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創刊70週年:當好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

惠州邊界行、海洋行、森林行,“牢記使命 競逐一流”高質量發展縣區行……

1980年10月,惠陽地區機械局電子科創辦惠陽地區電子工業公司(TCL集團公司的前身);1988年1月,撤銷惠陽地區建制,設地級市;1992年,設立惠州市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3年,設立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1998年2月,南海石化項目框架協議簽署……

從新世紀初報道南海石化項目施工現場“珊瑚搬家”和“鳥窩事件”引發媒體聚焦和社會轟動,到如今全球石化巨頭埃克森美孚砸下百億美元項目的消息讓惠州再次受到全國關注;從奧運聖火惠州傳遞的圖文報道,到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全方位報道……

翻閱一張張泛黃的《惠州日報》,就是在翻閱惠州的大事記。惠州每一個重要歷史時刻、每一次重大活動、每一個感人瞬間,《惠州日報》從未缺席,是惠州歷史見證者和忠實記錄者。與城同行。一代又一代惠報人扛著責任與擔當,奔走在採訪的路上,以腳做舟,以筆為帆,以領航者、瞭望者的角色,站立在潮頭,劈波斬浪;為時代變化尋找歷史註腳,為社會進步提供輿論支持,為惠州發展標註“遠程航標”。

“中國藍盔 惠報探營”採訪組凱旋。

惠州日報特派黎巴嫩首席記者潘高聳在採訪參加維和任務的官兵。

努力拼搏

  不畏條件苦,鐵筆為民文

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次日,《惠州日報》前身《東江日報》創刊。這份在解放惠州硝煙中誕生的報紙,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走過70個春秋。

據老惠報人回憶,1949年10月創刊時,第一代惠報人是帶著槍採訪新聞的,有時要冒著生命危險到農村採訪解放新聞;在土改時,有的記者一下鄉就是一年,“吃百家飯、睡百家床,傘把上面曬衣裳。”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寫出了生動而受廣大讀者喜愛的惠州新聞。“把畢生交給黨,用鐵筆為民文”形成了惠報魂雛形。

作為第二代惠報人,惠州報業傳媒集團原編委李碩洪親歷了由週三刊的《惠州報》改《惠州日報》的全過程。

“當時,報社在上院一個不足100平方米的民房裡辦公,但來自全國各地的‘筆桿子’,投身到改革開放前沿的熱土惠州,繼承和光大惠報人優良傳統和刻苦、拼搏精神。白天四處採訪,中午就鋪張報紙在辦公桌上或地板上打個盹;晚上編版餓了,就隨便用碗仔面對付。”李碩洪說,當時他們曾集體租住在劉屋山一個山坡上的民房裡,冬季也只能用涼水衝個澡。可是,誰也沒有半點怨言,大家相互打氣,要把當天最好的新聞採編出來,第二天呈現給讀者。

1996年5月21日,原惠州日報社副社長馬春玉等5名記者,在下午編前會上得知山區小學老師黃月英20多年紮根山區、精心教學的感人線索,當晚就深入龍門山區採訪,僅睡了4個小時就伏案寫出了長篇通訊。而記者譚學競為了後續報道,再回訪黃月英,和她吃住在一起20多天,白天和黃月英輔導山裡孩子,並給學生做飯,晚上同去家訪和批改作業,寫出了一篇篇鮮活的連續報道。

參與惠州森林行大型採訪活動的部分記者。

 團結協作

  深入“走轉改”,挖新聞富礦

基層是最大的新聞富礦。

惠報人深知,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讓報道“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才能讓報紙更好看,讓讀者更愛看。

2007年12月,“東江時報記者走東江”採訪活動啟動,歷時3個月。採訪團沿著東江,行走江西贛州、廣東河源、惠州、東莞、增城等兩省10多個地區,刊發了200多篇採訪文章和大量圖片,報道了東江的水資源現狀和各地對東江的開發利用及保護,全面解讀了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引起沿江各地的廣泛關注。此次採訪活動被專家學者譽為惠州主流媒體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一次成功嘗試。

2011年11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惠州報業全媒體邊界行”大型全媒體採訪活動啟程,歷時近半年。這是惠州報業傳媒集團首次嘗試大型全媒體採訪行動。全媒體採訪團深入惠州40多個邊界鄉鎮,不僅到街道、管委會,還深入到最偏遠的鄉村,足跡遍及惠州長達上千公里的邊界線。運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新聞手段,深入報道惠州邊界鎮村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為全市讀者展示了一幅悠長炫麗的惠州邊界風情畫卷。

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5~7月,惠州報業傳媒集團牽頭策劃,組織採訪團開展“魅力海洋·美麗惠州”——惠州海洋行大型宣傳報道活動。該活動採取海陸空視覺、全媒體報道方式,不僅創下了惠州媒體史上採訪規模之最,也創下了惠州全媒體融合宣傳報道深度之最。期間,集團航拍團隊歷時一個月、飛行3000多公里,將惠州海洋美景盡數展現在讀者、網友面前。

2018年9月,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惠州日報》《東江時報》、今日惠州網、惠州新聞網等全媒體記者參與的惠州森林行大型採訪活動圓滿收官。30多名記者組成的全媒體採訪團在近2個月的時間內,共開展了9站森林行採訪活動,聚焦森林生態環境和生態保護、森林文化、森林經濟等情況。在《惠州日報》《東江時報》共刊發60多個版的圖文報道,報道貼近行業、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充分發揮了護綠、愛綠、植綠的宣傳作用,營造了“森林城市·綠色惠民”的良好輿論氛圍,提升了社會各界對惠州林業工作的認知度、參與度和滿意度。

惠州報業全媒體採訪組部分成員在穿越東江的隧道里合影留念。

 不畏難險

  總是第一時間在救災現場

哪裡發生險情,哪裡就有惠報人逆行的身影。在各種艱難險阻面前,惠報人用行動和報道踐行了媒體人的初心使命。

2018年8月底至9月中旬,惠州經歷了特大暴雨和強颱風“山竹”兩次極端天氣災害。災情就是命令,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災區和洩洪一線採訪,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溫度、有深度的報道,展現出了“嶺東雄郡”人民面對洪災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而惠報人的身影也成為抗洪救災大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團結的力量,無懼風雨。這場強降雨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嶺東雄郡’人民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也照出了惠州人眾志成城的精氣神。我相信,這些在災難中茁壯的氣節和精神,必將成為惠州跨越發展的堅定力量!”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2018年9月2日在今日惠州網《東江論壇》發帖這樣點贊,引發了惠州人朋友圈的刷屏,引起一座城市的強烈共鳴。

同年9月3日,一篇宏大的紀實報道《眾志成城戰洪災 嶺東雄郡譜壯歌——惠州戰勝特大洪澇災害紀實》在《惠州日報》重磅推出。接著,繼續採寫見報了《洪流中挺起不屈的脊樑——全市各級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洪災面前擔當作為寫下可歌可泣篇章》《洪峰浪尖中鑄就新時代精神高地——惠東縣黨員幹部抗擊“8·30”洪災紀實》,大力宣傳黨政幹群救災情況,深入挖掘抗洪救災中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件,很多讀者看了被深深打動。

在這兩場抗洪戰役中,惠州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實時傳播抗災一線信息,以1300多萬的點擊量,為抗災勝利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持。惠報人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即使在硝煙瀰漫的戰場,惠報人也毫不退縮。

2017年5月,惠州報業傳媒集團首次派出記者遠赴萬里之外的黎巴嫩採訪。在地雷密佈的怪石嶙峋山上、在戰火調停後的營房,記者頂著酷熱的高溫,用筆頭和鏡頭,連連發來了帶著硝煙味的前線稿。《惠州日報》《東江時報》、今日惠州網等全媒體立體、全方位編播,讓市民讀到了滾燙的鮮活前線新聞。積累近10萬字的採訪素材和近萬張新聞照片,“中國藍盔 惠報探營”全媒體報道獲得100萬+的閱讀量。

這是惠州報業傳媒集團首次獨立派出記者前往海外採訪,也是首家中國地市報特派記者前往海外採訪中國維和部隊官兵。這次全媒體採訪報道活動,開創了惠州報業傳媒集團乃至中國地市報史與維和報道史上的多個先河,實現了“六個第一”。

 

惠州海洋行啟動儀式。

 主動作為

  善當“翻譯者”,助推政策完善

“我要活下去!我要讀書!”2013年3月,一名8歲白血病患兒的求助信,牽動了所有惠州人的心。

這名白血病患兒叫魏東晨,於2012年暑假確診急性髓系白血病M7。他的父母都是河源到惠打工的異地務工人員,40萬元的高額手術費對一家人來說是個天文數字。

得到線索後,《惠州日報》《東江時報》、今日惠州網記者第一時間採訪當事人瞭解詳情。第二天,一篇篇鮮活、帶著溫度的報道見諸報端、網站,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市委領導得知消息後立即批示,要求有關部門立即研究制定援助方案,並通過新聞媒體發動愛心捐助活動,盡最大努力幫助小東晨渡過難關。

很快,小東晨的醫療保險(放心保)已經辦好,惠州各界共為他捐款62.42萬元。當年4月10日,小東晨在廣州南方醫院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同年5月5日,小東晨康復狀況良好,辦理了出院手續。

一個人獲得關注與捐贈,很大程度上依靠運氣;一個群體獲得關懷與救助,依靠的卻是體系。通過小東晨遭遇的報道,喚起了惠州對“小東晨們”的關注,醫療保障改革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2013年7月1日,惠州市大病二次補償工作正式實施,所有參加惠州市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的參保人,個人自付費用超過1萬元的部分,均可以享受95%的二次補償。

2017年,我市還實現醫保與社會醫療救助和慈善救助無縫銜接,重大疾病特困人群的治療費用,在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二次補償報銷後,還由民政部門“兜底”,進行社會醫療救助及各級慈善總會進行大病慈善救助,其中五保戶等3類人年度醫療費用全額救助。當前,我市大病保險的保障範圍已從城鄉居民擴大到城鎮職工,實現了所有參保人均可享受大病保險。

多年來,惠報人不僅做好政策的翻譯者,更努力做好政策的推動者。將黨的政策主張“翻譯”給社會各界群眾,並藉助互聯網平臺,唱響主旋律,傳遞惠州好聲音、好故事。

 發揮優勢

  發展推進器,前行瞭望者

“成績和光芒有時候會遮住眼睛,不做體檢、不照鏡子,就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改進的方向在哪裡。”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場新的思想解放熱潮自上而下席捲全市,各縣(區)各部門和廣大幹部群眾積極響應。作為市委機關報,《惠州日報》開闢專欄《雄郡新語》、《惠州,快起來》,接連推出長篇專論《新時代大灣區,嶺東雄郡當雄起》《惠州,快丟掉你的思想包袱!》《快醒醒吧,“裝睡”的人!》等重磅文章推波助瀾,“惠州快起來”成為全市上下的共同心願和自覺行動。

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黨報仍然是新聞的主要採集者、發佈者,在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權威性等方面地位舉足輕重。但是,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黨報必須在堅守中突圍,成為發展的“推進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

今年8月29日,“‘牢記使命 競逐一流·高質量發展縣區行’之問·策惠東”在《惠州日報》新鮮出爐,犀利的文風、獨特的視覺、新穎的版式令人耳目一新。連續一週的報道,以“十問十策”的形式,從惠東產業發展、營商環境、人才短板、發展瓶頸、思想根源等方面查找存在的不足,尋找癥結所在,結合專家和社會各界意見,力求為惠東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設性、針對性、可行性建議,為惠東助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提供有益參考。

本次大型系列採訪活動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策劃組織,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惠州廣電傳媒集團具體實施。

活動以檢視問題為切入口,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根本開展宣傳報道,通過專家建議、媒體觀察、大眾參與,為縣(區)發展建言獻策,促使各縣(區)幹部群眾摒棄慣性思維、路徑依賴,進一步解放思想、激發能量,推動縣(區)高質量發展。

兩個多月來,惠州報業傳媒集團領導親自帶隊,調研採訪團隊先後進入惠東、惠城、惠陽、博羅、龍門、大亞灣等縣(區),走訪縣(區)職能部門、企業、“兩代表一委員”、專家學者、基層群眾,召開各行業、領域代表座談會。從縣(區)歷史、文化、區位、思想根源、現實層面,深層次剖析縣(區)發展的問題癥結,形成了一篇篇帶有溫度、深度和廣度的高質量調研報告和系列專題新聞報道。

“報道有溫情,更有辣度,為惠東下一步發展開出了很好的藥方”“指出了惠陽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參考意義”“立足惠城現實,指出了發展存在的問題,引人深思”……《惠州日報》刊發的“問·策”系列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讀者網友熱議。廣大幹部群眾也紛紛表示,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更看到發展的希望,立志立足本職崗位,以雄武精神氣魄積極投身國內一流城市建設。

文字惠州日報記者張 斐

圖片惠州日報記者鍾暢新 李松權 王建橋 姚木森 黃俊琦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