退守漢陽,但沒有傷至義軍筋骨,與南方談判尚缺籌碼,惟有攻克漢陽,方能折殺義軍銳氣,義軍才能坐到談判桌來。

袁世凱令北洋軍進攻漢陽,打出北洋軍的實力,至11月25日,漢陽周圍險要據點均被清軍佔領。義軍在與清軍爭奪過程中,傷亡較大,無力反攻,紛紛退卻,11月27日漢陽失守。

漢口漢陽相繼淪陷,武漢三鎮已失其二,長江南岸的武昌隨之也暴露在北洋軍的炮口之下。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袁世凱看到清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就主動的又向黎元洪拋去眉眼,同時主動邀約英國駐華公使居中調停。武昌起義的主戰派見不敵北洋軍,絕無取勝的希望,一旦武昌失守,就丟掉了獨立各省盟主的地位,遂同意黎元洪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與袁世凱聯絡。

湖北都督黎元洪坐到了談判桌,袁世凱的和談大計第一步得以實行。

和談第二步:請中間調停人英國人朱爾典出場

說媒有媒婆,這交戰雙方正式談判前也得有個中間人。誰合適擔任這個中間人呢,袁世凱想到了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

朱爾典和袁世凱是老相識了,早年袁世凱是大清朝駐朝鮮公使時,朱爾典也是大英帝國駐朝鮮的代表。

朱爾典,英國外交家,生於愛爾蘭,為農家子弟,就讀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皇后學院,擁有文學碩士學位 。清光緒二年(1876)來華,先在北京領事館任見習翻譯員,曾於各口岸學習領事業務,對中國官場相當瞭解。1888年升為北京公使館館員,1891年成為中文書記長。1896年出任漢城總領事,1898年升為駐華代理公使,1901年成為辦理公使,1906年成為駐華特命全權公使。

1911年,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59歲。作為一個英國人,他生命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中國度過的。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武昌起義爆發,英國政府的立場仍傾向於清政府,朱爾典指示英駐華艦隊司令對清軍“提供所能提供的一切幫助”,同時指示駐武漢領事不與黎元洪接觸。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這也是朱爾典樂於見到的,袁世凱是其故交,也是他眼中接替清政府扮演英國在華利益代言人的絕佳人選。

朱爾典一面向袁世凱施加影響維持停戰局面,一面重新評估時局與立場。最終由主張君主立憲轉變為“建立以袁世凱為首的共和政府是時下唯一選擇”。

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朱爾典和英國方面的願景得以實現。此後朱爾典在西藏、洪憲帝制、中國參加一戰等問題上都發揮過影響。這是後話了。

英國公使朱爾典是“中立”的調停人,但是早和袁世凱同穿半條褲子,在斡旋南北和談期間,屁股首先坐的大英帝國的利益,其次是維護袁世凱的利益,英國公使是助力袁世凱的。

1911年11月26日,經過英國公使朱爾典和袁世凱密謀後,由英國駐漢口領事以“中立者”的身份出面,向湖北軍政府提出南北和談的建議,武昌方面欣然接受。

1911年12月20日,駐上海的俄、英、法、德、日、美等六國總領事向雙方代表提出照會要他們“儘速成立和解,停止現行衝突”。 照會表面上不偏不倚,實際上是要求南方向袁世凱妥協。

袁世凱在取得國際列強的支持上,朱爾典是發揮了作用的,這也是袁世凱善於調配資源為實現自己的目標發揮助力的作用。

和談第三步:抓主要矛盾,直接與義軍最高首腦黎元洪正式談判

袁世凱的策略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當時的國情最大的問題是儘快的解決武昌戰事,武昌安定則全國安定。袁世凱在清廷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武昌戰事的消化溶解,因此就採取了與義軍首腦人物直接對談的方案。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1911年11月30日,袁世凱再派密使劉承恩、蔡廷幹過江,與黎元洪談判。

1911年11月30日,各省代表由上海來到武漢,因武昌陷於清軍炮火之下,乃假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為會場,召開第一次會議,同意與袁世凱議和。

英國駐漢總領事表示,黎元洪須能代表各省,方可開議。這是英國駐漢總領事的表達,實際上也是袁世凱的主意,黎元洪心知肚明,這是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在給面子,給黎元洪地位啊。

為使黎元洪有與袁世凱談判的對等地位,各省代表會議當日議決:以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請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行中央政務。

黎元洪或黎之代表孫發緒、曾廣為與劉承恩、蔡廷幹、張春霆的武昌會談。該會談從11月初開始到11月底結束,前後進行多輪。

袁世凱、黎元洪達成停戰協議:從十月十三日早八時至十月十六日早八時(12月3日至12月6日),停戰三天。這是辛亥革命時期,義軍與清軍的第一次停戰,以後又簽署了五次協議,將停戰期一直延續到1912年1月29日。

會談中,黎元洪不止一次地表示,只要袁世凱反正,即舉其為“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國大總統”。

1911年12月7日,上諭:“著袁世凱為全權大臣,由該大臣委託代表人馳赴南方,切實討論,以定大局。”袁世凱發內閣諮文,委任唐紹儀為議和全權代表,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

黎元洪提名伍廷芳為議和全權代表,溫宗堯、汪兆銘、王寵惠、鈕永建為參贊,胡瑛、王正廷為湖北特派代表,組織議和代表團,並頒發照會,鈐“中華民國中央軍政府大都督之印”。

1911年12月18日下午,南北議和第一次會議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廳舉行。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伍、唐第一次會議,即在“召開國民大會表決國體”議題上達成共識,原來,伍廷芳雖是南方議和總代表,幕後操盤手卻是張謇、趙鳳昌,他們與袁世凱、唐紹儀在議和的關鍵問題上早有默契。

伍廷芳與唐紹儀的上海會談從12月18日到31日,這是南北雙方的正式談判,也是南北間最重要的談判。內容雖然涉及到停戰、國體等多方面的問題,但其核心和關鍵卻在於由誰來掌握行將建立的新政權。談判結果,同意“推舉袁世凱為共和國總統”。

袁世凱與黎元洪之間無論是走私人渠道還是正式談判,結果是一樣的,都是推舉袁當上總統。袁世凱向著總統寶座向前向前。

和談第四步: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得黃興汪精衛的支持,孫中山不得不順應潮流拱手邀請袁世凱榮登總統大位

清朝即將謝幕,那袁世凱該粉墨登場了,但通向總統大位的最大的有形障礙孫中山還在,怎麼辦,讓孫中山自動離席。且看袁世凱是怎麼步步為營讓孫中山拱手邀請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位的。

袁世凱以正式談判的方式協調統一黎元洪的擁袁主張的同時,袁世凱打出私人牌情感牌取得黃興汪精衛等諸多重要人物的支持。

武昌起義的義軍由開始時的群情激昂,摩拳擦掌的北伐,在清軍炮火轟炸下,武漢三鎮連失漢口漢陽,取武昌猶如探囊取物。武昌失守就意味著義軍的完敗,義軍總司令黃興身家性命有或沒有都在袁世凱一念之間。武昌義軍只有棄武昌而逃,義軍士氣低落,首腦心灰意冷。但奇蹟出現了,清軍只是虎視武昌並不進攻,佔盡優勢的袁世凱頻頻拋去橄欖枝,其態至誠,其身段也很平和。

1911年12月20日,受獨立各省聯合會所推舉的大元帥黃興的派遣,江浙聯軍參謀長顧忠琛與袁世凱的私人代表、保定陸軍小學堂總辦廖宇春在上海開始密談。談判中,廖宇春提出優待皇室、組織共和政體、公舉袁項城為大總統等議和條件。顧忠琛保證:“項城傾覆清室,即推為大總統,此當然事也。”經過商議,最後達成了包括意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這一內容在內的五點協議。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黃興與唐紹儀進行了多次秘密接觸,唐紹儀那是袁世凱的莫逆之交。唐紹儀先後在朝鮮、山東等地辦理外交,與袁世凱“二十年深交,生死一意”。他們曾在朝鮮共事達十餘年之久。甲午年間,日本謀刺袁世凱,唐紹儀冒死救護,袁世凱才得以從朝鮮安然回國,兩人遂成莫逆之交。此後,袁世凱官升到哪,就把唐紹儀提拔到哪。袁世凱中意的南北和談的第一人選就是唐紹儀,彼此信任,知根知底。

幾個回合下來,黃興對袁世凱大為佩服,心中油然而生:袁氏真乃華盛頓也。黃興主張給袁世凱“一個民選的總統”。

袁世凱統一了黃興的主張,又來發揮汪精衛的功能,汪精衛是同盟會的元老,孫中山身邊的得力幹才。袁世凱與汪精衛之間早有個人友誼親切的情感,汪精衛擁袁不費吹灰之力,且汪精衛還要為袁登上總統大位奔走勞頓。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汪精衛1910年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武昌起義後,由袁世凱開釋出獄,沒有袁世凱,汪精衛繼續在監獄關押。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汪出獄並結識袁世凱之子袁克定,互相欣賞,結拜成了異姓兄弟。在袁克定等人的引薦下,汪精衛拜會袁世凱得到接見。袁世凱對這個青年才俊很是猛誇,聲聲入耳,汪精衛內心充滿敬仰與愛戴。汪精衛表示:“中國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擔任(總統)不可。”

當袁克定向汪精衛提出 “舉伊父為總統”、“南北統一”,要求汪商於南方革命黨人時,汪精衛立即電告黃興,且立即得到回電:“ 若能贊成共和”,“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舉項城無疑”。

汪精衛出獄後組織“國事共濟會”,呼籲停戰議和。任南方議和總代表伍廷芳的參贊,參與南北和談,對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很是出力。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夕,按孫囑咐代起草臨時大總統府就職宣言,後留在孫身邊工作,力勸孫讓位袁,並參加北上迎袁專使團。

黎元洪、黃興、汪精衛這樣的英才頭面人物惟袁世凱馬首是瞻,其他諸人也紛紛心向袁世凱同意虛位待袁。

袁世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的南方重要角色。這樣孫中山也只能順應潮流。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1911年12月29日,同盟會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並選出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立即致電袁世凱,表示僅是“暫時承乏, 而虛位以待”並盼袁“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以誓詞昭告天下,“專制政府既倒”,他就“解臨時大總統之職”。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親自致電袁世凱:“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

1912年1月15日,孫中山又通過伍廷芳電告袁世凱:“如清室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立即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孫中山的一再表明心跡,昭告天下,“以功以能,首推袁氏”,為袁世凱榮登大總統寶座儲備了有力的道義條件,一旦清廷皇室退位,那麼孫中山必然離開臨時大總統的座位,等待寶座的真正主人的蒞臨落座。

和談第五步:皇室退位,袁世凱當上大總統

袁世凱的武攻文略收服了南方義軍的主導思想後,一邊保障清廷皇室親貴的待遇,一邊實現義軍改朝換代結束清廷的目標。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和藝術,這就是政治家的平衡術,這就是政治家的協調術。

袁世凱聲隆日巨,從南到北都是推舉聲,只待清廷皇室退位,袁世凱就可走馬上任大總統。

在清廷皇室是否退位這一重大決策上,隆裕太后和皇親國戚們進行了幾次御前會議,各方勢力各持己見,恭親王溥偉甚至言論:“臣等寧決死殉國,不服共和。”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就在皇親國戚們爭論不休的時候,宗社黨的頭人良弼被炸死,清廷一片震動。良弼,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在武昌起義後,反對與南北議和,反對清帝退位。良弼一死,清朝沒有了忠心耿耿的頂樑柱自家人,沒有人強出頭反對清帝遜位了。

這個時候袁世凱恰到時機的給隆裕太后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主要是委婉的勸隆裕太后儘早退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且給隆裕太后講了一個小故事。

袁世凱在信中給隆裕太后講了法蘭西皇帝路易十六的遭遇,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皇帝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們送上了斷頭臺,其家屬也大多都受到了迫害和被殺。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隆裕太后也是明白人,在看完袁世凱來信之後便抱著溥儀痛哭不已,下定決心要儘快退位。從武昌起義到清廷退位,在這中間將近半年的時間裡,清朝皇室一直是對交出權力十分猶豫不決,直到袁世凱的出山勸說,才讓隆裕太后下定決心退位。

1911年12月28日,袁世凱領銜率內閣十大臣上奏摺,代奏唐紹儀近電,請召集臨時國會,公決國體。清廷接奏,即開御前會議,載濤、毓朗反對,奕劻主張允唐紹儀所請,隆裕太后乃下懿旨:“茲據國務大臣等奏,請召集近支王公會議,面加詢問,皆無異詞。由內閣迅將選舉辦法妥擬,協定實行,尅期召集國會。”袁世凱覲見皇室,談論清室優待條件的細節。在皇宮中出現了辛酸場景,整個皇宮中充滿悲慼。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公元1912年2月12日,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帶著六歲的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朝見儀式結束後便頒發了退位詔書,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這樣結束,清朝268年的生命畫上了句號,清帝退位,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職諮文,並於次日得到南京臨時參議院批准。

1912年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又以全票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南京各地各色人物彈冠相慶,聯袂北上,其擁袁之熱烈可見一斑”。南京臨時參議院在通電中稱讚袁氏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

袁世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後力主南北和談,把自己談到總統大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宣誓就職,同時任命唐紹儀組閣,以接管由孫中山看守的臨時政府。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交出臨時總統大印,正式解職,至此,孫中山還位袁世凱的手續最後完成。

袁世凱成功了,成功的水到渠成,成功的眾望所歸,從1911年11月16日決定同意出山,到1912年4月1日手握總統大印,不到5個月的時間,袁世凱溫和的平息了武昌起義,談笑之間杯酒釋皇權,在眾星捧月中開始了袁世凱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