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古人“事死如事生”,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或许是古人最基本的一项需求了。后世墓葬大多会有墓志等文字,整个墓葬形制也很完善,史前时期墓葬却相对很单一,但对研究史前社会形态、丧葬仪式以及聚落布局等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对史前墓葬的研究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动笔写有关墓葬的文章,究其原因主要是墓葬的复杂性的确很难把握,或许,墓葬代表了那个遥远蛮荒年代历史的全部。对于见物不见人的考古学来说,对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研究是考古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些人处于怎样的社会形态中,又拥有着怎样的信仰体系。这一切神秘面纱的揭开,对考古发现墓葬的考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么一个宏大的话题,我们很难尽述其貌,本文仅仅对史前时期考古发现的墓葬朝向问题做下简要梳理。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对新石器时期墓葬研究的文章对于墓葬方向的考证大多引用王仁湘先生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研究》。我们不妨也看下王仁湘先生是如何阐述的。(以下数据参考自王仁湘先生论文)

黄河上游地区以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马家窑文化时期墓向以北向为主,齐家文化时期以西向为主,也存在北向的状况。

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河南和晋南,早期考古文化关中地区有白家文化(也称老官台文化和大地湾文化),以西向为主。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河南地区早期考古文化是裴李岗文化,墓向主要是南向,略偏西。进入仰韶时代以后,关中地区除了西部的北首岭文化是北向以外,东部地区考古文化墓向均为西向。河南地区的仰韶时代有后岗、大河村、下王岗几个类型,墓向与裴李岗文化相同,也是南向。洛阳王湾地区墓向是西北向。龙山时期中原地区包括陕县庙底沟和襄汾陶寺的墓葬方向维持了这个地区的南向传统。夏县东下冯遗址墓地却以北向为主,值得我们思考。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黄河下游考古文化墓葬方向比较多样性,大体上的规律为,大汶口文化有两种,其一为东向,其二为西北向。按照王仁湘先生的认识,东向是朝着日出之向,西北则为面向高山之意。

长江中上游以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为代表,墓地以南向和东南向为主,有个别西向的墓地。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以及北阴阳营和薛家岗文化墓地为东北向,马家浜文化墓地为北向,崧泽时期则转为东和南向,良渚时期以南向为主,也有东向。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以上数据应该不全,没有新近发现的一些墓葬资料,不过也集中统计了我国考古发布的几千座墓葬,其统计规律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不难看出来,墓葬方向的地区性特点还是很突出的,自然不会是随意定向的,与不同区域人群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王仁湘先生对墓葬定向的规则也有过非常精辟的总结,也是诸多墓葬分析的论文引用材料的主要来源。王先生总结了10项规则。

①向日出方向②向日落方向③向高山方向④向水流方向⑤同文化同方向⑥同文化双向⑦同地区或同墓地不同文化同向⑧同墓地同一文化异向⑨同墓地同文化变向⑩同墓地男女两性异向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在古人心中,日出与日落通常象征着再生和死亡,因此,东南和西北是古人最早确认的两个方位,死后的灵魂沿着这条通道走向再生,灵魂的出处就是头顶,所以头的方向就是灵魂行进的方向。而墓葬方向却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我们认为这是对灵魂前进方向的不同认识形成的不同信仰所致。信仰的多元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渐渐形成了统一的信仰。

进入青铜时代的二里头文化以后,墓葬形制均为南北向,我们认为这点与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来源于信仰和习惯不同,这里面有了礼制的作用。正如《礼记》所说,“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最后汇聚在上三代这个一体的礼制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最终得以形成。

史前墓葬方向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里面的不同

我们自然也不能对墓向模式的认识僵化,指向高山或许是古人认为灵魂通过高山进入天国的信仰,同墓不同向等现象却应该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行为背后究竟反映出来人们怎样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需要我们通过对更多的出土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