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90%的家長都曾吼過孩子


前陣子播出的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中,上演了一幕讓無數觀眾笑到窒息的名場面。混血寶寶廉威廉和本特利因為調皮,將紫菜搭成了紫菜橋,並揉碎拋向空中,把家裡弄得一片狼藉,還撒謊不承認錯誤,Sam爸爸都忍不住吼罵著訓斥了兩個寶寶一頓。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可是兩個寶寶覺得爸爸太兇了,不僅不承認錯誤,還放下狠話要離家出走,兩個五歲不到的半大孩子,收拾起了帳篷衣服,有模有樣的開始了人生第一次離家之旅,讓人忍俊不禁。

其實Sam爸爸一向溫柔,誰又不想當個沉穩大方的家長呢?只是和熊孩子的日常鬥智鬥勇,讓我們實在是很難讓自己保持鎮靜:

孩子玩具丟的滿地都是,要你跟著撿,想吼;

孩子不寫作業不學習,抱著手機電腦就在那裡打遊戲,想吼;

孩子吃飯不老實,跑來跑去的一個整整一個小時半碗飯都沒吃上,除了想吼還想特別打。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都說吼孩子是病,得治。但大多時候,做家長的都是不得已“負病前行”。

前幾年,成都一個教育機構曾舉辦過一個“為愛戒吼”的30天挑戰活動,150位參加的家長,全都以失敗告終。

某教育平臺邀請了五萬多個家長、一百多萬個學生參與一份問卷調查,再結合四千多萬用戶的數據分析後,發現吼孩子是90%的家長都會做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會吼孩子,是因為吼孩子能達到在最短時間讓孩子聽話,守規矩的效果,家長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可是,吼完孩子後孩子真的就會聽話嗎?吼孩子對孩子的危害又有多大呢?


吼孩子,他的大腦會受傷


法國教育家雅克·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特別是家長一邊發著脾氣,一邊和孩子講道理,這個時候孩子都會覺得吼叫著的爸爸媽媽是霸道野蠻的,對此時他們說的道理會產生抵抗情緒。

即使孩子會照著父母說的做,也不意味著他們是真的接受了這些道理規矩,只是出於對吼叫著的父母的害怕。

不知道每次吼孩子的時候,家長有沒有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呢?

電視劇《都挺好》中,高露飾演的媽媽在孩子小咪搗亂的時候吼了她,孩子的第一反應也不是要去把弄亂東西收拾好,而是被突然拔高音量的媽媽嚇得大哭。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在“卷福”本尼迪克特主演的英劇《帕特里克·梅爾羅斯》中,更是將一個在父親吼叫、打罵中成長的孩子的那份害怕、病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因為受到父親的長期打壓,男主角梅爾羅斯變的狂躁而又缺愛,試圖不把這些負面情緒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傳遞給周圍的人,但卻一生都難以擺脫父親留給他的陰影。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哈佛附屬精神病專科醫院的副教授通過大量實驗和病例,研究證明了經常接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其腦部結構會受到損傷,他們的言語情商力都會受到影響。

長期處於父母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會因為過於害怕而產生自閉的情緒。他們性格容易孤僻、懦弱,不自信也不會相信別人。他們甚至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如同討好吼叫著的父母一樣,一昧的遷就討好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丟失了自我。

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語言暴力,它們的傷害是潛移默化的,不僅會損害到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還會對孩子造成精神壓力,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吼孩子,並不能更好的樹立規矩


相信家長們都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每次吼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情緒除了害怕,還有就是不耐煩,更有甚者會捂住耳朵,將爸爸媽媽的吼叫聲隔絕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關於這種現象,心理學上有個解釋叫:“超限效應”指某種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長的時候,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產生逆反的心理現象。

父母吼孩子引起的孩子叛逆,不一定發生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四五歲的幼童面對家長的吼罵也會產生逆反心理。

有一個新聞就曾報道過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因為不想寫作業被媽媽吼罵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一個人在大馬路上徘徊。交警發現後聯繫到了小女孩的媽媽,面對媽媽的擔憂和指責,孩子還是理直氣壯的說,誰讓你逼我寫作業來著。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正如美國教育專家雷納所寫的育兒寶典《不吼不叫》所說:當我們大吼大叫時,把我們當作唯一依靠的孩子,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

孩子一時的不反抗不意味著他們真的認同了父母的想法,只是出於自保心理而暫時地順從,孩子表面的沉默不代表他們對父母的苦口婆心都記到了腦子裡,甚至他們在心裡,還會默默地回懟父母,在內心默默地反抗。而這些,都不是父母想要的教育結果。


不吼,也能很好地管教孩子


如教育專家陳鶴琴所說:“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用更溫和的方式管教孩子、給孩子立規矩,才能真正的讓孩子接受,那怎麼做才能做到不發脾氣的科學育兒呢?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首先,深刻剖析家長的情緒問題,從自身尋找原因

父母要首先審視自己,看看每次吼孩子的時候到底是不是孩子真的犯了錯,還是自己的情緒沒有收斂好。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對於孩子某些行為如拖拖拉拉、不修不整而感到焦慮、煩躁,然後下意識地吼叫孩子,甚至有的時候是因為家長自己的疲憊、失望的情緒作怪,怒火才會一碰就燃,不可收拾。只有家長調控好自己的情緒,不吼不罵的教育才能順勢而成。

其次,要學會理解尊重孩子,溫柔對待

孩子的一些行為可能在家長眼中是任性妄為的,但其實對孩子而言,他們不是真的想要導論給家長添堵,而是真的有自己想法想要這麼做。

孩子把衣服畫的亂七八糟,可能是真的覺得這樣的色彩斑斕會比較好看,孩子把米飯裝到蔬菜裡才肯繼續吃,也許是真的覺得這樣搭配比較好吃。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不是用吼罵的方式制止,而是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溝通,再去勸服。

最後,要學會簡潔且溫柔的表達情緒

美國育兒學家羅娜·雷納總結過一個和孩子溝通的有效公式:“我的感受是A,因為你做了B,所以請你C。”

有時候,用溫柔又直截了當的表達去告訴孩子你的想法,會比吼叫更有效果。比如孩子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與其吼叫著讓孩子趕緊收拾,不如用這樣溫柔堅定的說法和孩子說:“寶寶,媽媽今天很累了,你能不能自己乖乖把玩具收拾好,幫媽媽分擔一下。”更有成效。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學會立規矩,才能不吼孩子


大多時候,我們會吼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不遵守規矩惹禍搗蛋。

比如給孩子定了時間點要做作業,孩子卻耍賴著不想做;講好一會就穿好衣服出門,孩子卻非要再玩一局遊戲;說好了刷完牙後絕對不能再吃糖,控制不住的小手還是偷偷伸向糖罐......

立規矩沒有效果,錯不在“規矩”,而是“立”上面,怎樣立規矩,怎樣和孩子講規矩,孩子才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自覺的遵守每一個規矩,才是最值得家長思考的問題。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第一,不應該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孩子的想法和能力都是與大人不同的,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立規矩,而不是一昧的用大人認為的完美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樣才不會在孩子達不到家長標準的時候,控制不住情緒而吼叫孩子。

第二,立規矩應該在孩子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標準

規矩應該隨著孩子不同年齡不同成長階段變化而變化,比如孩子六歲的時候你可以和孩子規定要什麼時候刷牙什麼時候上床睡覺,孩子十六歲的時候還用以前的標準去要求他就容易讓他產生逆反心理了。

但孩子的心智變化並沒有一個標準而又明顯的界限,這就需要家長做好把控,認真觀察。

第三,用表揚的方法立規矩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受委屈的孩子很少會去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為憤怒和不平佔據了他的心靈;而被感動的孩子則常常反省,因為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和智慧。用表揚鼓勵的手法去給孩子立規矩,在孩子每次完成規矩的時候適時的獎勵和鼓勵,比吼100次更有效。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多參考一些有效的育兒書籍,參考專家給出的最科學育兒想法去給孩子立規矩,畢竟我們思考的再細緻,也總有漏缺的時候,做的再完善,也總有不足的時候。

只有書籍中完善的育兒體系、有效的育兒方法,才能幫我們解決教養孩子當中方方面面的問題。

我們都希望給孩子留下更多愛與包容而不是對峙的時刻,這就要我們做到時刻保持學習,用最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才能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長。


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身為父母的你,注意過孩子的表情嗎?


撰稿:半勺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