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沖突,讓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如何通過沖突,讓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01 為什麼會發生衝突?


在很多人的世界中,我們覺得衝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只要發生衝突,這個關係,就會有所破損。

哪怕表面上還維持一個表面的關係,但是在意識裡,已經覺得關係破碎了。

很多人都害怕,在關係中發生衝突,所以經常採取隱忍的態度,然後有一天忍不住了來一次毀滅性的大爆發。

如果因此關係就此結束了,所以印證了內在的只要跟人發生衝突,這個關係就會破碎的觀點。

或許對方或許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就一點兒小事兒就發這麼大脾氣了,因為對方不知道這一點兒小事兒的背後是忍了很久的憤怒。

有一對夫妻,這個女人表達了自己我不願意做家務的需要。

這男的說你不做我做就好了,他每天上班,做飯,洗碗,但有一天這個男人突然就因為一些很小的事對妻子發了很大的脾氣。

這個妻子就覺得不可理喻,實際上這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個男人,其實對於洗碗,做飯這些事情並不情願。

為什麼我既上班還要做家務,你每天就這麼清閒,這個男人內心其實很不情願,但是他不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不情願。

這個怨氣怒氣就一直壓在心裡,然後通過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就爆發了,這種爆發其實很傷害彼此的關係。

當他們靜下來深入瞭解會發現,原來問題是出在了不喜歡做家務這件事情上。

其實這種事情解決的方案也很簡單,但就是因為一方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另一方以為對方喜歡做,才會有最終的結果。

02 為什麼我們心裡總害怕衝突?

通常是因為在我們的童年,尤其是嬰兒期一個糟糕的經歷,比如說嬰兒,哭鬧不止,這個時候,他的媽媽可能會責備自己。

我真的不應該生孩子,我都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孩子一直哭,這個媽媽顯得特別脆弱,特別無力。

這個媽媽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我絕不能表達自己,我表達了我媽媽會難過。

還有一種媽媽是向外攻擊性的,比如這個孩子被人打哭了,媽媽不問緣由就是一頓責罵,然後說你再哭,我就走了,你自己在這哭。

這種媽媽給孩子的感覺是,如果我表達自己的恐懼和難過,我媽媽都會討厭我,離開我。

還有一種媽媽是,不接受道歉的媽媽,比如孩子犯錯了,大部分孩子都會希望得到媽媽諒解。

但很可能孩子還不知道怎麼表達道歉,只是試探性的抓抓媽媽的手,感受一下母親是否原諒了自己。

有的媽媽可能繼續冷漠,或者說,不要過來煩我,久而久之,孩子的意識裡,就是我不能錯,也不會錯,因為我錯了,就不被原諒。

就是在這樣的心理成長中,我們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因為表達會可能有衝突,衝突可能會不被原諒,甚至會失去一段美好的關係。

一段關係是否能夠持久,就是考驗兩個人有沒有和解的能力。

當發生衝突的時候,有沒有一個人能夠伸出和解的橄欖枝,然後另外一個人能夠接過這個橄欖枝。

而不是我們以為的,當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定要解決這個衝突。

事實上,有些衝突是無法解決的,或者說至少暫時無法解決,但是隻要他們在衝突的過程中能夠有一方願意和解,然後另一方能夠接受和解信,這樣的關係就可以繼續下去。

其實很多關係,在衝突的時候,起因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在爭吵時,雙方誰都伸不願意和解。

或者一個人想和解,但另外一個人就是一直僵持,那麼這個關係,很難得到和解。

03 敢於衝突,並敢於和解


我們要敢於在關係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但在發生衝突時,我們也敢於和解。

任何關係,不發生衝突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勇氣去修復,能不能把這個尖刀一樣的刺痛轉換成另一種能量。

我們可以有衝突,但衝突的時候,我還能夠擁抱你,而不是衝突發生時,將對方拒之門外。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能夠彼此擁抱的時候,就可以一起來了解這個衝突。

你可以告訴對方,在衝突發生時,我們的內在出現了什麼樣的反應,激發了你某種恐懼。

你可以告訴對方,你可以告訴對方深層的原因和感受,我想對方也會告訴你,深層的原因和感受。

只有這樣,當下的這個衝突才會解決,雖然衝突依然是會出生,但會因為彼此之間的瞭解,越來越少並且彼此會變得越來越懂對方。

我們能夠發生衝突,我們允許衝突,同時我們又能夠去和解,這才是處理衝突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