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三爺

三爺念念不忘自己是河南人,常說中原大地文化底蘊深厚,說自己乃中原名門望族之後。

三爺的爺爺乃前清秀才出身,因捻軍作亂致家道中落,又遇荒年,走投無路,只得攜家帶口,背井離鄉,從老家歸德府經山東渡渤海九死一生闖關東,最後流落到東北吉林這嘎達,憑著吃苦耐勞的勁頭和嫻熟的墾殖手藝,一家人披荊斬棘,燒山開荒,墾出片片田地,到三爺這一代,已有良田百十墒。

三爺姓劉,名崇德,字向善。三爺人如其名,秉承耕讀傳家、孝善立身之家風,行俠仗義,扶危濟困,修路架橋,一生善行無數。方圓百里都知道三爺的大名,流民、佃戶紛紛前來投奔,人越來越多,三爺家所住的地方,逐漸就形成了一個村莊,人們感念三爺仁義,以三爺名字為村名,稱崇德村。在三爺的感召下,崇德村民風淳厚,秩序井然。

小小說:三爺

(圖片源自網絡,與本文無關)

然而好景不長,小日本侵佔了東北,三爺雖恨之入骨,卻也無可奈何,只有採取不合作主義,小日本和偽滿政權將三爺視為重點監控對象。為應付日偽的苛捐雜稅和種種敲詐勒索,三爺疲於奔命,但仍不忘接濟鄉鄰,有時甚至不惜變賣田產。

抗戰勝利,三爺剛想長舒一口氣,結果國共內戰再起,東北成了內戰前線,雙方捉對廝殺,你來我往,社會秩序失控,東北土匪也迎來了最後的瘋狂,渾水摸魚,四處橫行,燒殺搶掠。

為了守護一方平安,三爺仿照祖輩防捻軍經驗,率先傾盡家財,並號召全村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圍著崇德村修建高大的寨牆,築起炮臺,購買槍支彈藥,請來護院保鏢,訓練村丁,不求傷敵,但求自保。寨牆修好之後,附近山頭的綹子幾次來襲,都沒有得手,崇德寨不好惹的名聲在土匪中傳開了,幾家土匪大掌櫃甚至互相較勁兒:“誰他媽的有本事,就去砸了劉三爺的窯!”

人怕出名豬怕壯,三爺很想低調,可一旦被土匪盯上,那是咋也躲不掉的。

臘月裡的一天,三爺帶人到縣城辦事,回來已是黃昏,走到離寨門二里多地的時候,突然發現溝邊雪地臥著一個人,走近一看,是個二十多歲的漢子,衣衫單薄,面色蒼白,氣息奄奄。

三爺善心大發,就要招呼從人抬回寨內施救,有人諫曰:“三爺,您老有令,兵荒馬亂,生人夜不入寨!”

三爺沉吟片刻,說:“天寒地凍,我若不救,此人必死。”

三爺執意讓人把漢子抬回寨內,並將其安置到自家東廂房,連夜安排先生救治,同時暗地裡交代家人嚴加防範,不離左右,待其醒來後,問明情況再做決定。

次日一早,三爺親自來看望漢子。漢子早已醒來,見到三爺,口稱救命恩人,翻身下床,納頭便拜。

三爺忙彎身將其扶起,問:“聽兄弟口音不像本地人?”

漢子被三爺按回床上,講了一下自己的來歷。

漢子叫張尚德,河南開封人氏,抗戰爆發前在北平讀書,北平淪陷後,投筆從戎,到東北參加抗聯,後來隊伍被打散,他四處闖蕩,想再謀一個出路,不想昨日上午路遇土匪,不但將他行李盤纏洗劫一空,還將他身上皮襖一併剝去,凍餓交加之下,他勉強走到崇德寨前,便一頭栽倒在路邊雪地裡,要不是三爺仗義搭救,早就一命嗚呼了。

三爺一聽,這漢子既是河南老鄉,又是讀書人,還是抗聯英雄,只覺心頭一熱,抓住張尚德的手說:“兄弟,我沒有救錯人啊!”

三爺留下張尚德,二人日夜交談,談中原文化,談抗聯軼事,談國家局勢,當真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半月後,月黑風高夜,凌晨時分,崇德寨寨門突然大開,當地最大的土匪胡大麻子的隊伍一槍未放,百十號土匪一窩蜂地湧進了寨門,滿街大叫:“鄉親們不要怕,二當家的有令,只搶錢財不搶人!”

崇德村各家各戶金銀細軟全被洗劫一空,好在無人傷亡。事後清點,三爺的貴客張尚德失蹤,三爺損失最大,除了錢財被搶外,田契也全被燒燬,三爺家三代積累,旦夕之間一掃而光。

春節過後,傳來消息,胡大麻子盤踞的擎天峰被東北民主聯軍通過裡應外合攻破,起獲的金銀財物裝了幾馬車,內應據說是二當家的。

一年後,土改進行到崇德村,三爺無錢無地,雖說有三間正房,六間廂房,但家裡人口多,按標準被劃為中農。

三爺有五個兒子三個閨女,三爺思想開明,重視教育,兒女都通文墨,是革命急需的人才,因此相繼參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後,大多都走上了領導崗位。

三爺活到九十八歲,無疾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