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進入穩定期? 專家提醒,拉平疫情曲線距離抗疫勝利還有很長距離

2020-04-29 08:57

環球時報

本報特約記者   魏雲峰   本報記者   李司坤   邢曉婧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數據,截至28日24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06萬。從4月3日全球確診患者首次超過100萬,到4月15日超過200萬,再到4月27日超過300萬,疫情傳播勢頭不減,都僅用了12天。即便如此,部分發達國家仍堅持認為已拉平增長曲線,疫情進入平穩階段,因此準備部分“解封”。世衛組織27日對此再次發出警告。

新冠肺炎大流行遠未結束

近日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疫情嚴重的部分歐洲國家每日新增病例數呈現相對穩定減少趨勢。西班牙政府表示,本國疫情峰值已過,疫情蔓延正處於曲線下降階段,從26日開始,14歲以下兒童可以在成年人陪同下到戶外散步,這是西班牙首次放寬有關措施。瑞士從27日起允許理髮店、花店、建材市場等營業,醫院開始接診。奧地利總理庫爾茨27日也表示將力爭恢復更多“常態”,同時將感染人數控制在低位。

當前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也從24日的3.6萬穩定下降到27日的2.2萬。受此鼓舞,美國多州相繼宣佈經濟活動重啟,超過10個州已經宣佈各自的“有限制”商業重啟計劃。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7日對此表示,儘管某些富裕國家的新增病例數或死亡人數持平或下降,但“新冠肺炎大流行遠未結束”。世衛組織對非洲、東歐、拉丁美洲等地區表示擔心,許多國家檢測能力不夠,數據被低估。

事實上,“檢測數據不足可能導致對抗疫局勢出現誤判”的擔憂並非僅限於發展中國家。日本醫療管理研究所理事長上昌廣2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稱,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專家都不掌握日本疫情的真實情況,考慮到日本核酸檢測總量有所減少,難以判斷東京確診患者的數量是“真的少了”還是“看起來少了”。美國《華盛頓郵報》27日稱,通過對“超額死亡數”的分析,耶魯大學的專家認為全美新冠病死實際數字或遠高於此前報告的數字,原因仍是“美國病毒檢測不足”。

拉平的疫情曲線該怎麼看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西方常用的一句話是“拉平疫情曲線”。歐美國家紛紛準備“解封”的理由也是本國“疫情曲線已經拉平”,發展進入平穩階段。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各國情況不同,不能簡單地根據“疫情曲線已經拉平”就倉促復工。他表示,中國採取嚴格的控制措施,把疫情儘量控制在武漢一個城市,而很多國家沒有這麼嚴格的控制,疫情擴散到全國。因此雖然看起來中國和這些國家都已控制住疫情,但區別在於控制速度的“快”與“慢”,病例數下降的“迅速”和“緩慢”。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歐美國家是在高位上拉平的疫情曲線。對這些國家來說,拉平曲線更類似出現“拐點”,但“拐點”只意味著增速不繼續往上漲,每天仍有大量新增感染者,距離抗疫勝利的黎明還有很長的距離。

因此王培玉建議,這些國家要復工,還是應該學習中國進行比較嚴格的核酸檢測。此外,每天的症狀監測、體溫監測也應該持續,以防止第二波疫情再度暴發。因為還有零散的、沒有發現的患者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只要一個人沒防住,就會傳染一大片。

他同時提醒說,我們現在主要看到的是北半球的富裕國家,但還不能說全球進入疫情平穩期。包括印度、非洲以及南美的部分國家疫情才剛開始,今後會不會也是穩中下降還不好說。

俄羅斯衛星網28日稱,西班牙流行病學家、米格爾∙埃爾南德斯大學教授伊爾德豐索∙埃爾南德斯-阿瓜多表示,下一次新冠疫情暴發的時間和強度現在很難預測,但應做好最壞的打算。他認為,一旦新一輪新冠病毒疫情與流感病毒疫情同時發生,將是對各國衛生系統的嚴峻考驗。

氣溫對疫情影響有多大?

隨著北半球接近夏季,氣溫對疫情發展的影響也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重點。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教授湯姆·科特辛博斯認為,新冠疫情很快蔓延至世界各地,包括北半球和南半球。這表明要麼新冠病毒傳播不依賴於溫度,要麼這種依賴性並不重要。王培玉表示,通常溫度上升後,病毒在環境中生存的時間縮短,被破壞的速度也會加快,相對來說對控制疫情是有好處的。但不一定每種病毒都符合這個一般規律,尤其是現在我們看到新加坡和部分南美熱帶國家的疫情照樣非常嚴重,所以現在還不能下結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8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全球疫情拐點要看國外疫情發展的形勢,關鍵是要看美國的情況。他預測,今年5月底或許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氣溫上升對病毒傳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新冠病毒還沒有發生重大變異。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範·科霍夫27日表示,世衛組織正在查看病毒的變化,確定病毒是否已變異,以及其傳染性或感染人的能力或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是否有變化。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仍相對穩定,有一些預期中RNA病毒會有的變化,但都在預期範圍內。“不同國家發現的病毒,在傳播能力或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方面並沒有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