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今天的主題談通縮,有關這個話題,我們要從油價說起。多年來,人類一直擔心石油、煤炭等能源耗盡,二十年前,曾有預測表示地球上的石油只夠再用二十年,現在二十年過去了,原油價格竟然成負數了。

2020年4月21日的市場刷新了我們的認知,美東時間週二(4月21日)凌晨5點到期的5月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從每桶17.85美元下跌至負37.63美元,這也是美油期貨史上首次跌為負值。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負油價代表了什麼?

負油價意味著將油運送到煉油廠或儲存的成本已經超過了石油本身的價值。因為關閉一個油井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為了維持油井的正常運營,一些大型的石油生產商們在面臨無庫存可用的情況下,會願意向原油買家支付費用,來處理生產的原油。這就是所謂的負油價。

時間過了幾天,4月21日當天出現負油價的真相更加清楚,直接原因就是有一個重要的機構參與者跑得太晚,而且他無法交割實物,只能自己砸盤出局。假設你買了1萬桶原油,廠商交付給你了,你無法收貨也不知道應該存放在哪裡。即使押注市場將要反彈,並且計劃兩個月後把這批原油以30美元/桶的價格賣出,看似每桶賺了67美元,但你已經找不到儲存空間了,而即使油價未來真的出現強勁反彈,這輪交易賺到的錢完全不夠新建原油儲備點。

對沖基金投資者道格·金(Doug King)在4月21日當天表示:“今天對全球石油工業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天。美國的存儲空間已滿或即將用完。

從歷史上看,原油價格和其他大宗商品類似,由於經濟發展和通貨膨脹,長期以來其價格在波動中上升,但目前的油價比40年前的1980年還低。以WTI現貨價格為參考,目前的價格大約是12美元/桶,四十年前的1980年4月是39.5美元/桶,而且由於通脹的因素,1980年以來美元的購買力大幅下降,1980年至今美國每年的平均通脹率為2.96%,累計通脹幅度219.65%,四十年前的39.5美元/桶相當於現在的126.4美元/桶。所以名義上(數字上)今天的油價相當於四十年前的30%,但考慮通脹後,實際上今天的原油價格只相當於四十年前的十分之一!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美國通脹趨勢(1980-2020) 1980年的100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320美元

為什麼下跌?

這段時間以來油價跌得這麼慘,總要有個原因。這次油價大跌表面上看是上個月歐佩克和俄羅斯開啟石油戰,紛紛計劃增產導致的,但進入四月以來,隨著各個產油國的溝通,減產協議已經達成,不僅歐佩克和俄羅斯同意共同減產,就這次石油大戰之外的產油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都同意了減產。為什麼即使這樣,油價還是跌跌不休呢?

最重要的問題不在供給,而在需求。短期來看,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原油需求驟減,具體減得有多厲害,我們回想一下自己過去不久的二月和三月就明白了,當時是中國疫情最困難的階段,大多數人都沒有出門,不開車了、不坐飛機了,對石油的需求恐怕降低了90%以上;而現在歐美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也正處於我們當時的狀態中,而且他們控制的速度比我們更慢,很明顯,短期內世界對原油的需求都不會反彈到正常水平。

但是,疫情短期影響導致油價大跌這個說法解釋不了2015年後油價持續的低迷;也解釋不了為何遠期油價也很低,根據原油期貨曲線,2030年也才不過是50多美元,大約只有2008年高點的三分之一。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4月21日的原油期貨曲線

這說明,疫情只是加速器,原油本身的長期需求就出了問題,而且問題不是2020年才出現的,是2015年後大跌時,或2008年的峰值之後就開始出現了。

下面這張圖是WTI現貨原油價格的歷史走勢,我們可以看到,整個80-90年代的油價都非常低迷,大多數時候在20美元/桶左右,直到新世紀才開始上漲,頂點出現在金融危機之前,當時油價接近150美元/桶的水平,金融危機時大跌,後來伴隨經濟復甦油價也有所反彈,但再也沒有觸及2008年的歷史高點,2015年以後,油價進一步下降一個平臺到50美元左右,直到2020年一瀉千里。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WTI現貨油價

我們都知道,供需決定價格,如果世界對原油的需求保持穩定而且原油的產出也保持穩定,理論上看價格也會穩定。新世紀後原油的大漲來自需求的增量,美國、歐洲、日本的原油需求基本上原地踏步,大多數新興國家體量又太小,最大的增量來自中國。新世紀以來,中美原油進口量此消彼長,中國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買家。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中美原油進出口對比

那麼原油的價格最高點為什麼出現在2008年呢?明明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上升了十多年,世界的總需求也在提高。這和美國頁岩油崛起有關。2008年之後,美國開始了頁岩油革命,經過十年發展,美國原油產量異軍突起,在2018年底時,美國原油產量就已經超越沙特和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目前美國的原油產量比沙特多了整整30%,市場預計到2025年時,美國原油產量將超過俄羅斯和沙特之和,世界能源格局不是即將鉅變,而是已經鉅變。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美國、俄羅斯、沙特原油產量對比 2012-2020

頁岩油發展的結果就是美國已經基本實現了能源自給,美國這個超大的能源消耗國可以自產自銷了,中國需求的增長也開始放緩了,然後各個產油國還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不願意減產,油價豈有不跌的道理?

可以預計,在下一個類似中國這樣的大客戶崛起之前,油價將長期低迷。下一個需求增量即使是有,也並不好找。

印度?還沒那麼快吧;

東南亞?體量太小又四分五裂;

拉丁美洲?正在中等收入陷阱裡苦苦掙扎;

非洲?先把教育和衛生做好再說吧......

不少人吐槽美聯儲放水害了全世界,可事實是,美元是這幾年最強勢的貨幣,它購買力並沒有降低,對於很多能源和原材料來說,美元的購買力還大幅上升了。即使在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比賽放水的背景下,商品價格還是不斷走低,通縮已經非常明顯了。

跌的不只是油價

別光看油價,遭遇大跌的商品遠不止是原油。另一個重要能源煤炭也跌得很厲害,國際煤炭價格從2010年底的接近140美元/噸下跌到現在的57美元/噸,假設今年沒有歐佩克和俄羅斯之間的石油大戰,那麼2010年以來煤炭的跌幅可能比原油還要大。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煤炭價格 2009-2020

中國是煤炭大國,煤價的大跌也影響到了中國煤炭企業的經營。截至2020年4月16日,國內煤價跌至486元/噸,時隔四年再次擊穿500元/噸大關,創下2016年8月以來新低。煤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5.6%,行業虧損達到42.3%

石油、煤炭等能源價格的下跌對於物價有很大的影響,不僅使得汽油、機票、電價的成本變低,也幾乎影響了所有的消費品,因為貨物都需要運輸,能源又是運輸成本中的重要一塊,能源價格低迷會降低通脹率。

不只是石油、煤炭這樣的能源,原材料的價格也出現了明顯下跌。以鐵礦石為例,目前鐵礦石價格是83美元/噸,相比2011年170美元/噸的歷史最高價跌掉了一半還多。

需求的不振將第一波衝擊資源型國家,甚至改變世界格局。中東過去憑藉傲人的石油儲量在世界經濟和政治舞臺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低油價時代,中東國家可能將被快速邊緣化;另一方面,對於資源依賴度比較高的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他們的成色也將面臨考驗。

以澳大利亞為例,鐵礦石和煤炭價格的下跌影響到了澳大利亞的國際收支(澳大利亞幾乎是中國這個基建狂魔的專屬鐵礦石供應商),這也衝擊了澳元匯率:2011年時1澳元可以換7.14人民幣,今天只能換4.45人民幣,一個月前曾低至3.9。所以如果你想通過投資澳洲資產來避險(尤其是規避中國經濟可能的風險),那就大錯特錯了,澳洲經濟和中國經濟正相關。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澳大利亞出口結構 鋼鐵和煤炭加起來接近40%

未來只有掌握技術和市場的國家才具有比較好的抗風險能力。我們在今天也可以看出,美國早期的創業者是多麼有遠見:明明可以靠資源,偏偏還要搞創新。

日本現象

需求不振、價格不漲,這是近些年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的問題源頭,也是日本過去近三十年的常態,更會是未來越來越多國家的常態。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日本物價指數 1956-2020 日本物價從90年代起幾乎零增長

90年代開始,日本幾乎零通脹,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擺脫通縮,日本央行使出了所有能用的方法,放起水來沒有任何底線可言。在2001年,日本基準利率降到了0.1%的超低水平,但經濟增長和通脹不見回升,只能通過大量持續購買公債以及長期債券的方式,向銀行體系不斷注入流動性,這就是人類第一次量化寬鬆,發生在通縮十年後的日本。到了金融危機後,日本重啟量化寬鬆至今,目前日本是負利率(-0.1%)與量化寬鬆並存的狀態,量寬方式也不僅僅是買債了,還可以買股票(ETF)。即使這樣努力,也沒有把通脹拉回到2%的水平,可見在重度老齡化社會的萎靡需求下,通脹要起來有多麼困難。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日本看到,不能把物價以及資產價格的上漲寄希望於放水。

在日本經濟失去二十年的背後,似乎一切經濟手段都失效了。

經濟手段失效,說明深層次的問題不是經濟本身,而是人口,所以人口的問題沒法用經濟手段來處理。1980年代末至今,日本人口老化嚴重,勞動年齡段人口見頂下滑,而且人口結構的惡化還在不斷加速...沒有人了,談何需求,沒有需求,又哪來的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日本今天的M2總量超過1991年的兩倍,東京房價不到1991年的一半。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日本各年齡段人口數量的變化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東京房價 1984 - 2018

現在,中國人口結構和日本1990年時非常相似(從圖片可以看出,現在中國比1990年的日本可能還要老那麼一點點),日本的低通脹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至今已經三十年了,根本原因是人口結構,那麼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可能也會面臨類似的通縮壓力,日本的物價、房價可以成為我們的參考對象。不過今天的中國和1990年的日本也有區別,1990年日本人均GDP已經超過當時的2.5萬美元,目前中國人均GDP剛到1萬美元。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日本1990年人口結構(左)與中國2020年人口結構(右)

還有一個因素值得考慮,那就是現在我們還有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也有不少人寄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希望在人工智能上。但遺憾的是,人工智能只解決一部分的供給,但除了用電以外無法提供任何需求。不提供需求卻提供生產力,人工智能反而可能加劇通縮的壓力。

中國和日本另一個相似點是兩國都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橫向對比一下,世界上工業體系比較完善的其他國家,沒有一個是高通脹的,而且他們的通脹率全都呈現逐漸下降的大趨勢。這些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韓國等。

中國也是同類型的國家,80年代的價格闖關和90年代初那種25%的CPI將一去不復返,因為那時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判若兩個國家。

很多人不相信中國會有低通脹甚至通縮,原因在於中國的貨幣發行一直被很多人指責為放水太多,所以也總有說法把中國和委內瑞拉、土耳其、俄羅斯這些國家來對比(他們都是通脹率隨隨便便達到10%以上的國家),但是這些說法一方面低估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高估了中國貨幣增長的速度。

中國與這三個國家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良好的國際收支:中國是世界工廠,每年創造約4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每年引進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資;而土耳其、委內瑞拉常年貿易逆差,俄羅斯的出口幾乎完全依賴油氣,連自己國內的輕工業品都要進口,中國經濟比他們強多了。

說到貨幣供給,在金融危機前後的那幾年,中國貨幣增速的確比較快,遠快於GDP增速,但近幾年來M2增速大約8%出頭,比經濟增速快兩個百分點左右,已經理性了很多。另外,貨幣供給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被市場參與者給拉高的,比如很多人特別愛拿M2和房價作為理論,說M2上漲帶來了房價上漲,其實因果關係弄反了:一個人拿150萬作三成首付去加槓桿買500萬總價的房子,他這一瞬間就新增了350萬的M2。所以是普遍的加槓桿和過於寬鬆的信貸環境推動了M2的增加,而M2的快速上升又反過來強化了資產預期。

想知道俄羅斯和土耳其是怎麼印鈔的嗎?下面就來開開眼界,2000年至2017年,中國M2大概增加了14倍,但俄羅斯和土耳其的M2分別增加了55倍和65倍,而且他們的經濟增速還比中國低得多,他們這些國家的貨幣變成廢紙也就不奇怪了。如果用美元來算俄羅斯、土耳其、委內瑞拉的國內物價,其實也是沒有通脹的。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中國(紅)、俄羅斯(藍)、土耳其(綠)的M2增長 (定基2000 = 100)

所以放心吧,人民幣不可能和俄羅斯盧布、土耳其里拉、委內瑞拉玻利瓦爾一樣成為令人恐慌的三四流貨幣。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現金一定不斷貶值,資產一定永遠上漲。

但這個情況已經出現變化,原油、煤炭、鐵礦石這些硬核資源的價格就說明了這一點,日本歐洲的物價和資產價格也證明了這一點。世界各國都在放水,這是事實;放水時間最長,力度最大的國家,物價房價股價都沒有上漲也是事實。

結語

我們都感覺到了,2020年不同尋常:新冠疫情橫掃世界、美股短期內經歷4次熔斷(歷史上一共才5次)、全球化面臨空前挑戰、油價跌入負值....這全都是我們這代人沒見過的景象,還有更多其他的荒唐事正在不斷髮生。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世界似乎進入了一個跑偏了的平行宇宙,越飛越遠。

無論2020年到底有多奇特,無論這一年是不是轉折點,有些趨勢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低通脹甚至是通縮的新世界正向我們走來,這可能是一件壞事,因為我們的收入和資產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快速增長了;這也會是是一件好事,過去那樣的高通脹、收入幾年翻一倍、資產價格暴漲帶來了無數焦慮和不安,總有人覺得社會走的太快,為什麼不能等等自己。彆著急,這個“慢”時代快要到了。

備好乾糧、控制負債、做好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