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首先,需要明白,霧化與輸液都是治療方式。

相較於去擔心工具,不如在放更多的精力在“用藥”這種源頭上。

霧化是指:霧化吸入治療是指通過霧化器藥物形成藥物微粒,通過吸入的方法將藥物吸入呼吸道,起到消炎解痙化痰的作用。

請看一下關鍵詞“霧化器”“藥物”“呼吸道”,霧化作為一種給藥方式,和輸液、口服等傳統方式是形式上的區別。

霧化心理很委屈:我惹著誰了,怎麼就被拿出來當被抨擊的靶子了????


霧化好VS不好,看數據


關於霧化的優勢通過已完成的臨床數據,會展示得更為直觀。

本著嚴謹的態度、小步慢走的姿勢,這裡列舉的實驗之非普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仍具有很高的參考意義。

  • 實驗1:2019年《中國現代藥物應用》上的一組關於“小兒肺炎的對照研究”
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數據來源於《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該研究的結論是:【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肺炎

能夠提升抗炎效果 , 快速抑制氣道及肺部炎症
加快受損呼吸道黏膜的修復 , 縮短治療時間
霧化吸入屬於局部用藥 , 不會產生全身用藥所致的不良反應
使用劑量較小 , 小兒使用安全性高


  • 實驗2:2017年《哈爾濱醫藥》上關於“霧化吸入治療兒童呼吸道疾病 596 例分析研究”
  • 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數據來源於《哈爾濱醫藥》

    該研究針對作者所在的基層醫院的596例兒童呼吸道疾病基於霧化治療的臨床療效,使用霧化吸入的藥物有4大類,共7個品種(詳見上表)

    其結論為:

    596例患兒其中577例達到治癒標準,19例達到有效標準
    經過治療後患兒心率正常,呼吸平穩,咳嗽氣喘等症狀完全消失
    安全性高,無痛苦,不良反應小, 療效確切


  • 實驗3:2019年《藥學研究》上關於“常規療法與霧化吸入法治療小兒肺炎的效果觀察”
  • 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該研究結論為:

    霧化治療組的臨床治療療效明顯優於常規注射
    霧化組的患兒臨床相關症狀緩解時間也短於常規注射
    霧化吸入治療是局部給藥,所以使用劑量較小,相對的副作用也較低


    這三組對照實驗都來自基層醫院,就這點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

    • 因為近9成的兒童就醫,都會選擇3公里左右的基層醫院。
    • 依照目前的中國醫療國情來說,基層診療勢必在未來成為常規疾病的就醫主陣地。

    為什麼這裡用患兒組實驗做參考?

    1.目前採用霧化的主力軍是兒童

    2.兒童的體感性、敏感性、安全的細微性都高於成人

    三組臨床研究的共性在於什麼?

    1. 霧化比輸液所使用的劑量小,副作用明顯降低
    2. 霧化的臨床療效上高於輸液
    3. 霧化的不良反應小,孩子的不適感低於輸液
    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霧化真正需要防範的盲區

    2019年6月最新發布的《霧化吸入在咽喉科疾病藥物治療中應用專家共識》,針對霧化吸入治療在咽喉科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全面、專業的指導。

    下面這張表就是咽喉科疾病藥物治療的彙總(放著專家共識不看,去讀養生公號嗎?)

    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來源於《霧化吸入在咽喉科疾病藥物治療中應用專家共識》

    每一種醫療手段,都具有兩面性,都有需要注意和防範的知識盲區。

    就霧化來說,除了最關鍵的科學用藥外,還需要注意:

    • 面罩的消毒、專人專用
    • 減少藥物開瓶後儲存
    • 操作者的手衛生和操作規範
    • 霧化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氣道痙攣等情況
    • 在呼氣端開口處置霧化過濾器避免空氣受藥物汙染等
    • 吸入前要清潔口腔,清除口腔內分泌物及食物殘渣
    • 吸入後應漱口,防止藥物在咽部聚積
    • 吸入藥液的濃度不能過大,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霧化量由小到大
    • 心腎功能不全及年老體弱者要注意防止溼化或霧化量大造成肺水腫
    霧化比輸液的危害大?謠傳,一文看懂何為霧化

    就上述的注意事項來說,潛在危險來自於操作層面,而不是霧化本身。


    最後,我們應當警惕的是藥物濫用!


    感冒需要吃【消炎藥】,也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想法。此處的消炎藥又被窄化為了抗菌素中的抗生素。

    但真實情況是,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病毒引起的感冒並無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達 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的比率高達 58%,遠超出 30% 的國際水平。

    濫用抗生素是我國最嚴重的藥物濫用行為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在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前,無指徵預防使用抗生素現象約佔其中的 30%~45%。

    所以,從根源上講,真正對孩子和成人產生危害的並不是“工具式選擇”,而是藥物錯用和藥用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