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殷蓬頭

仙人殷蓬頭,縣誌上記載著他的事蹟,而世上流傳的故事,說法各不相同。

據說,他本來寄居在廣東橫坑的鄭姓人家,走後留下一根柺杖,還有一幅自畫小像。畫像栩栩如生,每到除夕,鄭家必要焚香祭拜。有一年正在祭拜,柺杖忽然騰空飛走了。後來,畫像也被他家的乳母偷走,賣給了姓鳳的街頭小販。鳳某隻看到畫像很傳神,不知道是出自仙人之手。有個裁縫,告訴了他畫的來源,才知道是鄭某的傳家寶,就珍藏起來。鄭家人知道後,用十萬錢贖了回來。

殷仙人在橫坑的時候,正好是插秧的季節,村裡人僱工。好幾十家,他都去答應下來。第二天早晨,把秧苗挑到田埂上,抓起來,一大把一大把的向田裡扔。秧苗到了水裡,自己就站成了排,不到還沒落山,就都栽完了。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殷蓬頭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插秧的,開玩笑說:“我給你算了一卦,你今天栽不完了。”農夫不以為然,說:“我馬上就要完工了,誰說我幹不完的?”殷仙就笑著走開了。農夫忽然看到水溝裡有很多魚,又大又肥,就堵住水溝,脫了布衫捉魚。捉了一天,到了傍晚,滿載而歸,到家一看,都是楊樹葉,才知道是仙人在戲弄自己。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殷蓬頭

鄭氏家族有個富翁,積德好善,和殷仙是好朋友。仙人對他家的婢女說:“你家主人命裡要當乞丐。”婢女說:“主人家的糧倉都連成了片,金子都裝滿了箱,怎麼會當乞丐呢!”仙人說:“命裡如此!”

第二年的元宵節,他對富翁說:“今晚姑蘇城裡的花燈,天下第一,咱們去看看?”富翁說:“世上沒有葉法善,就是想去看,也去不了。”殷仙說:“非也非也,我就能給你想辦法。”拿出一根柺杖,讓富翁閉著眼睛騎在上面,就覺得耳邊嗖嗖的風聲,不一會聽到他說:“到了。”睜眼一看,真是蘇州西門,城裡火樹銀花,五光十色,觀燈的人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擠擠挨挨的走了二三里地,殷仙人忽然不見了。

鄭富翁大驚,找了一夜,蹤影全無。他雖然是個富戶,但很少出門,廣東橫坑方言蘇州人又聽不太懂,一時舉足無措,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只好脫掉外衣賣了換吃的。想找個同鄉一起回家,好幾天也沒找到,只好沿街乞討,顛沛流離一個多月,才碰到一個販紙的同鄉,把他安置在船尾,帶回了家鄉。

這樣的事情殷仙人還做了很多。有一天,他折了一個小竹棍兒放到水面上,大聲喊道:“誰能上來,就可以做神仙。”連喊三聲,沒人嘗試,他就自己踏上竹棍兒,飄然而去了。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殷蓬頭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無厘頭惡作劇的神仙,特別是戲弄富翁的一節,很有些過分。如果故事是真的,也可能是替富翁避劫。我們這有個民俗,如果筷子掉了,預示著要捱打。旁邊的人就輕輕的打他一下,據說就躲過去了。

另外,原文中提到了子胥吹簫的故事,在這我簡單介紹一下。楚王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後,還四處畫像緝拿伍子胥。他在逃難的時候,遇見了一個老頭,那個老頭找了一個和伍子胥很像的人,穿上他的衣服,出城的時候假裝驚慌,被捉去了。守城門的士兵以為人犯捉到,就放鬆了警惕,等發現抓錯了人,伍子胥早就矇混過關了。到了吳國,特意沿街乞討,吹簫來引起了吳王的注意,被得到了重用。

這裡借用這個典故,就是說鄭富翁一邊乞討,一邊尋找老鄉,沒有太深的含義。


【原文】仙人殷蓬頭,邑乘嘗載其事,而世傳蓬頭仙名幻術,紛紛不一。

  仙本寄跡橫坑鄭氏家,去後留一杖、一自繪小像。像神采如生,每屆除夕,鄭必設像與杖,馨香祀之。一歲方設祀,杖忽騰空而去,惟像僅存。後為乳媼所竊,鬻於鳳氏之賣漿者家。鳳只奇其繪事之能,而不識為仙筆也。有成衣匠,為鳳詳其顛末,始知為鄭氏珍藏物,倍寶貴之。後鄭偵知,以重價請贖,納錢十萬,始獲珠還。

  仙棲橫坑時,值農田蒔插,里人僱之傭工。數十家相繼,仙偕諾之。詰旦,擔秧立畝上,迎風拋擲,自成行列,不終日而連疇千頃,悉已栽成。又嘗走阡陌間,見插羽者,戲之曰:“吾為汝卜兆,今日不能終畝。”農嗤妄之,曰:“吾將竣此而朝食,誰言不終哉?”仙笑而去。農見溝洫中游魚成隊,肥鮮可愛,乃築泥以塞畛畦缺處,脫布衫張水中,驅捕游魚。隨波遂流,極盡勞瘁,紅日西沉,得魚滿籠而歸。審睇之,乃楊葉耳,始悟仙之紿己也。

  鄭有富翁,頗持善念,與仙最相友善。仙謂其婢曰:“汝主人命當為丐。”婢曰:“主人稌黍連倉,積金盈笥,何由為丐哉?”仙曰:“命如是也。”次夕為元宵節,仙謂鄭翁曰:“今夜姑蘇燈景,勝甲天下,何不一爭快睹?”鄭曰:“世無葉法師,斯念不能償也。”仙曰:“否否,試為君一行其術。”因出藤杖,使鄭閉目跨其上,覺風聲謖謖,過耳甚捷。俄而呼鄭曰:“至矣l”啟睫梘之,閶門也。火樹銀花,五光炫耀,壓臂摩肩,人聲騰沸。挨擠二三里,遂失仙所在。

  鄭大驚,徹夜蹤跡,毫無影響。鄭雖殷富,然田舍翁足不出戶庭,語操土音,聽者瞥然,旁皇弔影,莫知歸路。因脫身上布裘,易食餬口。思覓同鄉客與之俱歸,居數日,渺不可得,嗷嗷枵腹,勢不可支。遂行子胥吹簫故事,顛連匝月,始遇有同鄉販紙者,廉得其實,攜置舟尾,狼狽以歸。

  仙所為,類此者甚夥。一日,仙折竹枝浮水上,因大呼曰:“能踏此者,當與之俱仙。”三呼無有應者。仙遂躍登其上,飄然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