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四單元複習提綱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九課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市場配置資源

(一)市場調節

(1)配置資源

①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資源配置是由資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決定的。

②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2)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3)市場配置資源的實現(途徑)及優點。

①實現: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通過供求,競爭等來實現的。

②優點:A.市場能夠靈活地反映出供求變化 B.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市場供求信息。C.能夠給市場主體以壓力和動力,調動積極性,推動科學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實現優勝劣汰。

(二)市場秩序

1、市場規則:

(1)市場秩序與市場規則的關係:

①沒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市場才能合理配置資源。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

②市場規則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保障,市場沒有規則來維護,會使市場處於無序,混亂狀,使得市場機制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無法實現優勝劣汰,甚至可能出現劣勝優汰。

(2)市場規則的含義及主要內容:

①含義:以法律法規、行業規範、市場道德規範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②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其中,市場準入規則規定符合什麼條件的企業、商品可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規則用於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市場交易規則主要是對交易方式和行為作出規定。市場交易規則是市場規則中的核心。

③市場交易原則:

A.主要包括: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它們從不同的方面,規範著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為。

B.a自願,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任何一樁商品、服務交易的成功,都必須以自願為前提。強買強賣,就會破壞正常的市場規則,損害對方的利益,造成買賣雙方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實現。

b平等,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也是市場交易的一條重要原則。在商品服務市場上,交易雙方都是地位平等、機會均等的市場主體。銷售者與銷售者之間,銷售者與購買者之間,購買者與購買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競爭、平等交換的關係。因此,買者與賣者應相互尊重。

c公平,是市場交易原則的重要內容。所謂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碼實價,秤平尺準,童叟無欺。公平原則是衡量市場交易活動是否有序、規範的試金石。

d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場交易原則,是保證市場交易活動有秩序、按規則進行的基本條件。有了這個原則,市場主體從事各項交易活動便有章可循,買賣雙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從而使交易順利進行。堅持“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交易原則,是遵循市場運行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4、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制度。

(1)必要性(意義)

①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

②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建立誠信制度有利於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利於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④為此,要切實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大力建立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2)加強誠信建設的措施:

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信用懲戒制度

(三)即市場調節的侷限性:

A、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即市場失靈):

a. 不能調節:市場不能調節的領域有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

b. 不讓調節: 槍支彈藥慣用語危險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讓市場來調節。(因為如果聽任經營者自由經營這些產品,會嚴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安定。)

B、市場調節存在固有的弊端:

a.自發性。由價值規律的作用是自發實現的→人們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是自發的,不是在政府引導下進行的→可能會出現不利於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經濟

現象。

b.盲目性。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各自獨立,分散的地位→不可能準確掌握市場信息→決策必然帶來盲目性→結果必造成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c.滯後性。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和資源配置的實現方式決定市場調節的一般過程是:供求不平衡→價格變化→作出決定→實現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時間差→必然導致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特別是在農村及大型建設項目上影響更大)

注:導致後果、表現及聯繫

①後果和表現

A、自發性[製假售假,環境汙染等不正當市場行為的發生,造成經濟混亂,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可能導致兩極分化]

B、後兩者[資源浪費,經濟波動,社會經濟不穩定]

②聯繫:都是市場調節固有的弊端,都給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和負面影響。

補充:關於市場經濟,我們應注意把握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二是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

①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②把握含義應注意:一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市場經濟,必然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二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運行。

2、 基本特徵:

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

因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二者運行的基礎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上,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公有制經濟佔主體地位的基礎上。

②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實現共同富裕政策包括:A、“先富帶後富”政策;B、通過分配政策和稅收政策等調節收入分配走向共同富裕。

③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處,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更加充分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社會主義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的優勢。

(二)加強宏觀調控

1、必要性:①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②加強宏觀調控不僅是因為市場的侷限性,而且取決於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③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

2、含義,主要目標。

①含義: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②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3、手段:

①經濟手段

A、含義:指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

B、表現:a.經濟政策和計劃, 如最常用的調控政策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除此還有購銷政策,產業政策等。

b.經濟槓槓: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工資、獎金等。

C、意義: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②法律手段:

A、含義:是指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B、作用:有效地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益,調整社會經濟關係,規範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③行政手段:是通過行政機構,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進行協調,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使用,否則不利於市場信用的發揮)

第十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一)關於“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常識

1“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容

第一步是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五大在鄧小平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即在21世紀前50年,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實現總體小康水平的成績(宏觀、微觀兩個層面,課本85、86)

3總體小康存在的不足: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二)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建設方面的要求有:

1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會就業更加充分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

二、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地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如何理解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2)如何理解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如何理解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4)如何理解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兩個大局。

(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地位。)

5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第十一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一、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趨勢

2表現:生產、貿易、資本的全球化

3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現階段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3)經濟全球化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5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面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因此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的迎接挑戰。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合作

(一)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1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1995年1月1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非歧視性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以及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性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2001年12月11日

(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2我國對外開放的態度:必須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戰略是: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的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

原則是:獨立自主、對外開放。(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