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稱要搬走供應鏈,對“世界工廠”影響幾何?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劉育英)如果美國和日本將在華工廠遷回本國,會撼動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嗎?專家分析認為,論及市場、配套能力、成本等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仍然十分具有競爭力。

近日,日本的經濟刺激計劃撥出22億美元鼓勵關鍵產業迴流,支持部分產業向東南亞轉移。美國政客建議政府“埋單”幫企業自中國“迴流美國”。

對此,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表示,把位於中國的工廠遷回去,即使補貼了搬遷成本,但企業真正的成本是“未來的利潤”。

目前,中國在很多技術領域躍居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據麥肯錫近日發佈的中國報告,2017年,中國的手機銷量佔到全球銷量的40%,電動車銷量佔到64%,半導體消費佔到46%。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巨大容量,現在離開中國的難度越來越高。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產業和交通配套很難在其他國家找到替代。例如,全世界1/3的泳裝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生產,江蘇泰興市黃橋鎮是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產基地,江蘇省南通市是中國最大的家紡產地基地。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韓建飛說,實際上,西門子、施耐德等跨國公司早已實現了供應鏈彈性管理,一個配件可同時在中國、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加工,但通常中國工廠獲得更多訂單,就是因為中國的配套能力強,綜合效率高。

此外中國還有成熟的產業工人,很多都經歷了5年以上培訓。厲克奧博認為,產業工人、交通、配套的替代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賽迪智庫近年所做的一項關於製造業成本的研究顯示,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在勞動力成本方面遠高於中國,在其他方面卻低於中國或與中國相當;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在融資成本與稅負成本方面也面臨巨大壓力,其勞動力成本與中國相比具有優勢;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在物流成本方面遠高於中國,其他方面則低於中國或相差不大。

韓建飛表示,儘管中國製造的成本在上升,但同時考慮到配套能力、產業工人素質、生產效率、營商環境等,中國的綜合發展優勢仍然極具競爭力。

最近的一項調研也顯示,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在上升。麥肯錫中國報告稱,在貿易、技術和資本三個維度,2000—2017年間,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0.4逐步增長到1.2,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指數則在2007年達到0.9的最高點,到2017年則下降到0.6。

此次疫情發生,全球產業鏈受到衝擊。瑞士IMD商學院數字化供應鏈管理課程項目主任Ralf Seifert表示,“全球貿易關係一直都受到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牽動。新冠疫情並沒有改變這一事實”。他認為,現在的危機並不會帶來全球化的終結,但確實可能會帶來某些對於現在全球化局勢的調整。

接受採訪的中國專家認為,應高度關注未來全球供應鏈佈局的調整,但除非發生極端情況,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會被撼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