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隋朝公卿

時間進入我國的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的士族以關中士族和山東士族兩大集團為主,其特徵是注重郡望,世官世祿世婚。自魏晉以來的中國政權,幾乎都為士族所操控。隋唐政權有賴關中士族支持擁戴,而山東士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的政治及社會地位。


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隋唐科舉

隋唐以來的君主均致力於削弱門閥,但由於士族門閥對朝代的建立有功,且社會聲望甚高,故君主通常採取溫和的政策來削弱士族。例如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就是為了擇取人才,削弱門閥任官系統。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唐太宗下旨以當時大臣品位的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氏族志》。結果改定唐朝皇族李氏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長孫氏,山東士族博陵崔氏被降為第三等。


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科舉考試

到武則天統治時期,為了抗衡以關中士族為核心的的唐宗室及官僚,於是在科舉制度中提升進士科的地位,使科舉制度更加完備。明經科、進士科都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主要考驗對儒家經典的記憶和理解;而進士科除了經學外,加考詩賦和時務策論,對文學創造力及治國政策見解有著更高的要求,極難考取,錄取率僅明經科的十分之一,因而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此進士科愈來愈受重視,地位尊崇,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為“白衣公卿”。這意味著傳統上主攻明經科的士族在歷代所享有的優勢,也就是對於經學的優渥學識,隨著進士科地位的提升受到挑戰。所以唐代出現了“牛李黨爭”,即明經科的李德裕黨與進士科的牛僧孺黨之間的政爭。


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受門第觀念影響下的“門當戶對”

北方在經過了數百年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相當盛行“門當戶對”這種門第不同、不相通婚的風氣,有些世家大族甚至連皇室也看不上眼。如唐文宗為莊恪太子李永選妃時,朝臣的女兒們都進入了挑選名單中,朝廷內外為之不安。唐文宗得知後對宰相鄭覃說:“朕本想為太子求娶你們滎陽鄭氏的女子為媳婦,聽聞朝中大臣們都不願與朕結親,為什麼?朕也是數百年的衣冠,離神堯皇帝時間不久,怎麼就不願與我家結親?”於是放棄了為太子選妃的計劃。不久鄭覃把孫女嫁給了僅為九品衛佐的崔皋,唐文宗無奈地說:“民間締結婚姻,不計較官品卻崇尚閥閱。我家二百年的天子,竟還比不上崔氏和盧氏嗎?”在鄭覃眼裡,李唐皇室本出於關隴集團,起源於晚近的北周,又曾與夷狄(鮮卑)交雜,比起山東郡姓自漢代以來傳承數百年的舊士族,相形見絀。而且唐代中國人有“以漢代唐”的思古傾向,對漢朝懷抱著崇拜及浪漫想像,覺得漢是比唐更偉大的朝代。這種心理讓山東士族在人們心目中更顯尊貴不凡,就連唐代名臣如房玄齡、魏徵、李昉等都爭相與山東士族聯姻,如此趨附亦強化了山東士族自身的優越感。故滎陽鄭氏寧可將後代嫁予一個九品官、但同為山東郡姓的崔氏,也不願與李唐皇室結為親家。山東士族心目中對人的社會價值之評判,由此可見一斑。這種風氣一直延續整個唐代,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

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胄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為官,則由約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盡是新興,唐代大族幾盡消亡。


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朱溫為篡唐,造成“白馬驛之禍”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由於黃巢本人出自社會底層,仇視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傷亡。再者,唐哀帝末年朱溫投當朝公卿三十餘人於黃河中,當時武夫李振在朱溫側,說道:“此輩自稱清流,今投入黃河,永為濁流!”而朱溫竟笑著點頭,史稱白馬之禍。黃巢、朱溫、柳璨之流,不僅覬覦皇位,也滿腹牢騷,對既有的社會階級懷有強烈恨意,大肆殺害、醜化士族。唐朝覆滅後,五代十國仍為唐末政治格局及藩鎮割據的延續,各政權的統治者多不屑文人,重武輕文,資源集中於軍事,各官職多由武將擔任;從而導致武人干政嚴重,叛變和戰爭不斷,政權迅速更迭。這樣的環境使社會風氣劇變,文化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大幅降低,人們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門閥,也不再渴望與士族聯姻,對於所謂的世家大族普遍產生反感。士族富饒的家園與產業遭到破壞,引以為傲的貫冊族譜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餘族人逃亡各地。百年間士族便徹底衰亡,與庶民再無區別,其地位則由鄉紳地主階級所取代。


存在於我國曆史上近800年的門閥士族(下)——衰落與消亡

五代十國的戰亂摧毀了士族門閥的傳承

唐末五代的戰亂,亦可說是一場“階級戰爭”,徹底摧毀中國自東漢以來以門閥為主的政治、社會形態。幾代之後,那些散居各地的族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記共有的傳承。

五代時,舊有統治階層毀滅,為一批新人所取代,傳統士族崩潰。宋代的望族,即使附會是某個唐代士族的後人,可信的世系都只由北宋時開始。北宋王清明《揮麈前錄》,記錄了當時最顯赫的36個望族,是全新的名士集團,和唐代的社會中堅沒有關係,已沒有一個望族可以追溯到唐及五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