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都進藏了,為何大唐和吐蕃還在201年裡打了179場仗?

D丶Lei

首先和親與否取決於國家的政治需要和利益訴求,與君主的個人喜好無關。

這有點像兩戶人家結成兒女親家,但依舊是兩個獨立的家庭,並沒有因此變成一家。國家也是如此,大唐和吐蕃聯姻也是基於雙方對國家利益訴求的考量。

所以,公主和親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緩和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但指望一位或者幾位公主,能夠徹底解決兩國之間的利益衝突,顯然是痴人說夢。

我們先來從國家態勢,這個層面來分析一下吐蕃和唐朝兩個國家。

先說吐蕃,從地理的角度上分析,吐蕃南邊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翻過這道天然屏障,便是潮溼的印度次大陸板塊,這對於世代生活在高原乾冷地區的藏族人來說,是一種難以適應的環境。

雖然,在歷史上吐蕃也曾謀求過向南發展,將門巴地區、尼泊爾、悉立國變為自己的屬國,並幾次出兵天竺,在恆河邊立鐵柱作為界碑,但最終依舊因為難以抗衡氣候因素無功而返。

赤德祖贊在位時,悉立國於公元705年(木蛇年)反叛,709年(雞年)吐蕃出兵生擒‘悉立’國王,從此王權穩固,葉蕃社會安定。《新唐書·西域傳》載:“悉立國,在吐蕃西南,戶五萬,勝兵五萬··…羈事吐蕃。”

吐蕃邊境向東是川西、雲南的崇山峻嶺,雖然南詔國曾一度向吐蕃臣服。但綿延的山勢並不利於吐蕃軍隊的行動,這從吐蕃百餘年間一直和唐軍在川西北山地糾纏,而難以獲得突破便可看出。

吐蕃向西的中亞地區一度是唐、大食和吐蕃爭奪的焦點,當唐朝因安史之亂導致勢力衰弱後,吐蕃成了抵擋大食伊斯蘭勢力東進的主要對手。

還有一點,從吐蕃到中亞中間要橫跨大面積的荒原沙漠,這對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來說,是種難以逾越的障礙。這也是唐朝控制

安西四鎮時,為什麼不大量駐軍,而是依靠當地族裔組成僕從軍隊的原因。因此,吐蕃和大食只能算是勢均力敵,誰也弄不垮誰。

由此可以看出,適於吐蕃軍隊特點的方向只有川北的草原、青海的牧場,你不得不佩服吐蕃當時的領袖松贊干布和祿東贊,他們在很早的時候便明確認識到這一點。

他們給吐蕃擴張定下的戰略便是——首先拿下吐谷渾故地的青海牧場,然後再通過甘南、川西北的草原進行補給,威脅唐朝的攏右、河西走廊地區,這就和唐朝的核心利益產生了本質上的衝突。

我們再來說說唐朝,從唐朝的角度上說,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在唐朝立國之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的突厥。因此,太宗時期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圍剿東突厥的勢力,李靖、蘇定方等名將千里突襲,終於將東突厥徹底肢解,算是基本安定了北方邊境。

而後,太宗的興趣又轉向了遼東的高句麗。太宗、高宗兩朝五次東征高句麗,雖然最終滅亡了這個難纏的國家,但唐朝自身也付出幾十萬士兵和無數錢糧輜重的代價。

除此之外,唐朝另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是西域。作為絲綢之路的保障,控制西域諸國是前提條件,當吐蕃的拓展威脅到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就是再有涵養的君王恐怕也坐不住椅子。

所以,當兩個國家核心利益有衝突的時候,持續不斷的勾心鬥角,兵戎相見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情況,根本不是兩位公主和親能夠解決的問題,這種國家層面的核心利益衝突,甚至不是一位或幾位君王有合好意志能夠轉移的。

但必須要看到一點,在唐蕃兩國200年的戰爭史上,有兩段相對比較和平的時期,各自維持了大約二十年左右

這兩段和平歲月,正是由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帶來的。要知道在古代,二十年可是整整一代人,兩位公主用自己柔弱的身軀,為邊境地區的民眾,撐起了一片牛羊被野的和平歲月。

這不但是唐朝人民的福祉,同樣也是藏族人民的福祉,有多少邊境的百姓是喜歡干戈日隆、火中取栗的?那都是大人物間的遊戲!

所以,不論現在有多少人黑兩位入藏和親的公主,說他們在吐蕃身份如何低微、是吐蕃贊普的小老婆、和大臣生了孩子之類。

但誰都不能否認,這兩位公主為漢藏交流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在以兩位公主為代表的兩族有識之士不斷努力之下,漢藏兩族才能有今天這種血濃於水,不可割斷的血肉親情!


藏地讀行

這段故事經常隱藏另一部沒被講述的。當年大唐與吐蕃和親,在文成公主之前有另一位公主被安排進藏。在路過青海時,被吐谷渾國王給截下來就地被迫嫁給他了。大唐只好另選公主和親吐蕃,這次進藏路過吐谷渾,文成公一行被姐姐在吐谷渾好好的接待了一番。話說吐谷渾富得流油,絲綢之路當時河西走廊等地不通暢商人繞道青海,吐谷渾因此斂財暴富。招待文成公一行拿出許多金銀器皿,珠光寶氣讓來迎親的吐蕃官員垂涎。文成公主被迎接到拉薩,自然把前公主被劫,以及吐谷渾如何富有一起稟報給松贊干布。沒多久他派兵來青海把吐谷渾洗劫一空,吐谷渾王和公主逃跑到長安搬救兵。當時派出薛仁貴,徵東打敗高句麗的大將,帥三萬兵攻打青海。到了高原,因為高原反應沒有任何戰鬥力大敗而歸。唐朝後來在甘肅找一塊地兒安置來吐谷渾王和公主。青海就一直被吐蕃佔領了,成了他們進攻大唐的跳板。


jcx13

戰爭從來不靠聯姻所左右,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分析吐蕃和唐朝就會發現,雙方戰爭的利益而言,吐蕃對戰爭的可望和需求遠大於唐朝。

對於唐朝來說,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安定,只有把周圍可以對國家造成危險的對手打跑,打死,打怕,讓他們不敢再挑事,這就是目的所在,其實幾乎所有中原王朝在對外戰爭中,都不把征服放在首位,只要對手臣服,不再對國家穩定造成影響,就會停止。

對於唐朝來說,唐朝全盛時期有五千到八千萬人之間,實際控制的領土大約在九百萬平方公里,當然,這是不包括勢力範圍的。用九百多萬土地,而且是這個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養活這些人,是很容易的。

唐朝在通過軍事政治等手段把對手都降服了之後,獲得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外部環境,戰爭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到了唐朝中期,國力衰退,節度使很囂張。唐朝的戰爭更主要是穩定內部,而非擴張,因此對外變得很被動。究其原因,還是戰爭的根本目的不同。

對於吐蕃來說,雖然當時的青藏高原水草肥美,但依然是氣候惡劣的地方。吐蕃擴張的需求就比較單純,更多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而唐朝就是最好的選擇,而西域就是最好的戰場,其實,吐蕃的野心很大,想要獲得更多利益,但在佔領長安十五天後,發現長安雖然好,但不適合自己,所以,控制整個西域加青藏高原,便成了吐蕃擴張的極限。而到了吐蕃滅亡之後,原吐蕃各部,又縮回青藏高原。

兩方的根本目的雖然不一樣,但戰爭一旦發起,無論誰先發起,都會產生連鎖反應。長時間纏鬥就變得很容易理解。


浪蕩騷年風流叟

在古代,兩個政權和親,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就跟現代雙方建立大使館一樣,只是表達了想要交好的願望,本質上解決不了雙方衝突。要想和平還有看雙方力量對比,和當時掌權者的政策。

且不說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如何,一般人都是維護夫家利益的比較多。歷史上和親以後戰爭不斷的例子很多,文成公主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個,被當成典型宣傳而已。

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聯姻很多,還留下了一個寓意很好的成語“秦晉之好”。但是我們都知道,秦國和晉國一直也是紛爭不斷。

戰國七雄也有聯姻,羋月不就是楚國來到秦國,但是當秦楚矛盾時毫不猶豫幫秦滅楚。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還有“昭君出塞”,這個是比較典型的帶來半個世紀和平的案例。為什麼昭君出塞後可以和平相處?其實這個時候,經過之前的戰爭和匈奴內部分裂,匈奴力量已經很衰弱。這種情況下,匈奴沒力氣打,大漢朝沒心思打,這就和平了。

大家握手言和,再來個互贈禮物、和親增進友好關係,大家多多走動啊。其實只是比領導人們互贈禮物,有更大的人情味和更好的寓意而已。


小易知天下

國家間的關係是戰是和並不能僅僅靠一個女人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的,決定國家間關係的根本是自己的實力,文成公主入西藏時唐朝正處於強盛時期,但當大唐發生了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一日不如一日,正處於強盛時期的吐蕃就數次於唐朝交戰,還曾經數次攻佔長安後因為水土不服和各地援兵趕到才解了長安之侵佔,所以想讓他人不來打我們就要發展好我們自己,打鐵還要本身硬


風行147491062

祖先一刀一槍掙來的土地,居功至偉,不是想黑都能黑的。一幫肖小,一會兒黑元帥們的人海戰術,一會兒醜化和親政策,好像自己很強大睿智一樣,如果把他真的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適合做漢奸,當俘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