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久治不愈?中医补肾健脾、兼顾清热祛湿让你摆脱脱发

每一次洗头,头发一把一把的掉,

发际线逐渐上移,中央空地越来越大,

摸一下手法全是油还脱屑,

感觉自己颜值严重下降了,

让人忍不住焦虑起来,

难道我提前步入老年了吗?

这么快就要秃顶?

到网络上一搜脱发治疗方法,

各种方法都尝试一下,

防脱洗发水该用的也用过,但该掉的还是掉,

人更加焦虑了,怎么办?

正直大好青春,决不能被脱发毁掉!

到医院检查一下,被诊断为“脂溢性脱发”。

这到底是什么病啊?改怎么治疗?

脂溢性脱发久治不愈?中医补肾健脾、兼顾清热祛湿让你摆脱脱发

脂溢性脱发的学名叫“雄激素性脱发”,老百姓又称“早秃”,指在青春期及青春期后以毛发进行性减少为主要特点的皮肤病。由于病程长又对外貌影响巨大,故此病成为很多患者的心中隐痛。

脂溢性脱发的症状和病因

主要症状:

  • 发病人群:男性居多。
  • 症证特点:头部皮肤油腻、脱屑,可伴瘙痒,
  • 发病部位:额颞部及头顶部渐进行脱发,继尔形成高额、秃顶。

主要原因:

  • 现代医学:遗传—雄激素代谢异常----毛囊中代谢产物增高—毛发营养失衡—毛发脱落。
  • 中医学
    :先天肾精不足---后天紧张、熬夜---久之伤及脾肾--精血亏虚、湿热内生—发失濡养、发枯而落。

中医治疗:强调补肾健脾,兼顾清热祛湿

脂溢性脱发久治不愈?中医补肾健脾、兼顾清热祛湿让你摆脱脱发

1、 中药汤剂

采用平补肝肾,益气健脾之方,培补先天肝肾之阴,调护后天脾胃之气血,清利体内之湿热,以促进毛发之生长。

2、 中药搽剂

采用“九节茶酊”(协定方)外搽,能起到祛湿控油止痒的效果。

3、 理疗加叩刺法

梅花针叩刺加TDP神灯照射,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生活调理

强调清淡饮食,注重生活起居

1、 饮食调理

忌食辛辣刺激之食物,如辣椒、韭菜、芹菜、白酒等,忌食助湿助热之肉类,如牛羊肉等。饮食以清淡为原则。

推荐食疗方:山楂薏仁地黄汤

食材和做法:生山楂30克,生薏仁30克、生地黄30克,共放至砂锅中煮至薏仁烂熟饮之。

功效:具有清热滋阴、利湿消脂的功效。

2、 养发护发

洗头不宜过勤,以每周2次为宜,使用刺激性小,温和控油洗发乳,不宜过分多用指甲抓挠头皮,以减少对头皮毛囊的刺激。

3、 心理调整

抑郁、焦虑、精神过度紧张会诱发脂溢性脱发加重,在治疗期间保持阳光心态、树立治疗信心,生活规律,减少熬夜、放松心情。

病案举例

李某,29岁,初诊时间是2019年3月,长期居住在香港。

主诉

:脱发伴头皮油脂过多2年

现病史:近2年来工作压力较大,逐渐出现额颞部脱发,现已见高额状。曾在深圳多家医院和门诊治疗,诊断为“脂溢性脱发”。给与中药治疗。查看其处方,均为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熟地、黄精、参芪类处方,无明显效果。前来求诊。

四诊摘要:头皮油脂较多,有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不易入睡,烦躁多梦,手足心汗出,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发蛀脱落(阴虚火旺夹湿热)

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

中药汤剂内服:滋阴凉血清热祛湿方加减

中药搽剂外用:九节茶酊每天2-3次外搽头皮

其它治疗

护发:控油洗发乳每周2次洗发,忌用指甲抓挠头皮。

饮食:清淡素食为主,每周喝1-2次山楂薏仁地黄汤。

生活:调整心态,减少工作压力,按时起居。

连续治疗8周,脱发已停止,额颞部生出少量细软毛发,头发干爽,睡眠质量提高,心情愉悦,信心大增。中药继续巩固调理。

注意:中医讲究艺人一方,文中处方仅针对此案患者,读者切勿擅自使用。

脂溢性脱发不可怕,中医中药战胜它,阳光雨露润大地,黑发飘飘任我行!

脂溢性脱发久治不愈?中医补肾健脾、兼顾清热祛湿让你摆脱脱发

医生

刘晨波

副主任中医师

儿科 皮肤科 中医科

执业经历

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行医34年。现任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仲景学会委员、深圳经方协会会员、深圳市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师承导师。曾在国家级、省级中医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擅长皮肤科、妇科、儿科、内科等各科疾病的中医内治、外治的综合疗法,疗效显著。

皮肤科:痤疮、脂溢性皮炎、急慢性荨麻疹、急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皮肤癣病、灰指(趾)甲、脂溢性脱发、班秃、黄褐斑、红斑狼疮、银屑病、皮肤瘙痒证、白癜风、神经性皮炎等

儿科:感冒发热、咳嗽、厌食、乳食积滞、消瘦、便秘、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咽炎、扁桃体炎、夜啼、多动、遗尿、多汗、生长缓慢、儿童多动症等。

妇科: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失眠、忧郁等。

内科: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慢性泄泻、眩晕病、耳鸣、头痛、失眠、焦虑、烦躁、汗症、感冒后久咳等。

擅长科目:皮肤科、儿科、妇科、内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