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大约十年前,我要离开家乡,去武汉读书。我的一个小伙伴告诉我,出门记得一件事:伸手要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人们已经很少使用现金了,手机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过身份证仍然是出行必须要带的证件。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1936年宁夏省政府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开创了身份证的先河。我国的第一代身份证于1984年正式发行,那么,古人有身份证吗?他们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古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要对人口进行统计。早在商代,已经开始了人口登记制度,据《尚书▪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只不过这个时候,只是对人口进行一个简单的数量统计。

到战国时期,各国为防止人口流失,采取了很多的户籍措施,不仅记录了居民的居住地与身份,像宋国的户籍册还配有相应的地图。商鞅变法时,发明了“照身贴”:把持有人的头像、年龄、籍贯等信息刻在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这是最早的“身份证”雏形。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这时候出现的“身份证”,主要是为了统治者对普通民众,进行经济剥削和道德教化,普通没有什么公民权利可言。秦国能制作出如此严格的“照身帖”,更多的是为了防止间谍的入侵。事实上,自秦以后,也只有官员才有相应的“身份证”。

普通人出远门,需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只要用书信或者信物就可以了。而官员身份特殊,则要有相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身份。现代汉语中,“符合”这个词语,便与“符牌”有关。这是因为符牌不仅是军权的象征,还有防伪功能。将符牌一分为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验别真伪,符牌合在一处才能有效。

秦汉以后,符牌逐渐分为了“节”、“虎符”、“竹使节”。虎符主发兵,竹使节主征兵。西汉时期的苏武出使匈奴,反被囚禁,受尽屈辱。苏武手持符节放羊十九年,不肯屈服。符节代表着他是大汉的使臣,这不仅是他的身份象征,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唐朝时期,“身份证”又有所不同,因避讳李虎的名讳,“鱼符”代替了“虎符”。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据《新唐书》记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照命。” 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发放金、银、铜制的鱼符, 三品以上由黄金作为材料,三品以下用银活铜为材料,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专门的鱼袋。“鱼符”形若鱼状,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背面刻着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到武则天时期,又将“鱼符”该为“龟符”,其作用不变。大诗人李白初来长安之时,遇到了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敬佩李白诗才了得,称他为“谪仙人”。二人都是好酒之人,便一起找地方喝酒,到了地方后,贺知章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于是十分豪气的把自己的“龟符”拿了出来换酒钱,这便是“金龟换酒”的故事,从这里也能看出,贺知章佩“金龟”,至少已经是三品大员了。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李商隐曾写过《为有》一诗,里面有一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里的“金龟婿”原本是指妻子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上早朝而不能陪伴自己。后来被人们衍生为女子的佳偶。

宋朝时,赵匡胤嫌“鱼符”太麻烦,便将其废除,只保留了“鱼袋”,以金银饰品及 颜色区分官级,主要以“金紫”和 “银绯”为贵。苏东坡曾被赐予银色鱼袋,以代表他朝廷命官的尊贵身份。

至明朝时,“鱼袋”发展成了“牙牌”。比起“鱼袋”,“牙牌”更加轻便、美观。“牙牌”一般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 务、履历及所在的衙门等相关信息。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据明朝时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凡在内府 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此时的“身份证”,已不仅仅是有“身份证”的人,而是有“身份”的人。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阶级发展了。

相比于明朝的“牙牌”,清代的“腰牌”更加完善,不仅加上了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牌年代等,在形状上和后世的身份证也已经大同小异。有的腰牌上还录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注明身份证的用途。如一些“身份证”上还写着“右足跛”、“耳下小瘤”的字样。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还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区分,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不同品级帽珠的颜色不同,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等等,秀才可佩铜顶,一般百姓帽上没有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身份证”发展的比较完善,很难被人冒充。《西游记》中,唐僧的生父陈光蕊高中状元,携娇妻赴任,结果被水匪刘洪所害。刘洪霸占了唐僧的母亲,并带着陈光蕊的官身付江州上任。直到十八年后,唐僧得知身世,才报了父仇。

古代官员上任,有两样东西必须要带,一是敕牒,二是告身。敕牒是吏部配发的委任状,盖有大印。告身的内容主要包括:官员的年龄、籍贯、形貌特征等信息。按《西游记》所著,刘洪一个凶神恶煞的水贼,怎么能冒充得了唇红齿白的陈光蕊?更何况陈光蕊还是状元郎,刘洪的文化水平怎么能比得了?

在一些野史里,确实有记载过劫匪冒充官员的情况,有趣的是这位劫匪赴任之后,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怕露馅,还下了条命令:凡是老家来的亲戚,一律不见。后来,真县令的儿子前来寻亲,奇怪父亲怎么不理他,有次路过县衙,发现县令并不是自己的老爹,于是举报到了州府,这才真相大白。

陈光蕊妻子可是位千金小姐,她的父亲殷开山是当朝宰相,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吏部对官员三年一评审,而且省亲也是常有的事,有如此显赫的家势,刘洪如何能冒名顶替十八年?吴承恩这样写或许是对明朝官场的一种讽刺,或许另有深意。


聊聊古代的“身份证”

我曾经看过有位网友对《西游记》这段情节的分析,这位网友以时间为主线,加上其他的各种推测,包括刘洪顶替陈光蕊这么多年的不合理性,最终推断出:刘洪早已与陈小姐私定终身,唐僧是刘洪与陈小姐的孩子,陈光蕊不过是个接锅侠。

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年代,当时对作者的脑洞敬佩不已,这次聊起“身份证”,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去论证。

另外,古代的一些特殊从业者也有“身份证”,,比如皇太子的身份证叫“玉契”;太子监国的身份证明叫“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身份证明是“麟符”;将军指挥部队的身份证明叫“虎符”;嫔妃的身份证明叫“绿头牌”;藩国使者也有身份证明,分为雄雌,雄的一半在朝廷雌的一半由藩国使者带回国内;僧人是“戒牒”和“度牒”,凭此牒可以化缘和筹善款。

当然古代的“身份证”并非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君王们将人口视为“活动的财产”,有“民不迁,农不移”之说,普通百姓想要四处旅游是十分困难的。如今的身份证代表着普通公民的身份,没有官职,没有阶级,不再是特权者的专属,可以使我们合法的享受公共福利。这张小小的卡片不仅对我们自身很重要,还承担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社会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