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貨

硬貨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在全球掀起一場波瀾。從美股四次熔斷,到油價持續下跌至“倒貼”,再到經濟負增長,你還記得自己經歷了多少次一覺醒來後的“活久見”嗎?

疫情尚未結束,世界已經改變。它會變得更加團結,還是更加分裂?

《2020年慕尼黑安全報告》中使用了一個新創造的詞語——“西方缺失”,該詞也成為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的焦點話題。按照主辦方的說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種被廣泛感受到的不安,這種不安源於“西方”持久目標的不確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場的缺失。

疫情之下,“不安”主要表現在“不團結”。

面對始料未及的全球疫情,西方各國醫療和健康衛生部門準備不足,應對能力不夠,這使得西方國家間相互支援更加困難,區域性協調政策難以落實。

疫情也在考驗國與國的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走向,比如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和美國。學者金燦榮認為,儘管此前一些美國戰略家叫囂美中“脫鉤”,但是疫情在客觀上有可能推動中美合作,而且中美存在很強的經濟聯繫,疫情過後恢復經濟也離不開兩國的合作。

這場疫情是否攪動全球秩序尚難斷言,但到現在已經給世界留下很多思考。

面對危機,有些國家可以成功應對,迅速走出泥潭,而有些國家則無力應對,需要在泥潭中掙扎很久。專注於研究人類危機的賈雷德·戴蒙德在《劇變》中探討了成功應對危機的國家都做對了哪些事,比如直面危機、願意承擔責任、明確問題的邊界、借鑑榜樣、自我力量/國家認同等。

部分亞洲國家面對疫情時的表現可圈可點。中國、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應對錶現,甚至被一些西方國家當成學習的榜樣。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和美國亞洲問題專家羅什·杜希近日發文寫到,“隨著新冠疫情演變成一場全球性事件,在美國失敗的同時,中國正在引領世界”。

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國際接軌並逐漸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促進了全球價值鏈和貿易網絡的發展和變化。當下疫情在全球蔓延,工廠停工、企業停產、學校停課、產業鏈斷裂、經濟停擺……全球經濟遭受損失在所難免。作為世界產業鏈中關鍵一環,中國如何化解風險是當前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隨著復產復工的開始,中國又將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產業鏈佈局,抓住全球產業鏈重塑中的機遇呢?

從16世紀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的那刻開始,全球化進程的按鈕已經被開啟。歷史上的全球化都曾經面臨挑戰而停滯甚至反覆。但同時也證明,全球化發展趨勢是歷史的必然。

2008年的危機之後,亞洲走向世界中心成為全球經濟引擎;十多年後,新冠疫情危機似乎又把東西方推到天平的兩端。移民、技術、貨幣等都是當下全球化面臨的關鍵問題。

其實,全球視野下的“西方缺失”觀點難掩狹隘。全球化時代的發展,不應是零和博弈,而應是結成命運共同體,各國並肩同行、合作共贏。

正如《世界不是平的》作者簡世勳所說,全球化並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它也並不是一條單行線。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如果無法適應新的全球經濟、金融與政治現實,全球化的前景就會混沌不清。

我們不妨利用過去的稜鏡來凝視未來,嘗試跨越鴻溝,包容不同,思考未來。

硬貨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

瞭望智庫聯合中信出版集團

為你整理了一份“看懂世界”的書單——

『2020,世界更疏離還是更團結?』

留言區分享你的感悟

均可隨機獲得書單中的一本書

世界那麼大

硬貨硬貨
硬貨硬貨
硬貨硬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